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些事实以及其他 -- 史文恭

共:💬478 🌺5477 🌵1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一切的主因是中国人死的少了

建国后出生率即开始下降,但死亡率暴降,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儿童成活率暴降,同时人均寿命延长。

这意味着新增人口大都是不创造价值的老人儿童。眼下在建设的同时要勒紧腰带存储人口红利,要到一代人后才能支取。

1952 0.360617

1953 0.363358

1954 0.362261

1955 0.363264

1956 0.366365

1957 0.36767

1958 0.403067

1959 0.389439

1960 0.390895

1961 0.388557

1962 0.385021

1963 0.385127

1964 0.393424

1965 0.395241

1966 0.399842

1967 0.403494

1968 0.406384

1969 0.411858

1970 0.414883

1971 0.417933

1972 0.411278

1973 0.410846

1974 0.411286

1975 0.412984

1976 0.414375

1977 0.414608

1978 0.417125

1979 0.420578

1980 0.429168

1981 0.436935

1982 0.44558

1983 0.4508

1984 0.461847

1985 0.471162

1986 0.477011

1987 0.482919

1988 0.489381

1989 0.490923

1990 0.566319

1991 0.56544

1992 0.564577

1993 0.5637

1994 0.562829

1995 0.561959

1996 0.563368

1997 0.564768

1998 0.566179

1999 0.567583

2000 0.568749

2001 0.572175

2002 0.574062

2003 0.575979

2004 0.578515

前面是年份,后面是全国的劳动力/总人口。1990年,统计口径略有变化,所以后面的数字要略修正,但总体上是不差的。2010年,中国8.3亿劳动力,人口13.7 亿。这个比例基本上是0.605。

这个表说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60年来从30多增加到70多,大部分人有机会当40年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前30年增加慢,后30年增加快。

建国前30年,比起解放前,出生率缓慢下降,但死亡率下降更快,尤其是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快。所以人口暴增,但增加的大多是没到劳动年龄的青少年。所以劳动力比率增加缓慢。我们的父辈因此拥有最多的兄弟姐妹,比上一代多,比下一代也多。等到我们的父辈参加工作,中国的劳动力比率就开始迅速上升。同时出现的还有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于是在劳动力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被供养的子女却少的多。所以劳动力比率急剧升高,在我们的父辈开始大批退休之前会一直升高——目前看来顶峰多半就是2010年 的0.6。这就是30年来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吃到了上一代人的人口红利,同时通过计划生育,通过过度严厉的计划生育预支了下一代人的人口红利。

工人平均工资下降的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工业人口不增加,维持原来的规模即可。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扩大工业人口,还是养好原来的工业人口,年年加工资。

至于知青问题,既然楼主的话都没变过。我的回复有啥必要变呢?

链接出处

知青问题 我要普及一个常识 [ 马前卒 ] 于:2011-01-14 08:08:46 复:3248458 总阅:44942

知青包括2种,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前者是多数,即农民出身的学生,后者是少数,即城市学生。

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生紧缺,紧缺到大学招生,中学毕业生不够的程度。不得不动员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和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干部报考。所以那时候学生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

等到中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大学没有同比例增加,这个问题就来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城乡差别。其实严格说来,不是城乡差别,是工农差别问题。县城里的居民,许多也是公社里的农民,山野间矿山的工人,也算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对于一个极端缺乏工业的国家来说,提高工业待遇,让最优秀的年轻人趋向于参加工业-军事组织,这没什么问题。刚建国的时候,工业人口不足全中国的1%,许多城里人都是依附于进城地主,买办,对工业化毫无贡献的奢侈化三产。到了毛泽东时代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快一亿工业人口。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业人口的子女是否天然地继承了这个特权?

知青政策的回答是不应该,当时的国民待遇是当农民,种地,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源。所以,下乡知青,回乡知青,都应该平等地先种地,再选拔出优秀的去读书、工作、参军。为啥下乡知青要抱怨,回乡知青就不能抱怨?我看都没啥抱怨的,因为在下乡知青大批下乡的同时,还在大规模招工,征兵。来源就是这两种人。招工数量还略超过下乡数量——当然招工数字也被回乡知青分享,所以下乡知青颇为不满。但为啥不满呢?为啥这个特权天生是你的呢?

楼主说下乡知青优秀,回乡知青就不优秀?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是工业经济本身扩张不如工业化教育快造成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教育不要铺那么大摊子就行了。不知道谁赞成这个观点? 当然了,没有教育超前培养人口,就没有接下来30年的辉煌。从76年到80年代的低谷,中学生减少了将近一半,要是当年不铺那么大摊子,你们说,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低潮了?还是照旧减少一半.........

说下乡知青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超国民待遇了,他们有补贴,有安家费,还有知青办专门照顾。为啥不满? 下乡知青中,招工,参军,当赤脚医生和地方干部的比例,远高于回乡知青。他们为啥说下乡不公平?

通宝推:lilly,戴口罩的画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