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轮子兵法――绪言 -- napolen

共:💬18 🌺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一篇:倚多为胜2

苏中战役:信息的不对称

解放战争中的苏中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苏中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一师、六师、七纵、十纵共19个团,约3万人兵力(8月中旬后又由华中军区增援了第五旅和军区特务团,使兵力增加到22个团,约3.5万人),面对国民党军5个半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重兵。解放军采取了机动作战、各个击破的战术,在各路国民党军之间往来驰骋,在战略上以弱抗强的情况下,“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常常以华中野战军大部攻击国民党军个别师旅,在战术上一般占有3-6倍的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敌人。从7月中到8月下旬的约一个半月时间中,华中野战军连打七仗,七仗皆捷,以伤亡1.6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6个旅又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此役又被称为七战七捷。

每当翻开苏中战役的战史,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两支差异不大的军队(如果说质量上有差异的话,优势也应该在国民党军一方。因为国民党军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而解放军在人员素质上的优势在战争初期尚不足以弥补装备的劣势),两群背景如此相似的将领,为什么在战场上的表现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呢?一个机动灵活、神出鬼没,另一个则呆滞笨拙、处处挨打。

这样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较省事一点的结论是将此归结为粟裕等解放军将领的军事指挥艺术远远胜于国民党军将领。这个结论不能说完全错误,苏中战役的巨大胜利与粟裕等人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确实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不是一个全面的结论。粟裕固然是天才的统帅,国民党军将领们也不都是笨蛋。他们中的许多人与粟裕受过同样的军事教育,有过类似的作战经验,其中不少人在北伐、新军阀混战和抗战中也还有过出色的表现。那么在解放战争中,他们的指挥才能都上哪里去了呢?是什么因素的不对称使得粟裕能够任意挥洒,而他们却束手束脚呢?

是信息的不对称!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苏中战役的战场――苏中解放区前部是华中野战军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共产党所推行的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运动,代表穷苦农民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比较良好的军政素质使得苏中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利益与共产党、解放军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多年战争环境的考验,大量翻身农民参加解放军(七纵就是由苏中地方武装发展而来的),更使得解放军与苏中人民之间建立了血的联系。群众支持解放军,反对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一举一动,马上就会被当地农民和共产党基层组织发现,报告给解放军。而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不但根本不用指望当地的群众会通风报信,就连派出的侦察人员也常常无法渗入共产党严密的基层组织网络。很多情况下国民党军唯一能依靠的情报来源就是十分不可靠的空中侦察。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行动洞若观火,只要敌人有丝毫的不协调,任何一部略微突出孤立,或是部署中出现空当,解放军就可以迅速利用这一战机,将敌各个击破。而国民党军则根本不知道解放军身在何处,有何动向,一入解放区便两眼一摸黑,兵力略一分散便为解放军所乘,若将所有部队猬集一处,则又会贻误战机,无法达成歼灭解放军,占领解放区的目的,只能来来回回进行武装大游行。连自保尚且困难,就更不必提主动利用战机,以优势兵力将解放军击破了。正是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才使得粟裕能够尽情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取得各个击破的胜利。国民党军的战史对这一情况有着生动的描写“(共军)行动自如,情报灵活,我军则时有盲目作战之感,常给匪以集中兵力,袭击我一点之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很大程度上是外生的,是两军之间客观的能力上的差异,与奥斯特里茨战役中,通过拿破仑主观努力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有差异的。当然,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归根结底还是共产党努力的结果,但这已经是政治方面的问题,不再属于军事范畴。

