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四季 天命之主 第7章 两线奔波

344年盛夏,沙普尔再度征集大军西征,根据希腊修辞学家Libanius的记载,沙普尔的大军中有包括大量少年、边境蛮族在内的海量男丁,军士数量之多远超以往。由于大量男性从军,从事物资转运的多是妇女和异族人。军中还征集有大量的妇女,充当军中商贩(sutler)。笔者对商贩(sutler)一词十分困惑,因为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集团,肯定会有大量的商贩自愿随军前进,没必要强征妇女做商贩,所以笔者严重怀疑这些妇女是从事无烟产业的专业人士。

为了振奋士气,沙普尔亲自步行,走在大军的队列前。行军扬起的尘埃,数十里外都能看得见。人喊马嘶、武器铠甲的碰撞声,更是乘风远播,震耳欲聋。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东罗马皇帝二君想不知道都难,于是他也率领大军东征,迎击沙普尔。罗马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在东方重镇辛加拉附近扎下营盘,深沟高垒以待敌军。见罗马兵少,沙普尔利用人数优势将罗马大营团团包围,在一天之内,萨珊军就在罗军营区外围修筑了木栅和壁垒,Libanius记载道:萨珊军修筑工事的速度【比希腊人包围特洛伊还快】(more quickly than the Greeks at Troy)。壁垒完工后,沙普尔命令弓箭手、标枪手、投石手上墙,居高临下向罗马军营内射击,尽可能的利用远程武器杀伤罗军。自认为获得了足够优势的沙普尔,命令远程兵种掩护步兵进攻罗马大营。后面发生的战事,在不同的记载中差异极大。Libanius说,萨珊军队的进攻不仅完全被粉碎,罗马反而追着萨珊溃军,冲破了萨珊壁垒,进而将萨珊军队打得大败亏输,甚至沙普尔的皇太子都在此战中被俘和斩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本章涉及的三次战乱,图中上部是尼西比斯、辛加拉,右下角是苏萨 =====

继任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n, 361~363)则记载说,萨珊军队取得了胜利,但也伤亡惨重,损失与失利的罗军相当。另一位史学家Festus 则记载,辛加拉战役之前,沙普尔已经占领了罗马重镇阿米达,围困了尼西比斯,罗军也有斩获,就是击毙了萨珊太子纳尔西斯(Narses)。双方在辛加拉的战役,发生在秋冬季节,罗军以一次凶猛的攻势击溃了萨珊军,沙普尔皇帝带头狂奔。

无论哪一种说法属实,沙普尔这次西征,肯定没占到足够的便宜,还搭上了太子纳尔西斯的性命,这可以解释为何沙普尔二世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阿尔达希尔二世。辛加拉战役之后,沙普尔并未继续在西线纠缠,因为萨珊的东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敌人—Chionites(Xionites, X’iiaon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www.WorldHistoryMaps.info 绘制的公元400年的地图。这张图认为Chionites就是嚈哒/白匈奴,Chionites北面是悦般(匈奴)。对此,我不认可 =====

在4世纪出现的中亚民族中,Chionites的资料最少,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最小。他们与匈人(Huns)/黑匈奴、寄多罗人/红匈奴、嚈哒人/白匈奴是什么关系,一直是个谜。《魏书西域传》记载道【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AD91),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记羸弱不能去者往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由此可见,悦般是正牌的北匈奴,而Chionites的发音、活动区域和时间都与匈奴/悦般相同或相近,故此笔者个人认为Chionites == 匈奴 == 悦般。Chionites才是真正的西迁的北匈奴人。后世的匈人、寄多罗人、嚈哒人都不是匈奴人,要么是他们冒名顶替匈奴,要么是西方人的讹传。

匈奴人其实挺不幸的,他们崛起的340时代,正赶上萨珊波斯有沙普尔二世这样的强力君主,笈多帝国也有号称【印度的拿破仑】的海护王,所以匈奴人根本无法在邻居面前占到便宜。关于匈奴人与沙普尔二世互动的细节,由于缺乏史料已经无法考证,但结论是很明确的,匈奴首领格兰巴特斯(Grumbates)选择了与萨珊合作与结盟,还以盟友、雇佣军的身份多次参加沙普尔对罗马的战争。由此笔者可以反推,就是萨珊与匈奴发生过一些并不惨烈的战争或冲突,匈奴人失利之后,最终选择了与萨珊合作。匈奴与萨珊的关系,类似萨珊与莱赫米的关系,就是萨珊出钱养着匈奴人,换取他们不犯边,同时雇佣他们出战打击罗马帝国,用罗马人的鲜血和战利品,满足他们嗜血好斗、渴望财富的天性,否则格兰巴特斯的王冠无法戴得稳当。

