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杂谈―从1640年英国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看物质与意识 -- napolen

共:💬19 🌺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关中是个好地方

关中是个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它进可攻,退可守。一出潼关(函谷关),就进入了中原这一四战之地,愿意往哪边发展都可以。一旦失利,大军退入潼关,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近乎完美的指挥敌人是很难攻进关的(事实上强攻入潼关的例子是很少的,不多的几次攻入关中的情况或是在关外就歼灭了敌军主力,如绿林军在昆阳歼灭莽军主力后入关;安史叛军诱歼哥舒翰军主力后破潼关;李自成击破孙传庭军后入关中;清军在关外与大顺军激战18昼夜后重创大顺军,迫使大顺军放弃潼关;或是绕道入关,如刘邦绕道武关;李渊从北部渡过黄河,再要么就是关中兵力薄弱,根本没法打)。而绕道的话,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和黄土高原,都不是好走的,刘邦李渊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敌人过于衰弱的缘故。

总之,狭长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通向东方的唯一大门就被潼关牢牢的锁着。

而在这扇大门之后锁着的又是些什么呢?

是沃野千里的秦川大地。

即使是这里早已沦为废都的今天,我去西安旅游的时候,导游还在向我们介绍八百里秦川一向风调雨顺,只要按时播种,总会有不错的收成,以至于人都懒了。而当年,这片几乎是人类最早开发的土地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自然可想而知。

这就为据有关中的一方创造了这样一种有利态势:势力强盛时,就可以兵出山东(注:本文所提到的“山东”均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逐鹿中原,而一旦受到挫折,只要退守潼关,敌人轻易奈何不得,就能够借助关中强大的经济力,不久卷土重来。

如果情况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更妙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当你退守潼关休养生息的时候,山东群雄通常是不会闲着的,既然你已经暂时退出了争夺天下的主战场――中原,而且一时难以攻打,那么他们就会互相攻杀,等到多败俱伤的时候正好请羽翼已丰的你来摘桃子。当然,如果只是两家争夺天下的话,这个好处就捞不上了,但即使如此,有关中表里山河为后盾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如楚汉战争就是一例。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沾关中的光沾得最多的要属秦唐两代,而因为这个问题闹得最郁闷的,大概就要算李密了。

说句老实话,从隋末农民战争开始的势头来看,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认为李密才是最有希望的天子候选人。尤其是歼灭张须陀和打开几个大粮仓之后,瓦岗军的声势如日中天,虽然李密杀翟让之后在农民军内部留下了危险的阴影,但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而李密的战术指挥才能也颇令人惊佩。

但是李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进军关中的机会。逗留在洛阳附近的瓦岗军被迫不断的与各割据势力作战,虽然不断的取得胜利,但毕竟也在不断消耗,诚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尤其是与西归的宇文化及军的决战,瓦岗军精兵强将多死于此,尽管最终以宇文化及的败亡为结局,但也只能算是皮洛士式的胜利了。后来北氓山之战的失败当然也有偶然因素和指挥原因,但是,假如瓦岗军的实力不是消耗的那么厉害的话,很可能战役的结局会有所不同,或者即使失败也不至于满盘皆输。李密的遭遇正是孙子兵法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形象注释。

而关中的李唐集团则拣了一个大桃子,在中原群雄围绕着洛阳混战不休的时候,他们一方面狂拍李密马屁(就差认李密做干爹了),另一方面乘虚入秦,发展实力,巩固后方,直到混战中原的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三方中的两方都全军覆没,剩下一方也元气大伤的时候,李世民再舒舒服服的出关摘桃。而此时,真正有能力与唐军决战的只剩下了从河北远道赶来的窦建德,一旦击破窦建德军,唐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洛阳,中原以至于整个中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