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经学通论》摘录(4) -- 柞里子

共:💬79 🌺1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经学通论》摘录 (8)

2 经学起源

2.3 (1)

综合《左传》、《论语》、《史记》等有关孔子行迹的记载,孔子之生平大致如下:

孔子回归孔府之后,曾为鲁国权臣季孙意如家臣,先后替季孙氏管理过仓库与牧场。其时结交鲁国另一权臣仲孙矍,深得仲孙矍之赏识。仲孙矍临死之时,令其二子仲孙何忌、仲孙阅师从孔子学礼。仲孙阅后来成为孔子之侄女婿。见诸《论语》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南宫括”,即仲孙阅之别名。

孔子三十五岁之时,鲁昭公欲从季孙氏手中夺回政权而失败,先奔齐,后投晋,孔子亦避难居齐。孔子为何亦须避难?史无记载,想必是多少参与鲁昭公的未遂政变所致。居齐之时,孔子先为齐国权臣高昭子家臣,从而得见齐景公,深得齐景公赏识,却因晏子作梗而未能执齐之政。晏子,名婴,齐国名相。史与管仲并称,号管晏。晏子反对孔子的理由何在?据《史记·孔子世家》,晏子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称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必令后世儒者大为惊讶。晏子是深受孔子尊重的少数人之一,而孔子首次从政的大好前程却恰恰毁之于晏婴之手,亦大奇。

《汉书·艺文志》列《晏子》为儒家,以晏婴上述言论观之,何儒家之有?晏子的上述观点,并非晏婴一己的偏见,在先秦之时颇有代表性。比如,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对孔子道:“子之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之所言,虽较晏子所云含蓄婉转,其讥讽儒家所崇尚者为不切实用之学则并无二致。又如,《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此则与《晏子》“不可轨法”之论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形象,在孔子之时绝非如在后世的那么“温良恭俭让”。

大概出于仲孙阅之斡旋与调解,孔子得以回归鲁国。回鲁之后,复经仲孙阅之推荐而适周问礼。孔子在周拜见老子,将问礼,而老子不仅无意于礼,对孔子亦颇有微词。

孔子返回鲁国之时,适逢季氏家臣阳虎专权,阳虎素与孔子不和,故孔子居家授徒而不仕。孔子五十之时,阳虎与季桓子争权不胜,败走齐国。公山不狃据费叛季氏,招孔子,孔子欲往而未果。事见上文,此不复赘。

不久,鲁定公用孔子为中都宰。在任一年,政绩灿然,遂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复由司空升任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孔子陪同鲁君在夹谷与会齐景公。齐臣黎弥以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劝齐景公以兵挟持鲁君为城下之盟。孔子有备,黎弥之谋不得逞,竟与齐国缔结和约而归。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弟子子路为季孙氏宰臣。师生二人合谋堕三都。所谓“堕三都”,指堕毁季孙氏都城费、叔孙氏都城郈、仲孙氏都城成。“堕三都”之目的在于剪除三桓的权势,以便于还政于鲁君。叔孙氏听命堕郈,公山不狃抗命,率费人袭鲁,不克。孔子率众反攻,公山不狃败走齐国。孔子从而堕费,乘胜袭成,不克。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摄行相事,执鲁国之政,有喜色。有弟子问:“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说:不错,是有这说法。但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乐其以贵下人”吗?

孔子当真是以居高位而礼贤下士为乐吗?未必如此。至少,司马迁不作此想。何以知之?如果司马迁不以孔子的回答为遁词,当会记载一二礼贤下士的事例,或至少就此打住,告一段落。然而,《史记·孔子世家》紧接着的下文却是:“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以贵下人”云云风马牛不相及焉。不言而喻,孔子之喜形于色,显然是因有机会实践其治国的理论而起。少正卯如何乱鲁国之政?史佚其实,不可得而知,料想是反对孔子以儒家的道德观移风易俗。文化大革命时有过一段批孔插曲,少正卯被树立为遭杀害的进步分子,自然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不过,少正卯也不见得就是乱臣贼子。设想晏婴为鲁大夫,指责孔子“滑稽而不守法”云云,见杀的难道不会是晏婴么?

史称孔子执鲁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失遗”。男女有别是否为一种进步姑置勿论,道不失遗于古今中外皆为美谈则无疑焉。可见孔子的儒学,也未必一定为不切实际之高调。鲁国既是孔子的父母之国,又是儒家奉为圣人的周公之封地,倘若孔子能凭借鲁国而一匡天下,于孔子、于儒家,当是再好不过的事。可惜好景不长,坏事的又是齐人,不过这一回与晏婴无涉。据说齐人看到鲁国在孔子的领导之下一片升平而恐慌,以为鲁国如此则必然称霸诸侯,既霸则比邻鲁国的齐国必然首先被吞并。将如之何?有人献策割地求和,谋臣黎鉏献美人之计,齐景公从之,选美女八十人,载歌载舞,赠予鲁君,鲁君于是终日观歌舞而怠政事。于是,子路请孔子辞职。孔子却道:鲁国即将举行郊祭典礼,如果典礼结束之后,国君把祭肉分赐给大夫,我还可以留任。郊祭,指祭天地,因典礼在郊外举行,故名。结果鲁君在郊祭之后竟然不曾分赐祭肉,于是孔子不得已,辞职去国。

为什么孔子把不分赐祭肉看得比怠于政事还要重大?如果不是想找个借口留下不走,就是恰如晏子所说,讲究一些繁琐无谓的礼节。礼节是否繁琐无谓,见仁见智。孔子不在儒家视为重大的原则上让步,或可于此以见一斑。

孔子去鲁之卫,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俸禄几何,孔子说米六万斗,卫灵公于是也给孔子米六万斗。孔子在鲁国执政任职,领薪水理所当然,在卫国无所事事而受米六万斗,可见晏婴“游说行乞”之讥,并非诬蔑。尔后孔子不止一次带领弟子、随从多至数十百人往来寄居齐、卫、陈、宋、曹、蔡、叶、楚等国,费用从何而来?想必皆如在卫之“行乞”。史仅载卫灵公予孔子米六万斗,想是因其待遇特别优厚,故特别标出之。因关系没处好而讨不着的时候也有,史称孔子在“在陈绝粮”,即为一例。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