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有明袁大将军-出师未捷 -- napolen

共:💬32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有明袁大将军-千古奇冤

千古奇冤--晴空霹雳

明崇祯2年,后金天聪3年,公元1629年10月26日凌晨,后金大军分三路向蓟镇喜峰口一线明军阵地发起了突然袭击!在夜幕中,成千上万的后金兵如潮水般向长城涌去。毫无准备而且刚刚才因为欠饷闹过兵变的明军几乎立刻土崩瓦解,当年戚继光苦心经营数十载的防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26日,济尔哈朗、岳托指挥的右翼4旗军与右翼科尔沁蒙古军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间歼明军5营;阿巴泰、阿济格指挥的左翼4旗军和左翼科尔沁蒙古军破龙井关入塞,斩明副将易爱。27日,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主力军克红山口入塞。30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

对于明朝君臣来说这无疑是个晴空霹雳,谁能想到在这似乎是一片形势大好的今天,事情竟然会闹成这样?就是当年魏阉最得势,政局最黑暗的时候鞑虏也没有进过关啊!不是让袁崇焕作督师吗?鞑虏不是最怕他吗?不是5年就可以消灭鞑虏收复辽东吗?怎么如今反而让鞑子闯进关里来了?

皇帝在乾清宫里急得团团转;大臣们或是吓得呆了或是悄悄的收拾行李,少有的几个忠贞之士则在提着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主意;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到处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小道新闻;前线的将士大多在准备着逃跑,剩下的也只能以死殉国,而他们的上司--蓟辽总理刘大人早已经身先士卒的跑得没影了。

整个国家一下子乱了方寸,仿佛一个即将被大水淹没的蚂蚁窝。

朝内朝外,只剩下一个仍然异常清醒冷静的重臣--蓟辽督师袁崇焕。

10月28日,消息刚传来的时候,即使是袁崇焕也不免大惊失色。但他以一个统帅的超人胆识迅速镇静下来,立刻作出了一系列决策:

防区最靠近蓟镇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4000轻骑立刻出发,急援遵化。

几个时辰之后,袁崇焕亲率副总兵张弘漠、参将张存仁、游击曹文诏等人带领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进关。

第二天,总兵祖大寿负责指挥参将王承胤等人率领关宁大军主力前往接应。

总兵朱梅留守山海关。

正当一道又一道十万火急的军令从督师行辕发向四面八方的时候,一位姓佘的幕僚悄声对督师大人说:“没有圣旨就调兵离开汛地...只怕有违祖制,万一有人...“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说这个!“

袁崇焕停了停,口气缓和了些,对被他的大喝吓得手足无措的这位亲信幕僚说:“如此国难当头之时,哪还能顾及私利呀!“他长叹了一口气,默默间仿佛是自言自语说:“我无负皇上,想必皇上也能体谅我吧。“

“定会如此的,督师大人。“

千古奇冤--手足断,焉可续?!

经过袁崇焕等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的素质今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督师大人军令一到,十几万将士无不凛遵。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无数座军营几乎同时忙碌起来,虽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惊,但基本上还能做到忙而不乱。山海关西门整夜都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向关内。只不过一天多的工夫,几万军队就完成了动员,开向前线,辖地数百里的大军区整个进入了戒备状态。

袁崇焕很清楚,赵率教的那4000轻骑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数万八旗大军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样,他所希望的是赵率教能够抢在城破之前驰入遵化。只要有赵率教这样善守的名将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样的坚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如果能够迫使后金顿兵坚城之下,自己再亲率大军抄其后路,就完全可能获得大捷。要是能尽歼后金主力于关内的话,甚至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局,促成五年复辽!想到这里,袁崇焕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他能赶到吗?能顶得住吗?但不派他又让谁去呢?谁能够比这位曾经在锦州独当一面,力挫八旗大军的名将更能够当此重任呢?

“靠你了,率教,老天保佑你再来一次宁锦大捷吧!“

“关键是时间!“即使没有督师大人的告诫,赵率教也明白这一点。他与刘王两副将率4000精骑3昼夜急驰350里赶到三屯营。虽然因为被三屯总兵朱国颜拒绝入城而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他也没有怎么在意,纵马向西直奔遵化而去。原本到三屯稍为休息,探听一下军情再走的计划被打乱了,但他仍然对前途有着信心--只要遵化能坚守三天!

