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水”煮《论语》——为政第二(1) -- 江南水

共:💬7 🌺1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为政第二(3)

独尊千年的密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名何忌,鲁国人。

孟氏家族是当时鲁国的三巨头之一,另外的两大巨头分别是叔孙氏家族和季氏家族。从父系血缘来说,这三大巨头都是出自鲁桓公,史称“三桓”。

这三巨头到底牛到啥程度呢?

话说孟懿子正式接班掌管家族的那一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找碴收拾季氏。

这三家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同仇敌忾,联手揍得鲁昭公落荒而逃。逼着鲁昭公在外漂泊了七八年,最终客死他乡了事。(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孟懿子跟孔夫子的关系,相当的纠结。早年间,他遵从老爸的遗嘱,跟着孔子学过一阵子“礼”,勉强也算是孔夫子的学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在孔夫子54岁的那一年,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这对师生之间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这一年,落魄了多年的孔夫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终于能够在鲁国说了算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孔夫子的主要目标依旧是鲁国的三股势力,也就是“三桓”。

按照有关规定,像三桓这样的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内的城防设施,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说,城墙不能高过多少多少。但是,这三家无一例外的在自己封地内,建设了超标的城防设施。

孔夫子最大的一个手笔,就是下令强拆这三家超标的城防设施,最大可能的削弱三桓的势力,同时,加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威,史称“堕三都”。

因为封地内的城防设施,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孟懿子决定做钉子户,坚决不拆除那些违章建筑。为了这事儿,他还跟孔夫子结结实实的干了一架,并且还取得了完美胜利,逼得孔夫子不得不接受现状。(《左传定公十二年》)

八卦了一下孟懿子跟孔夫子的恩怨情仇,再来说一下樊迟这个人。

个人认为,在这个片段里,樊迟的角色极为重要。

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夫子的学生,在这里他还得客串老师的司机。他的年龄比孔夫子小不老少,近五十岁,四十六岁。

驾车是个技术活儿,干这一行的,年龄怎么着也不能太小了,个人估计,当时的樊迟最起码也该在二十岁左右。

做一个算术题,当时孔子的年龄,大概应该超过了六十岁。

也就是说,这次孟懿子跟孔夫子聊天,当在“堕三都”之后。

拉拉杂杂扯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俩字儿,“无违”。

呆子,也是两个字儿。老婆叫老公“呆子”,是一个味道,猴哥喊八戒“呆子”,却是另一个味道。

这一次,孟懿子跟孔夫子探讨“孝”的时候,孔夫子应之以“无违”二字,个中的滋味儿,怕是只有他俩人才能咂摸出来吧。文雅一点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是俺故弄玄虚,而是这个“无违”,到底是啥意思,孔夫子的亲传弟子都不知道,

从孟懿子家里出来后,孔夫子似乎还有点儿意犹未尽,坐在车里,跟驾车的樊迟又说起了刚才的事儿:孟孙向我问‘孝’,我跟他说‘无违’。

樊迟问道:啥意思?

孔夫子解释道: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来侍奉他们;死了以后呢,要以‘礼’来葬送他们,祭祀他们。

孔夫子的这个解释,是不是就是他对孟懿子表达的真实意思呢?

不好说。

这会儿,孟懿子他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他娘是不是还活着呢,不确定。

要是孟懿子的娘,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孔夫子的这个解释,对孟懿子来说,就很没有针对性。

我相信,以孟懿子的身份,他办父母的葬礼和祭祀仪式,绝不会让人挑出半点毛病。甭说他还跟孔夫子学过“礼”啊,哪怕他是个白痴,也会有人手把手的教他走完整个葬礼和祭祀仪式的程序。

不确定的事儿,咱就不说啦,说一下这个比较确定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吧,不管怎么说,这是孔夫子给出的一个具体的“孝”的行为规范。

说实话,要想不折不扣的做到这一点,俩字儿,很难。

已经去世的双亲,好打发。不管葬礼和祭祀仪式多么的隆重,反正各种程序都是固定的,并且,走完各道程序的时间,也都可以预期。

活着的双亲,就不那么好对付啦。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按照“礼”的规范,子女见了父辈,不能随意的走动,更不能随便的开口说话。(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这种拘拘束束的日子,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很是考验人的耐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