信息不对称对战局造成的影响在苏中战役中几乎无处不在。在战役第一阶段,宣(家堡)泰(兴)、如(皋)南两次战斗中,华中野战军主力在东西两个战场间往来驰骋,9天之内连续打击了东西两路敌军,而两次战斗间的间隔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其战况与萨尔浒之战何其相似!只不过这一次双方都要靠两条腿跑路,国民党军辎重较多,但机械化程度也较高,双方机动力上的差异远远没有明金两军之间的差异大。在实际作战中,国民党军进军的速度很多时候确实远远慢于解放军,但这并不是因为国民党军不具备快速行军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对解放军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能盲目作战,因而不敢快速前进。宣泰战斗打响前,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战役意图一无所知也就罢了,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将领们竟然还蒙在鼓里。“由于在老根据地行军作战,群众性的消息封锁做得很好,敌人事先毫无所知。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慌乱失措,刚到南通接任的敌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也莫测我军虚实。”(粟裕战争回忆录)7月13日战斗开始后,由于敌情不明,李默庵在己方西线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命令其他部队火速增援,反而让东线已经进至白蒲的整编49师主力于14日缩回平潮,以退保南通(此时华中野战军19个团中的16个都投入了宣泰战斗,在如皋、南通方向只有第一军分区的少数地方部队)。15日,国民党军才判明解放军主力确在宣泰,命令整49师再次北进。由于信息不明造成的这一伸一缩,白白送给粟裕2天宝贵的时间。假如李默庵对解放军的情况掌握得再多一点的话,不必说料敌机先,只要在宣泰战斗开始后能够立刻判明解放军主力的动向,那么他就可以命令整49师迅速前进。此刻整个苏中解放区完全空虚,整49师利用华中野战军主力绊在宣泰的这4天时间(13-17日),如果向北进军可以轻易拿下如皋,甚至海安,解放军就会陷入不利局面,后来几战就艰难多了,甚至有失利的危险。如果西援宣泰,则很可能会陷华中野战军于腹背受敌的局面,东西两线间60多公里路程,解放军能在连续作战之后以一昼夜完成行军,国民党军就算慢点,2天总该到了。这样一来,整49师将于15-16日出现在解放军背后,此刻解放军前有来增援的整65师和99旅,后有整49师,再加上泰兴残敌尚未歼灭,情况就非常被动了。

宣泰战斗结束后,华中野战军转兵东向,直扑孤立的整49师。此时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动向又是一无所知。“我主力在连续两昼夜激战之后,又急行军一百几十里,表现了高度英勇顽强的气概,一路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在群众的封锁、掩护下,敌人还蒙在鼓里.”(粟裕战争回忆录)国民党军仍以为解放军主力在西线,因此整49师未作任何防备,遭解放军突袭后仓惶失措。7月18日晚至19日的一夜之间,整49师师部和20旅全部被歼。此后又经过4日战斗,尤其是19、20两夜激战,解放军歼灭死守杨花桥、宋家桥的敌79旅大部,于23日主动撤出战斗。此战国民党军又吃了信息不足的大亏,如果国民党军能够及时了解到解放军动向的话,不说召集各部来援,聚歼解放军,就是让整49师立刻做好战斗准备,就地死守,也断然不致落个这样的下场。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部加两个旅有近2万兵力,而粟裕能够集中起来的部队也至多不过3万,不到敌军的2倍。加上解放军装备差,缺乏攻坚能力,如果整49师顽强死守,解放军很难一下子吃掉。解放军经4天战斗未能全歼79旅就是明证。最后国民党军援军一集,解放军若不想吃大亏就只能撤围而走。

信息不对称对战役的影响在战役第二阶段,即海安放弃后,表现得更加突出。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完成战役展开,并且全部占领了苏中解放区前部,处于有利态势,本来正可乘解放军疲惫之机继续进攻,但由于国民党军“进入我解放区后已处于瞎子、聋子的状况”(粟裕战争回忆录),加上国民党军虚报战功成风,算出解放军伤亡已达“二三万人”,竟以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已经被消灭。于是国民党军开始坐在海安庆功,并准备将部队分散进行“清剿”,丝毫未作大战的准备。他们哪里想得到华中野战军主力就在离他们不远的七灶地区。“特别是民兵群众封锁消息、查缉敌探之严,更是难得。华中野战军机关及第一师、第六师三万人集结休整两星期之久,驻地距海安近者仅一二十华里,在那里出操上课,开会唱歌,本地出身的侦察员庄庄有熟人,天天上公路,敌人却毫无所知。”(粟裕战争回忆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贸然分兵四出略地,于8月10日晚至11日,在海安以东的李堡一带再遭解放军猛击。经20小时激战,解放军歼敌一个半旅9000多人,取得了第四次胜利。

