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共:💬416 🌺2543 🌵1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陈寅恪能在90年代热起来,是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的

陈寅恪能在90年代热起来,是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的。

80年代之前,“政治正确”是唯一的标准。基于此原则,很多名不副实的人物如郭沫若就被共产党捧为“大师”。为了塑造中国在文化上“欣欣向荣”的印象,共产党也花费了不少力气在国际上比如说社会主义阵营中为郭沫若等人造势。这是一部分“大师”的来源。

8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知识分子受到所谓“启蒙”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出于对80年代之前共产党垄断话语权,人为塑造郭沫若等“政治正确”的“大师”不满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历史中寻找“政治不正确”作为对体制的对抗。于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凡是与共产党对立或者是有一定距离的,纷纷被挖掘出来。沈从文、粱实秋、林语堂、周作人、胡适等人的那些或有或无的“学术成就”就是在这一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并“大放异彩的。其实知识界对他们的所谓“成就”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意识形态对抗的心理还是占了上风。另外陈寅恪最早重新为文化知识界认识,也是在这一时期。这大概算是另一部分“大师”的来源。

八九年之后,知识界陷入沉寂。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要么是自我感觉彷徨无助,要么是对待体制分道扬镳。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经出版,晚年陈寅恪的心境在彷徨无助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于是这本书红极一时,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等人纷纷加入其中,从这时候起,陈寅恪终于“热”了起来。与之相仿的是90年代兴起的“顾准热”,则是因为顾准在分道扬镳的知识分子中引起更大的共鸣。作为中国革命的“受难者”,当时的“顾准”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是比中国士大夫传统的“陈寅恪”还是要更“热”的。不过在小资文青当中,相对于顾准,中国传统的陈寅恪显然更“时尚”一些。

所以与其说陈寅恪是因为其“学术成就”,倒不如说他其实是因为其身上的“符号象征”而被知识界有心推动,被小资们盲目追捧之后而“热”的。

至于其“学术成就”本身,由于社会上并不了解这背后的意识形态背景,对“大师地位”是多有拔高的。而在过去十数年知识界出于维护“符号象征”的考虑,在高度赞扬广义的“独立思想”的同时,对“学术成就”这个细节话题是避而不谈的。不过从近几年的动向包括一些文章来看,似乎知识界对社会上没有原则的过度拔高也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如果将来共产党真的改旗易帜,知识分子没有了与之对抗的体制,意识形态不再成为问题之后,出于意识形态需要而出现的大师,可能也会随之而被遗忘。

通宝推:重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