11月4日,经过了5天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强行军,赵率教军离遵化已经只剩几十里路程了。正在赵率教督促大家再拼最后一把力的时候,突然间喊杀声大起,无数后金军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在这种一般将领立刻就会不知所措的时刻,赵率教依然保持了一个名将所应有的镇定。他一面指挥诸将将部队摆成圆阵,抵御后金军的冲击,一面驰马高坡四下观察后金军的弱点所在。出乎他的意料,敌人的兵力竟然到处都是那么雄厚。

正红、正黄、镶白...八色战旗都出现在了战场上,甚至还有很少见到的蒙古军的旗帜。突然间,赵率教感到心里一凉。“遵化已经破了“,他明白了,而且他同时也明白自己马革裹尸的时刻到了。

“皇上、袁督师,恕率教无能,辜负大恩,如今只能以身殉国了。“他郑重的向南,向东各磕了三个头。

“跟我冲!“赵率教对着战士们大呼。

......

“什么?遵化11月3日失守!只守了一天!?赵将军呢?“

“赵将军中伏...全军殉国了!“

袁崇焕感到一阵眩晕。“怎么会这样,率教,你就这样去了吗?“经过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战而奇迹般不败不死的这一群战友们今天第一次有人倒下了。难道他们这群好兄弟的结局就快要到了吗?

但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传令,全军直奔通州!火速通知祖将军!“

“大人,不可呀,朝廷才下令我军不得越过蓟州,皇上已经生疑了呀!“

袁崇焕回头一看,又是那个佘幕僚。“滚开!是江山社稷、百万生灵要紧还是我等身家性命要紧?!“

“袁督师!“望着袁崇焕远去的背影,两行眼泪从佘幕僚眼中涌了出来。

千古奇冤--郁闷的皇帝们

“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什么人说的?“

“陛下,这都是东厂探事番子们听来的百姓中的传言。“

“这个袁崇焕,到底想干什么?!“年轻的皇帝盛怒之下重重的拍了一下御案,但他很快想到在奴婢面前不应该这样失态。慢慢呷了一口清茶,他仿佛很随便的问“这事可确实么?“

“启禀皇爷,这百姓的传言自然做不了准,可也无风不起浪啊。“

“知道了,下去吧。“

崇祯皇帝这几天以来一直感到心神不宁,鞑子入塞已经20多天了,一直没有遭到大的打击,如入无人之境。袁崇焕军跟在鞑子旁边也差不多有10天了,却没有打一次大仗。鞑子进蓟州,他也进蓟州,鞑子进通州,他也进通州!连朝廷不准他越过蓟州一步的禁令都不管了。这是在干什么?难怪有人风传袁崇焕是想引鞑子进来呢。

对这些谣言,刚听到的时候他原本是不信的,但锦衣卫使的一句话却打动了他的心。“袁督师的兵似乎也来的太快了点了吧。“

比起大明皇帝,大金汗似乎还要更加恼火。从11月4日遇到赵率教军开始,皇太极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全歼敌军,击毙“中兴良将”赵率教的胜利丝毫没能淹没对于袁军来得如此之快的惊骇。大军是11月3日才开始攻城的,只要遵化多守一天,形势就相当严峻了。天聪汗越想越后怕,尽管在别人面前他始终是那么乐观,但在内心里,他非常明白,这样脱离后方,深入敌境是多么的危险。这简直就是在鸡蛋上跳舞,一旦顿兵坚城,一旦敌人援军四集,一旦后路被切断,灭顶之灾就会到来。他唯一胜利的希望就是明朝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点,但他同时也知道,无论如何至少袁崇焕是肯定清楚这一点的。因此,他原打算在袁崇焕回师之前就基本上解决问题,然而,他竟然来得这么快。

他刚到蓟州,袁崇焕就来了;移营到通州,袁崇焕又来了。来了多少人?不知道。按照常识来看应该不多吧。可是按照常识袁崇焕此时应该还在山海关才对呀!每当面对这个老对手,天聪汗总是觉得自己的常识仿佛都作废了。每对峙一天,皇太极就感觉老了一年。他清醒的知道,对峙的最终结果是后金军的全军覆没,但是面对袁字大旗,他就是下不了进攻的决心!

终于,久经沙场的统帅还是想出了一个摆脱困境的计策。只留下几个牛录的兵马在原地虚张声势,他亲自指挥大军连夜直扑北京!