李堡战斗后,国民党军虽知解放军主力尚存,但对其位置、动向还是两眼一摸黑。此时国民党军已经被歼3万多人,机动兵力已经不多,无法再进行漫无目的的进攻,只得调整部署,重点确保南通至海安的公路,并加强“清剿”,以求巩固其占领区。此刻,粟裕进一步大胆利用了在信息上的优势,毅然以全部主力16个团3万余人直插入国民党军纵深。“这‘敌后’实际上是我的老根据地,老马熟路,军民都习以为常。十六个团三万多人夜行军,连家犬惊吠之声也难听见,敌人当然更无从知晓。”(粟裕战争回忆录)8月21日夜,解放军发起了第五次战斗――丁堰、林梓战斗,出敌不意,一夜歼敌5个交警大队又26旅一个营,共3000余人,缴获甚多。解放军主力进入国民党军纵深并进行长途行军,而国民党军竟一无所知,以致二线部队突遭歼灭,信息不对称到了这种程度,也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闻了。

紧接着,解放军在国民党军纵深中大胆机动,全军西进,发起攻黄(桥)救邵(伯)之役,于8月23日夜,直插敌占区的中心地带。这个地区南为长江,东西北三面都是国民党军大批据点练成的封锁线,东西百余里,南北仅数十里,本是对国民党军极其有利的一个战场。但“由于老区组织严密,敌人得不到情报,反应迟钝多误”(粟裕战争回忆录),使得解放军如入无人之境。解放军主力西进取黄桥,国民党军却以为解放军会北上取如皋,令驻黄桥的99旅东进援如。这个消息又被解放军早早截获,在黄桥东北的分界与99旅打了一场预期的遭遇战,一举将敌合围。此时国民党军才恍然大悟,匆匆调已南下如皋的187旅和79旅一团西进增援,在加力又遭解放军合围。接着粟裕采用典型的各个击破战术,先以一部围困加力之敌,主力攻歼分界的99旅,再调过头来,全军歼灭加力之敌。而后乘胜取黄桥,迫降守敌160旅5个连。取得如(皋)黄(桥)路战斗的全胜,歼敌两个半旅17000多人,并胜利的结束了苏中战役。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解放军始终在国民党军纵深封锁圈内行军战斗,机动回旋余地很小。国民党军本有许多机会将解放军合围歼灭,但因为对解放军的信息掌握极少,如他们自己所说,处于“盲目作战”的状态,以至于战机通通丧失,并且不断地将自己的部队一支又一支的送去给解放军歼灭。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仅从本文前后引用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的记述就可见一斑。粟裕将军不厌其烦的左一次右一次提到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短短35页书中,竟有7次提到这一点,可见其重要性以及给粟裕将军的印象之深。

信息不对称不仅仅在苏中战役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国民党将领们不敢机动、不敢分兵、不敢大胆寻求战机,只能打傻仗呆仗。这就是为什么在其他战场上颇有不俗战绩的国民党将领们到了解放战场上却束手束脚、显得异常笨拙的重要原因之一。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杜聿明曾提出暂不救援黄伯涛兵团,而是以黄兵团拖住华东野战军主力,而以国民党军主力西向寻歼中原野战军。单纯从军事上来看,这个想法其实是不错的,也符合各个击破,以多胜少的原则。但是,考虑到双方之间极度的信息不对称,西向的国民党军主力很可能根本就捕捉不到中原野战军,当国民党军在中原大地上转圈圈的时候,黄伯涛兵团早就被解放军吃掉了。正是明白这一点,国民党军将领们才最终没有采用这一“高明”的方案,而是傻呆呆的硬闯华野阻援阵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