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传统医学中的”阴气“、”阳气“到底是什么 -- 弦音醉舸

共:💬83 🌺2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四)

52.《邪论.十二邪》: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a)喜怒,食饮居处,大惊卒恐,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决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则行于阴(b)。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a,指历法中的四时变化。b.体表为阳,体内为阴。“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是指体表之阳随着白天的结束而虚弱,其气皆入于体内,故而“阴气盛”,这时候就困了,要睡了。

53.《邪论.邪中》:黄帝曰:阴之与阳,异名同类(a),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也,或中于阴,或中于阳(b),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答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热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面则下阳明,中项则下太阳......

==>a.“阴之与阳,异名同类”,首先这里的阴阳是指手足三阴三阳。“异名同类”一语,正是在说人体“一气流转”,并无水火阴阳气之分。b.“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即人体的失衡,有外感、内伤两个因素。

54.《邪论.邪传》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对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a),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于藏,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佚,不可胜数。......卒然盛食多饮则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b)伤则血外溢,外溢则衂血,阴络(b)伤则血内溢,内溢则便血,肠外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薄,则并合凝聚不得散,积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c)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此外内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五邪入:邪入阳(c)则为狂;邪入阴(c)则为血痹;邪入于阳,搏则为癫疾;邪入于阴,搏则为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善怒。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病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d)

==>a.即“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即人体的失衡,有外感、内伤两个因素。文中有“喜怒不节则伤于藏,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可证。b.“阳络”“阴络”是指体表之络及五脏之络。c.表里的区别,前文中有过对邪入体表则“狂”的解释。d.疾病的阴阳属性。

55.《痹论》:问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答曰:痛者,其寒气多,有衣寒,故为痛。其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疏而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a),与病相益故寒。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a),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寒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其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濡。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曰: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湿则纵。黄帝曰:善。

==>a.这里用表里气的多少来解释疾病发生的病机。

56.《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谷消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缓,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a)。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月行)酸。阴阳气道不通(b),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顺逆。

==>a.五谷之津液和合成膏,变成骨髓,一者补益脑髓,二者容养五藏。b.“阴阳气道不通”及表里气道不通。

57.《风水论》:黄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a),故小便黄者,中有热。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其徵见于目下。何以言?曰:水者阴也(b),目下赤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真气上逆,口苦舌干者,故不得正偃,正偃则咳清水。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腹中鸣者,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薄肝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肺属心而溢于胞中,令气上迫肺,心藏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黄帝曰:善哉!......

==>a.“阴虚者阳必凑之”邪之所凑,必然是有虚的前提,当五脏气虚的时候,体表之气过盛就会反成邪而影响五藏。b.疾病的阴阳属性。

58.《四时之变》: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a),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a)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疸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癖;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

==>a.讲解历法中的阴阳变更规律。人体对应于这个变化,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与失代偿。

59.《热烦》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五藏气虚则体表气盛成疾,亦即李东垣“阴火”论的理论原型。

60.《身寒》问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也,寒从中出者何也?曰:是人多痹气,而阳气少,而阴气多(a),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焉。

==>a.是虚寒证的病机(五脏之气有余而体表之气不足,生活中有人生气发怒时会出现浑身发抖,就与这个原理类同)。

61.《肉烁》:问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于火者何也?答曰:此人者阴气虚,阳气盛(a),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也,阴气虚少,水不能减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火如灸火者,是人当肉烁。

==>a.分析一种病情的病机(平常手热脚热,遇到风寒就更烫,像烤过火一样),病机是:五藏气虚,体表气盛。正好昨天某就诊患者就是这种情况,诊脉见肝肾脾脉大,心脉沉缓,命门脉沉弱。“脉大为虚为减”,可证实五脏虚馁的气机,嘱灸关元命门。如果因为手足心热而贸然诊断为“阴虚”(朱丹溪概念里的阴虚),而用知柏之类药物,恐怕“命不长矣”。

62.《阳厥》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岐伯曰:生于阳(a)。问曰:阳何以使人狂?答曰:阳气(a)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喜怒,病名阳厥。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而动太疾,此其候也。问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b),故夺之食既已。使之服之,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长气,椎铁落自下气疾。

==>a.“阳”为体表之气,因为卫气在体表的特性,决定了“因暴折而难决”的病理特征。b.“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更证明了阴是指内,阳指体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