一路上明军的毫无准备与不堪一击又一次证明了大汗的英明。后金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北京,马不停蹄便一举击溃了迎战的满桂与大同总兵侯世禄。尤其让全军感到可笑的是,城上助战的明军大炮竟然打到了满桂军中,据投降的明军说把满桂都打伤了。

“一群草包!”皇太极正轻蔑的望着城头的时候,一名戈什哈骑马奔了过来。

“大汗!广渠门外发现敌军。”

“有多少人?没有进城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全部都在城外扎营。”

“胆子倒不小。传令,明日发兵,先灭了他们再进北京!”

千古奇冤--第三次大捷

袁崇焕擦擦额头的汗水,接过亲兵递过来的水囊喝了一口。

“祖总兵派人来报,前锋已抵广渠门,还没有见到鞑子。“

他深深的呼了一口气,感到一阵轻松,同时一股无法遏抑的疲倦涌了上来。前天早上发现敌军消失之后,他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从那一刻起,他和他的几千精骑就已经连续赶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军中,即使是他亲自精选的9000最精锐的骑兵也陆陆续续有4000人掉了队,

在吩咐一个副将负责收容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带领剩下的人马绝尘而去。

又是一个让人无论如何平静不下来的消息--朝廷不准辽军入城暂歇!

尽管自己的怨气比谁都重,但是他仍必须向部下解释朝廷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必须执行。因为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抱怨,皇太极亲率的大军离这里已经不远了!

11月20日清晨,两军在广渠门外摆开了战场。这决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一边,是天聪汗亲自指挥的数万八旗大军,而另一边,则是袁崇焕和他的5000关宁铁骑!

一反宁远宁锦两次大捷时温文尔雅的表现,袁崇焕这次亲自披挂上阵,因为他很清楚这一战的意义与艰难!关宁铁骑分为3个部分,祖大寿阵于南,王承允阵于西南,袁崇焕亲率标营阵于西。3军互为犄角之势。

明军刚刚立阵完毕,后金骑兵就如黑云万朵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

皇太极已经知道对手是辽军了。这个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紧张,不过他很快断定这决不会是辽军的主力。“袁蛮子决不可能来得这么快!大概是他早先就派到京城的兵马吧。“尽管这依然没能完全打消大汗的疑虑,但他还是很快的定下决心:趁袁蛮子还没有来,眼前的敌军不多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一鼓作气,先把这支明军消灭了再说!自信归自信,大汗对这支少得可怜的敌人还是相当瞧得起的,为了谨慎起见,他投入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个时辰就把他们干净利落的全部消灭。也给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顽抗的结果是什么!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虽然敌人早已成了八旗大军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小孤岛,但无论怎样的惊涛骇浪都无法将这个弹丸小岛淹没!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他最器重的精兵骁将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报却始中没有传来!

“这到底是谁的兵马?“

“启秉大汗,看不清旗号,似乎没有见到大纛。“

皇太极急,袁崇焕比他还急。战士们的表现已经让他相当的满意了,但这并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他们毕竟面对的是十几倍于己的敌人,虽然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自己的兵力也在减少。 这样僵持下去,即使部队没有溃败,最终也会被消耗完的。必须尽快摆脱僵局!然而,在这样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即使是创造过一次次奇迹的袁崇焕也一时之间想不出打退后金军的办法来。

“督师大人,何副将来了!“

“什么?!太好了,叫他立刻来见我!“袁崇焕紧蹙着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你带来多少兵马?“

“末将把掉队的4000弟兄都带来了。“

“好极了,你不要带兵马直接过来,从西南......“

“擂鼓,竖起大纛!“

“督师大人,不可如此,敌我如此众寡悬殊之际,不可让鞑虏知道督师所在呀!万一......“

“你懂什么,用兵贵奇,立险地当以险着,闪开!“

皇太极正在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战场。忽然之间听见西南方向喧嚣声大起。烟尘滚滚之中,不知道多少明军从后金军侧后方杀了出来!正在一门心思的围攻当面敌军的后金将士顿时乱了起来,还没有等他们回过神来,前方明军阵中突然战鼓声大作,一面“袁“字大纛升了起来,紧接着,所有正在且战且退的抵挡着后金骑兵冲击的明军将士一齐跃马扬刀返身杀了回来!

