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画心为牢 -- 淡淡微风

共:💬16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先回老兄这一篇吧

算是“半原创”吧,里面摘的东西多,自己的话少。

先和老兄讨论一下佛教的“心”的问题。

“心含万物”实际上是禅宗的提法,下面“+++”中间的部分是摘抄的东西:

++++++++++++++++++++++++++++++++++++++++++++++++++

以心性和直觉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

什么是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佛教中国化以后的思想特色何在?方立天先生认为,心性和直觉是中国佛教哲学的两大要点。在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中,最富创新、最富特色的就是心性论和实践论,而中国佛教实践论的本质是直觉论。

心性指人的本性,是一个包含心理自然、道德修养、宗教情感、宗教实践和众生与万物本原等多层面含义的概念。心性论着重论述人的心性本质,探讨人觉悟成佛的根据,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方立天先生长期关注心性问题的研究,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中,用近20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中国佛教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性思想。其主要成就是:第一,对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宗派的的心性思想作了详尽分析,对最具中国气派的禅宗心性说的解析尤为细密,从而展现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特色。第二,建构了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在心的方面,主要论述真心与妄心,心与意识,心与神,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佛的关系;在性方面,着重讨论心性与法性,凡性与佛性,性净与性觉,性善与性恶,性有与性无,性本有与性始有,性的体、相、用,性与情、性与理、性具、性起等范畴及其关系。第三,研究了佛教心性论与儒家、道家心性论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心性论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主要契合点。方先生认为从思想文化的旨趣上看,儒释道都是生命哲学,都强调人要在生命中进行向内磨砺、完善心性修养,这成为三教合流的前提和基础。而“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实也。实也者,心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真可:《紫柏老人集》卷9《长松茹退》)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明显的差异,其融入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是心性。第四,归纳了中印佛教心性论的异同。两者的最大共同点是强调如来藏思想和佛性说,而提倡“平常心是道”、“本觉”说和返本归源修持方式则是中国心性论区别于印度的最大差异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终极归宿是解脱成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佛教创立了独特的实践方法,这些方式的核心就是体验式的直觉。然而什么是直觉?直觉有无客观性?中国佛教直觉的特点何在?有无科学价值?这些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较少,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宗教中的迷信。方立天先生对中国佛教的直觉现象予以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最富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他利用现代学术方法解析这一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实践方式,为人们客观了解佛教的解脱途径开辟了通道。

方著认为,“直觉是现代用语,指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一种不需经过分析、推理,而对客体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1032页)在佛教中,表现为观、照、证、悟等四个概念。中国佛教对直觉思维有众多的理论创造和实践经验。汉魏西晋主要修持印度所传的禅观和般若,东晋到南北朝流行两者融合的直觉方式,隋唐以后天台、华严和禅诸宗都创造出异彩纷呈的中国式的直觉方式,特别是禅宗的禅悟式直觉,最为生动灵活。

直觉思维方式并非为佛教所独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也拥有丰富的直觉思维资源,而且与佛教直觉是相通的。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佛教学者把印度佛教的直觉论与中国传统直觉论融合起来,且有新的创发。“中国佛教重视空观是区别于中国固有哲学直觉论的根本特点,而中国佛教重视把自心与真理、本体结合起来进行观照,以及鲜明的圆融直觉思维,则是有别于印度佛教直觉论的主要特色所在。”

+++++++++++++++++++++++++++++++++++++++++++++++++++++++

我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这与我个人经历有关。在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低沉的一段时间里是孔子的言论帮助我坚持了下来,从孔夫子那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伟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与那些“伟大导师”是不同的――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一种冬日里阳光的煦暖。我自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研读《论语》,从孔夫子与其弟子的言论交流中得到了很多的人生启迪。所以我对儒家有着一种内在的认同感,当然也不是毫无保留的。

说道“名”“利”的问题,我还是欣赏儒家的态度,佛家是严格的“禁欲”主义,儒家相比而言更中庸一些,孔子自己说过: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还说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我个人对那些把中国近代“落后”的观点归之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很不感冒,觉得那绝对是厚诬古人。很多人总是像个被惯坏的孩子,把自己的问题都推到父母、祖上那里。我觉得,作为我们的祖上,他们获得很精彩,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培养得很好,像一朵花,绚烂的绽放。作为后人,我常常羡慕古人的潇洒与执著。

所以,我觉得,当代的我们,应该踏踏实实的活着,不要虚度自己的生命,这世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我们不要要求古人为我们做些什么,而应该学会欣赏他们、理解他们,而应该要求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我们后代的生命负责,我们要记住:我们没有资格挥霍这地球上的资源、残害地球上其他的生命;我们要记住:对于我们的后代,包括其他的生命,来说,我们只是这个地球在此时的暂时的委托人,任何的虚妄、僭越与不谨慎都是种犯罪。

我写这个“生死”系列其实也是为了追寻先辈们的榜样、探求他们的心迹。

在后面的几集里面,我会详细探讨古人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