辛加拉战役之后,罗萨边境暂时相对平静下来,东罗马皇帝二君并未闲着,而是多次东巡,整饬边防、修筑城池。二君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多建要塞,以守城之长,克制萨珊军的野战之长。大约在346年,沙普尔再次围困尼西比斯78天之久,战事的过程不详,反正久攻不克之下,萨珊军队主动退却。

347年1月11日,一位西班牙人罗马军官世家中,诞生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小宝宝的名字与其父相同,叫做提奥多西(Theodosius I),他就是最后一位统一的罗马帝国皇帝—提奥多西一世。他的故事将在后文叙述,在这里大家记住他的名字即可。

根据Ammianus Marcellinus的记载,大约在348年,在罗马将军Aelianus率领下,包括Magnentian、Decentian、praeventores、superventores 等7个罗马军团对萨珊军队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夜袭,大大振奋了罗马边军的士气。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经过戴克里先的军事改革,原本编制为6~7千人的罗马军团,人数被大为缩减,此时的7个军团,大概只有1万多人。总之,罗萨双方在辛加拉—尼西比斯一线的拉锯,规模都很有限,缺乏决定性的会战。对这种局面,至少萨珊帝国不可能满意。

350年,被安置在苏萨及其附近的阿拉伯人发动叛乱(参见第4章 穿肩胛者),并占据了苏萨城。沙普尔随即扑灭了这次叛乱,进而血腥屠灭了这一地区的几乎所有居民,并摧毁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关于这次叛乱的资料很少,但略经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场萨珊国外大气候、国内小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前文说过苏萨是第一波斯帝国的4大都城之一,《圣经 旧约》中犹太美女以斯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塞琉古帝国时代,广泛实行希腊味道十足的城市自治,苏萨市民和各种行会的势力强大。安息帝国时期,中央集权程度极为分散,反而加强了苏萨等城市自治权,别看当时苏萨与泰西封并称两都,其实苏萨城的一半面积根本不屌安息皇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第一波斯帝国苏萨遗址的人面飞狮像 =====

萨珊帝国建立后,尽管太祖、太宗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城市自治权,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完全控制这些城市,泰西封、塞琉西亚是帝都所在地,相对容易控制,安息帝国的冬都苏萨就成了不服王法的城市代表。于是萨珊朝廷采用新建城市的策略来削弱已有城市的地位,尤其在太宗朝新建了大批城市,在苏萨附近就有贡德沙普尔、阿瓦士(建于太宗的继任者霍尔米兹德一世朝)等新城,大大削弱了苏萨的地位。对此,苏萨的市民自然非常不满。325年世祖沙普尔二世远征阿拉伯,将大量阿拉伯战俘安置在苏萨附近,使得各怀心腹事,却都对萨珊朝廷不满的人大为增加。

从国际大气候来看,早在太宗朝开始,萨珊朝廷就将大量的罗马战俘和强制移民安置在胡泽斯坦,其中就包括大量基督徒。313年米兰敕令之后,君士坦丁父子都以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苏萨附近聚居的基督徒大受鼓舞,沙普尔在一份文件中写道:【西蒙(萨珊的基督教领袖)和他的追随者,居住在朕的土地上,却背叛朕的国家,为罗马皇帝(凯撒)—他们的同教者,效忠和服务】(Simeon wants to make his followers and his people rebel against my kingdom and convert them into servants Caeasar, their coreligionist)。由此可见,苏萨的叛乱或多或少的得到了罗马帝国的支持,不加以血腥镇压,必然将造成更多的叛乱。

血洗苏萨是萨珊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却经常被人忽视。笔者认为它至少标志着两件事情:

1. 萨珊帝国的中央集权或皇权大为增强,传统的城市自治在此之后不说完全消失,也被削弱的差不多了。

2. 标志着宗教问题正式上升为罗萨两国之间的核心问题,或核心利益,此后的罗萨战争都有了浓郁的宗教意味。

血洗苏萨事件后,沙普尔采取了两大举措作为应对:

1. 在苏萨遗址附近另建新城,取名为【伊朗-花拉-沙普尔】(Airan Khurra Shapur),意为【沙普尔是伊朗的光荣】。新城面积很大,仅王宫就占地1平方公里。显然沙普尔在用苏萨人的鲜血立威,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

2. 率领包括战象在内的大军,第3次出兵围攻尼西比斯。如果说君士坦丁临终前的未遂东征,是世界上第一次十字军的话,沙普尔的这次远征则是第一次马兹达战争,或者叫反十字军。

欲知沙普尔的马兹达军与二君的十字军如何对阵,请看下章《循环打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