“袁蛮子来啦!袁蛮子来啦!“

后金军阵地上顿时一片混乱。毕竟是跟着父亲和弟弟经历过了无数大风大浪,阿巴泰迅速恢复了镇静,明白了自己应该干些什么,要知道大汗让他统领前敌不是没有原因的。“活捉袁蛮子,为老汗王报仇!“他对着部下们大喊,并带着两个儿子和自己的戈什哈一马当先迎着明军冲了上去。异常急促而又激烈的厮杀几乎立刻展开了!

紧张的战斗之中,阿巴泰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袁“字大纛下,一位面色黝黑,身披铁甲的战士正在挥剑指挥着战斗。“袁蛮子!“他感到一阵兴奋。“袁蛮子在这儿!活捉袁蛮子!“

尽管一批批被督师标营的亲兵们砍倒,越来越多的后金兵仍然不顾一切的向这边冲来!突然,一个后金战士冲破了明军的阻拦,冲到袁崇焕面前,在他临死之前一刀砍在了袁崇焕的肩上。

“别管我,别管我!看,前面两个指挥的小虏酋,一定是鞑虏贵戚子弟,把他们杀死!“

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会影响整个战斗的结局,这就是一个例子。

“孩子!“看到一大群明军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冲去,最心爱的小儿子中箭掉下马去,阿巴泰终于失去了自治,不顾一切的冲了过去。在这之后不久,失去了指挥的后金军最终还是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之中。

如果我们早生三百多年,并且有幸站在此时的北京城头上的话,一幅极其奇特的画面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漫山遍野的后金军在狼狈溃逃,而在他们后面紧追不舍的只有区区几千关宁铁骑!

千古奇冤--群英会蒋干中计

夜深了,南海子后金大营的御帐里仍然亮着灯光,虽然皇太极在傍晚的军事会议里显得那么轻松而充满自信,但此刻他焦虑的心情溢于言表。

“范学士,如此下去,等到明军援军赶到,我军的形势就岌岌可危了。“

“大汗明察,必须尽快打开局面,这盘棋才能走活。“范文程连忙回答。

“可是有袁蛮子在,这棋如何才走得活呀!“

帐中只剩下一片寂静。

忽然,范文程仿佛眼前一亮。“大汗可曾注意,关宁军马全部驻在城外。我军兵多,如此驻扎对袁军十分不利。袁崇焕用兵一向谨慎,这次怎么会这般托大?“

“继续说下去!“

“以微臣之见,驻兵城外一定不是袁崇焕的意思,是崇祯对他有疑,不放袁军进城。我们正可以从这里下手,除掉袁崇焕。只要袁崇焕一死,天下还有谁能抗我大金军威?“

“那以范学士之见,该如何下手呢?“

范文程轻轻咳了一下,清清嗓子,“大汗,汉人有一部小说,叫做'三国演义'。前几天我军正好俘虏了几个明朝的太监...“

“好,范学士真不愧是朕的智囊!我们就给他来个‘群英会蒋干中计'!“

......

杨春懵懵懂懂的醒来,感觉身上绑的绳索似乎不那么紧了,顿时一阵高兴,正要试着挣一挣,也被绑在旁边的王成德突然抗了他一膀子--帐篷外面响起了说话声--他立刻停下来。奇怪,竟然是已经好几天没有听到过的汉语。

“嘿,你知道吗,今天退兵其实是大汗的妙计呀。“

“你怎么知道的?“

“你没看见吧,傍晚大汗单骑走向敌营,和袁蛮子营中的两个军官密谈了好一阵子才走呐!“

“是吗,原来如此......“

杨春感到全身的血液仿佛都要凝固了,原来是这样,鞑子果然是袁崇焕勾引来的!好你个袁崇焕,害得你爷爷倾家荡产还被鞑子捉了来,若让你爷爷脱险,定要揭穿你的阴谋!

