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王风 黍离 -- 重耳

共:💬16 🌺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王风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三段诗,其实只有一段,后面两段只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变两个音符,再唱一遍。因为只有第一段的“戍申”实有其事,“戍甫”与“戍许”于史无征,估计还是说“戍申”,拿另两国与申国的渊源来替代,只是为了押韵而已。甫和许,与申国一样,都是姜姓。甫国在哪里已经不可考,许国在现在的河南许昌。

王师戍申,在东周平王的时候。平王名宜臼,是周幽王的世子,母亲是申后。后来幽王废申后,立褒姒。宜臼的世子名号自然也废了,换了褒姒生的儿子伯服。废立之前,宜臼就已经被逐去申国,由舅舅申侯“教训”。

废立之命下来,申侯上书反对。幽王给的处分是革爵、灭国。申国是姜姓国,年代比黄帝还要久远。黄帝的后代,尧舜禹汤,一直都对申国客客气气的。周武王时候封申国为伯爵,宣王时候申国由陕西迁到河南南阳。现在幽王要革了人家爵位,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申侯认为自己国小人少,不足以反抗王师。他算计了一下,下了一步臭棋,请西边的犬戎出兵帮他对抗幽王。估计申侯的战略目标不过是,留住爵位,不要被灭国,以及恢复申后和宜臼的地位而已,不会想要幽王的命。可是人家犬戎不是这么想的。幽王刚刚上演过一场“烽火戏诸侯”,这时候再怎么烧狼烟也没人来帮他。犬戎兵一个冲锋就把幽王咔嚓了。申侯进了镐京城,看到犬戎人抢了鸡鸭鱼肉,拆了宫殿的梁木烤肉吃,这个后悔啊。于是申侯写信给卫武公、秦穆公、郑武公等人,请他们出兵勤王。等郑武公、卫武公等人的兵来了,申侯与他们来个里应外合把犬戎打跑了。

事件平息以后,大家一致同意还是请宜臼回来做周王吧,这就是周平王。平王能登位,对舅舅特别感激,想给舅舅晋位公爵,申侯实在是没好意思要。后来平王东迁。再后来平王看到申国地弥楚国,老是被楚国欺负,就派王师长期戍守申国南部边疆。不仅如此,《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这里要强调一下“周人怨思”,意思是说,除了周的兵卒,同时还有别的诸侯也应平王的命令帮助戍守申国。不仅“周人怨思”,别国的兵卒也怨,不过他们怨不着平王,怨他们自己的国君去。

“周人怨思”,怨得有道理,因为平王为了舅舅帮他登位的私恩,而不惩罚舅舅致幽王于死地的公仇,这种行为乱了是非。通常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是非对错的观念太强,会影响到与人相处,进而会到处碰壁。因为我认为对的事儿,别人出于不同的立场考虑,不见得认为对。可是在国家兴亡这类的大事面前,大家的利益一致,是非观也一致。平王你老兄踩大家的底线,大家骂死你。

朱熹的话我就觉得骂得特别到位,我抄一遍。《诗经集传》说,“申侯与犬戎攻宗周而弑幽王。则申侯者、王法必诛不赦之贼、而平王与其臣庶不共戴天之仇也。今平王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其立己为有德,而不知其弑父为可怨。至使复仇讨贼之师,反为报施酬恩之举,则其忘亲逆理而得罪于天已甚矣。”

朱熹生在南宋,对什么叫做国破家亡有深切真实的体会,所以他骂得好。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