帐外那两个人说着说着走远了,仔细听听外面什么声音也没有。杨春和王成德用牙齿咬开了绳索,悄悄溜到帐外。真是佛祖保佑,四下里一个人也没有,而且这座帐篷就在金营边缘,再往外就是荒地。

“老天保佑,袁崇焕,你的奸计得不了惩了!“他们俩很快就消失在了夜幕中。

“嘿,跑了,老鲍,你演戏演的不错呀!““你也不赖嘛,老宁。“

千古奇冤--袁崇焕下狱

“什么!竟有这等事!你们可听清楚了?“

“千真万确呀,皇爷。“

朱由检坐在御榻上,铁青着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心头涌起了一股极其强烈的被欺骗的感觉。虽然杨春的报告听起来似乎很离奇,但却很好的解释了他心中的一系列疑团:为什么鞑子会突然闯进来?为什么袁崇焕来得这么快?为什么袁崇焕一路不与鞑子决战,却不停的不顾朝廷禁令与鞑子一前一后赶往京师?为什么袁崇焕在广渠门与鞑子一战之后再不交战,反而将各地勤王军马调离北京?以及为什么袁崇焕擅自杀死毛文龙,撤掉了其他巡抚,把总兵都换上了自己的人,一个劲向朝廷要钱......这一切问题都可以用一个答案很好的解释--袁崇焕通虏!

其实,在他心头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他这个中兴之主在,国事反而变得更糟?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无外乎两个答案:自己的懒惰无能或是某个臣下的责任。自己是那么废寝忘食的操劳国事又是那么英明果决,责任自然不在自己身上,这样问题就简化为到底是哪个臣下的责任了。在崇祯皇帝十几年的执政生涯中,一直在面临着这个问题,也一直在试图做出回答--是熊文灿无能、是薛国观贪污、是傅宗龙逆旨......但不论他杀死或监禁了多少大臣,国事一直越来越糟,于是他最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臣个个可杀!“

把这个推理应用在当前,鞑虏进犯应该是谁的责任呢?督师是袁崇焕,最精锐的兵马归他指挥,他也当着自己的面承诺过5年复辽,当然应该是他的责任。是他无能吗?不是,他显然很有能力。那么就只剩一个答案了--他不尽心!而这个非常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袁崇焕通虏”的情报不谋而合,不由得这个18岁的少年不相信。

他回想着年来与袁崇焕的交往,发现自己从袁崇焕请发内帑时就开始怀疑他了。他更无犹豫,一面又一次为自己的英明所感动,一面大声喝道:“着锦衣卫将袁崇焕拿下!“

“不,回来。“他突然说,“宣袁崇焕明日觐见,商讨军饷事宜。叫祖大寿也来。“

......

“陛下,勤王兵马日多,军饷确需早作安排。“

“等一等,先不谈军饷的事,我问你,在城外屯驻多日为何不与虏决战?“

“陛下,虏军势大,在京师与虏决战尤须持重,关宁军大队需腊月3、4日方能抵京,到时再与虏战方可操必胜。“

“哼哼,虏军势大,虏军势大前几日关宁军何以得胜啊?“

“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前日之胜多有偶然,可一而不可再......“

“偶然?未必吧!好,这件事先暂且不管,我问你,谁准你擅杀毛文龙的?“

“陛下!“袁崇焕惊谔得睁大眼睛,抬头望着皇帝。

“来人!将袁崇焕拿下!下镇抚司看管,即日革职听勘!“

“陛下,我有何罪!我有何罪!“两个锦衣卫士硬拖着不断挣扎的蓟辽督师走下殿去。

“陛下!袁崇焕有大功于国,且一向忠心耿耿,我愿以阖家老幼保袁崇焕无罪!“祖大寿虽然已经面孔煞白,四肢战栗,但仍然坚持着说道。

“此乃袁崇焕一人之罪,没有卿和将士们的事。“

“即使袁崇焕有什么罪责,微臣愿以多年的战功、官诰和赠荫为他赎罪!蓟辽不可一日无袁督师啊!陛下!“

“卿先下去吧,务必安抚好军心,过几日朕自有定夺。“

千古奇冤--大军哗变

袁崇焕下狱已经3天了,对于祖大寿和何可纲来说这是怎样的3天啊。听说督师下狱,整个军中乱成了一团,流言蜚语不决于耳。城上军民还不停的往下放箭,扔石头,口口声声说辽军都是鞑子奸细,已经有十几个弟兄被砸伤了。一名千总甚至火得要用虎蹲炮向城上还击,幸而被祖大寿发现,当即打了200鞭子,穿耳游营,并下令将士不得靠近城池百步之内。

“弟兄们,这样做是害了袁督师呀!钱阁老、孙阁老、周阁老还有朝中的大人们会为袁督师讲情的,皇上会主持公道的!大家要耐心等待呀!“祖大寿的喉咙几乎都要吼得说不出话来了。

不知什么时候,城头上响起了锣鼓音乐声。

“圣旨到!宣祖大寿、何可纲接旨!“出现了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

“臣等接旨。“接到亲兵报告的两位目前关宁军的最高指挥官飞速奔到城下跪倒。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随着太监的宣读,本来充满希望的将军和士兵们的脸色渐渐变得煞白。当听到“钦此“的时候,祖大寿已经连“谢恩“都不会说了。在他的脑中反复回荡的只有一句话--“此乃袁崇焕一人之罪,与众将士无干“。他很明白这句话的涵义--袁督师完了!

城下一时一片寂静,直到不知是谁突然哭起来,紧接着,包括祖大寿和何可纲在内的一万多关宁将士一齐放声大哭,这些粗豪的东北大汉们再也忍不住他们的泪水了!

......

“乞禀祖大帅,前营一名都司,两名千总企图哗变,已经拿下,请大帅处置。“

“乞禀祖大帅,左营王游击带兵鼓噪。“

“乞禀祖大帅,督师标营兵马鼓噪,他们说督师都被拿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

“可纲,你说该怎么办。“

“我看不如把队伍拉回去算了!弟兄们说得有道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

“恩......“

“就算是我们不走,军心恐怕也收拾不住了!“

“好吧“祖大寿咬了一下牙,“来人,传令,大军回宁远!“

......

关宁军的哗变让崇祯皇帝极度的震惊,他一方面不断下诏召祖大寿回来,一方面任命已经告老还乡的孙承宗为督师,兵部尚书梁廷栋、总兵满桂分别为文武二经略,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同时出旧帅王威、尤岱、杨御蕃、孙祖寿、马世龙为总兵,指挥前敌。

“我就不信非要你关宁兵不可!“崇祯心说。

但问题是不信也得信!

12月16日,皇太极在得知袁崇焕下狱的消息之后,立刻率兵从良乡回师北京,在芦沟桥尽歼明副将申甫所部7000余人。

12月17日,后金军与明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四总兵部40000人大战于永定门外。明军尽溃,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

12月27日,后金军在蓟州全歼来援的明山海关军5000人。

12月29日,贝勒杜度在遵化击破明骑兵5000,斩副将一员。

崇祯3年正月初四,后金军克永平。迁安、滦州归降。

正月22日,代善军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刘之纶军万人,射死刘之纶。

一封封十万火急的塘报和奏章摆在乾清宫的御案上,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内容却是千篇一律--哪里又失守了,谁又阵亡了,哪支军队又被消灭了,要兵,要饷......

怎么办?现在看来,唯一能够与鞑子一战的就是关宁铁骑了。而祖大寿竟然拒绝奉旨!他手下的人甚至还扬言,再有中使来就要放箭了。“怎么办!“皇帝几乎喊了出来。

“皇上,要祖大寿回来,恐怕非得让袁崇焕写封信才行。“

“好吧,你去办理。“崇祯的声音简直微弱得听不出来。

千古奇冤--生与死的抉择

阴冷的锦衣卫镇抚司狱中,穿着囚衣的袁崇焕静静的躺在他的草垫子上。对他来说本来应该还算是宽敞的牢房里如今却显得拥挤不堪,内阁全体大学士、六部、九卿和察院、科道的重臣们在这牢房中挤成了一团,大学士、尚书和都御史们还能站在前排,松快一点,其他的官员就只好密密麻麻的堆在后面。

“皇上有圣旨让我写信,我自然奉旨,但皇上没有诏书,我怎么敢擅自写信呢?更何况我如今已经是个罪臣,不再是督师了,祖大寿他们不会服从我的。“

一得知祖大寿把队伍拉走的消息,袁崇焕就料到了会有今天。在狱中的这些天里,他反复的考虑了战局和自己可能的命运。放弃了对崇祯的一切幻想,他平心静气的揣测着这位皇帝:皇上的脑子并不糊涂,既然没有立刻杀自己,就肯定能够弄清真相。不,危险不在这里,危险在于皇上无论如何不肯承认错误的自尊和对自己的权力与威望的嫉恨。如果皇上发现全国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不服从自己而只听从一个臣子的命令,他会怎么想?虽然皇帝明白自己没有谋反的企图,但这并不会影响皇帝杀他的决心--对皇帝来说,一个臣子拥有谋反的可能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是杀死这个臣子的充分理由了。本朝这样的事情还少吗?他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祖大寿听他的命令回来,而且击败了敌人,从而显示出关宁铁骑无比的威力,那么,鞑子退出关外之日,就是他袁崇焕毙命之时。崇祯无论如何不肯正式下诏就更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推测。

“为什么?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皇上,却遭到这样的对待!我为什么还要写这封信去自杀呢?不!让他们自作自受去吧!没有正式诏书,我决不写信!”虽然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任何表情,但袁崇焕的心中却在怒吼着。

每一封败报在第一时间送到乾清宫、兵部和内阁之后立刻就被人带到这间小小的囚室里来。每一次消息都震撼着袁崇焕的心。当满桂与孙祖寿战死的消息送到时,他惊呆了。虽然曾经有过矛盾,甚至一度好似水火不容,但他对这些当年的战友们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回想到当年在宁远并肩奋战的情形,袁崇焕的眼眶湿润了,“都是我害了你们呀!”

兵部的一个郎中念着战报,袁崇焕在草垫子上辗转反侧。他仿佛能看到鞑子兵的长刀正砍在百姓们的头上,遍地的火海和火海中哭号着的人们。7年前,他迎着广宁溃军第一次出关的时候曾经亲眼看到这样的惨剧,今天,他知道,比那时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明白:后金军虽然猖獗,但以突袭占领北京的机会在广渠门之战后已经失去。尽管各路勤王军战斗力不强,人数毕竟还是不少,打是打不过敌人,守住北京应该总还是可以的。即使祖大寿不回来,后金军攻破京师的可能性也不大。等到后金军饱掠出塞之后,或者皇帝能留下他的性命也未可知。但是,他也明白,这样拖下去,每多拖一天,百姓们就会多受一天苦,就会有许多人被杀死、被掳走,许多房屋被烧毁,许多人成为孤儿寡母。

“袁公的忠心,天下皆知,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啊!”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一位袁崇焕一向很敬重的大臣从后排挤上前来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袁崇焕默默的念诵着多年以前写的诗句,两行清泪从他紧闭着的眼眶中流了出来。他慢慢睁开眼睛,“拿纸笔来,我写。”

千古奇冤--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关宁军的回师入关使整个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皇太极看到继续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3月2日取道冷口关出塞。作为插在关内的一个楔子,他留下了由堂兄二贝勒阿敏指挥的重兵守卫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令他极为吃惊与震怒的是,他刚回到盛京不久,阿敏就跟着回来了--祖大寿指挥的关宁铁骑从5月9日开始,在数日之内将阿敏军全部击溃,尽复关内四城,史称“遵永大捷”。皇太极大怒之下,将阿敏幽禁,其他守备将领也无一例外的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暂时恢复的平静使崇祯皇帝舒了一口气,但一个棘手的问题仍然摆在他的面前--如何处置袁崇焕?

从袁崇焕下狱以来,要救他的呼声就一直没有断过。除了首辅钱龙锡态度坚决的要保袁崇焕之外,大学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永光都上疏解救,祖大寿更是拿着自己的官诰和赠荫要赎袁崇焕。遵永大捷之后,督师孙承宗也表示希望能以大捷之功补袁崇焕之罪。至于每天不断来诉冤的辽东将士就更加不用提了。

怎么办?袁崇焕应该是没有罪的,辽东也确实需要他,对这些崇祯都很清楚。皇太极的反间计其实破绽很多,并不难看穿,最简单的一条,后金军中有几个汉人?偏偏就让他们去看守俘虏?还居然用汉语大声侃起军事机密来了!但问题是,能就这么放了袁崇焕吗?

如果承认袁崇焕无罪,那么就是自己冤枉好人了咯!自己这样的中兴之主竟然会犯错,官员们会怎么看?天下人会怎么看?后人又会怎么看?

这还是小事,更危险的是崇祯看到了关宁铁骑的强大,而这样一支部队已经除了袁崇焕的命令谁的话也不听了!万一将来袁崇焕要造反怎么办?谁能挡得住关宁铁骑?纵使袁崇焕现在不想造反,谁能担保他将来也不会想造反?而且,遭到了这样的对待,他会怎么想?会不会由此而心存异志?缚虎容易纵虎难啊!

正在皇帝面对朝野舆论而犹豫的时候,他终于发现有了自己的支持者--大学士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主张立刻杀掉袁崇焕。尤其是温体仁,曾经被人攻击与阉党过从甚密,是自己一手保下,应该会知恩图报,比较忠诚吧。

最后使崇祯下定决心的是温体仁的一封密奏。

“原来钱龙锡与袁崇焕是一党!“虽然只是查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前曾经与钱龙锡谈过--在许多人看来这根本就没有什么--但崇祯皇帝却怒不可遏,“好啊,内外勾结,现在就敢瞒着我擅杀大将,将来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难怪他这么拼命保袁崇焕。大概其他人也差不多吧。“

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御史曹永祚忽然宣称捉到了7名奉袁崇焕之命私通后金的奸细。而当满腹疑惑的大臣们要求会审奸细时,锦衣卫却报称7名奸细都逃走了。锦衣卫是什么地方?会连几个奸细都看不住?大家自然都明白了其中奥秘,除了几个像兵部郎中余大成,兵科给事中钱家修那样实在不怕死的小官之外,人们都知趣的闭上了嘴。

“皇上,有个布衣叫程本直的,上书说愿与袁崇焕同死。“

“那就成全他!下诏,再有与袁崇焕沆瀣一气者,与袁崇焕同罪!“

千古奇冤--悲风为我从天来!

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阴历八月十六日,从镇抚司监狱到西市的路两旁一大早就挤满了北京市民。大家都知道,今天要将通敌卖国的大奸臣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次查处的袁逆一党还真不少呢,首辅钱龙锡判死,大学士韩火广削职,御史罗万爵下狱,毛羽健充军,据说还有一个布衣叫程本直的,这次一并处斩。

“皇上真是天纵英明,才能洞察一切,连破魏逆袁逆两大奸党啊!“人们赞叹着。

太阳越来越高,巳时过了不久,前面突然传来一阵阵喧哗声,袁崇焕的囚车来了!

在狱中已经受了大半年折磨的袁崇焕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但他坚持着站直身子,迎着两旁扔过来的无数砖石,随着囚车向终点行去。在那里,无数市民正狂叫着等着向这个害得他们家破人亡的卖国贼报仇,要食其肉、炊其骨、寝其皮!

对于这一切,他并不感到多么的吃惊。一年以前,甚至是更早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可能会有今天。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有许多条路,其中有不少都将通向令人羡慕的前程,而他却选择了这条“死路“,尽管心里感到强烈的不平,他并没有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事实上,早在尊敬的前辈熊廷弼的头颅被盛在盒子里向自己“传示“的时候,他的抉择就已经作出了。

满腔的激愤在狱中早就消磨掉了,此刻的袁崇焕只感到一丝悲伤,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些正抢着要杀死自己的人们。他眼前看到的,仿佛不是咆哮着扑过来的人群,而是拖儿带女、号哭于路的难民,是披麻戴孝的寡妇、在路旁待毙的孤儿,是被拖着辫子的异族人抓去的奴隶,是河面上漂着的浮尸。

他叹息了。

愤怒的人群中也混杂着另外一些人,尽管他们的心中在为他们的督师大人呼喊,此时却只能默默的流着泪,因为只要一出声,恐怕还没等被锦衣卫或者东厂的探事番子们拿住,就会让人们活活打死。在人群中,佘幕僚惊奇的发现他的督师并没有显出极其痛苦、愤怒或是绝望的样子,而是一脸安详,只是望着向他扑来的市民在叹息着什么。如果他能够靠近去的话,就可以听见袁崇焕临刑前的最后诗句了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关于袁崇焕行刑的细节,已经有过许多震撼人心的描写了,这里不想再多说什么,就简单的引用一下明末史家张岱的记录吧。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只是这里要纠正一点,袁崇焕的头颅并没有像他的前辈熊廷弼那样被传首九边,当天夜里,一个黑影悄悄的爬上悬挂英雄头颅的旗杆......第二天清早,两个锦衣卫的校尉惊骇的发现他们应当看守的头颅不见了。尽管全城都遭到了秘密然而是彻底的搜查,官兵们却没有注意到,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里,与八个半月之前那场大战的战场仅一墙之隔的地方,悄然出现了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户姓佘的奇怪人家在那附近住了下来,从此一住就是三百七十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