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 山远空寒

共:💬12 🌺1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莫如画,莫如诗》——之诗画唐朝(一)

《莫如画,莫如诗》——之诗画唐朝(一)

为了更好的欣赏唐朝的山水画和山水诗,由它们的起源说起好些。山水画的起源,比较一致的看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切的说,山水画的相关记录较早出现在东晋顾恺之《画评》: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顾恺之《画评》,(据历代名画记本)(转引自俞剑华《中国绘画史》p.20)

陈传席先生更进一步:“山水画具有玄学的祖痕”(陈传席,p.20)。最早的山水画,今天所能见到的仿照顾恺之的画作,以故事、人物为主,山水为辅,也有人认为这不能算真正的山水画。直到南朝时期的宗炳,在69岁时,写了《画山水序》(《山水画叙》)才有了山水画独立于其他画作之外的直接证据。

“圣人含道映(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

全文外链出处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提出山水画需要将画家的思想,“至于山水”,与结尾的“畅神”呼应,将山水画的“畅神”功能与其他画的教化功能区别开来(贾涛,2005)。同时代的王微《叙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转引自俞剑华《中国绘画史》p.26)可惜没有画作传世,不过,一些魏晋时期壁画也可一斑窥豹。尽管当时魏晋士大夫所画与画工画开始逐渐拉开距离,但还是相互影响,可以参照。1961年南京出土的南朝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可以看出当时画作的特点,至少算是画工仿照当时士大夫画作。

点看全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片来自互联网)

点看全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嵇康抚琴(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位高人,神态各异,分别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再加上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局部中的人物是嵇康,前面有琴(手挥五弦),神情自然,眼睛眺望天边(目送飞鸿),衣着宽松,没有多余的线条。再由今天能看到的,唐宋期间对顾恺之画作的模仿作品也能看出同样的风格,线条流畅自然,用笔精到。

山水诗的源头众说纷纭,这里倾向王瑶先生的观点:由魏晋时期的玄言诗演化而来。当时社会动荡,士人流行隐逸山林。同时归隐也可被视作当时士人出名、出仕的一条路。谢灵运是山水诗早期代表人物,试赏析其名作

《登池上楼诗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用白话说:潜游在水中的小龙(暗指隐士)自我欣赏,而飞在天上的鸿雁(暗指仕官)叫声传的很远。想飞上天发觉自己不如那些在云上翱翔的鸿雁,想落在山川河渊中不好意思面对小龙。靠德才(暗指仕途)不够聪明,去耕田没有力气。追求功名利禄被贬到偏僻的海边,卧病在床对着冬天干枯的树林。(卧病太久,不知外面的季节变化)衣服穿的不合时宜,掀开窗帷看看外面。听听外面的波澜,看看远方的山。初春的新绿已经赶走寒风,春天代替了冬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窗外的池塘长出春草,园子里的柳树上有了鸟儿的叫声。这些景象不由得想起《豳歌》里的“采蘩祁祁”(豳bīn,古地名。蘩fán:白蒿。),想起《楚辞》中那句“王孙游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独居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离开朋友难以安心。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仅仅是古人能做到,潜在尘世中,不为外界的对错而烦恼,在我这里都得到证明。

【(遯世而)无闷在我这里得到证明。(遯dùn :同“遁”,潜伏。) 】

姑且可以认为,作者借山水,园林景色想表达仕途不畅,和在仕途和归隐之间的彷徨,抒发心中的苦闷,并激励自己。(仅是腹诽)通常,最顶尖的诗人仕途多不如意,比如屈原、李白、苏轼,而这些不如意的心境和情感则化为一篇篇传世佳作《离骚》《蜀道难》《念奴娇·赤壁怀古》。

仅仅是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大致看出,早期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两者比较接近,都有借景抒情,但所抒发的感情却不太一样。一个是“畅神”、“神飞扬,思浩荡”;一个徘徊在仕途与归隐之间。魏晋时期也许有与“畅神”相接近的山水诗,又或者有和《登池上楼诗》所述情感接近的山水画,暂时没有找到。山水诗和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萌芽后,很快在盛唐达到一个高峰,下回开始欣赏唐朝的山水诗和山水画。

参考文献:

陈传席,2001,《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三次印刷。

贾涛,2005,《中国画论论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俞剑华,2009,《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四月第一版。

后记:

这篇间隔时间比较长,主要是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不敢下笔。原本的计划是放一些唐诗,放一些唐朝的绘画作品欣赏一番,然后再围绕王维说几段就算了。结果读到唐诗,唐山水诗,再追溯到魏晋诗歌,魏晋的田园山水诗,魏晋玄学,各位高人的生平经历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又一次使自己陷入“混混噩噩”之中(瓦斯评语)。魏晋玄学、唐诗,历代都有顶级高手研究,所以感到自己不仅渺小,而且是无知者无畏。不过,既然开了头,就要想法子结尾,尤其是得了那么多通宝和花。前几天给朋友看,曰:“题目起的好!”也可理解为,内容不咋地。所以想写的让朋友入眼,他瞧不起俺不要紧,瞧不起西西河可不行!这也是拖的太久的另一缘故。最后,想写的好一点,给社长当贺礼!

仅就诗画相通而言,无论是王国维的“意境”相通(记不清原话,待查),还是叶燮的“情”感相通,都可算是一种说法。有“意境”,有“情”,“景”就是相通?为什么不提散文与画相通,诗歌与文章相通?这种“诗画相通”真的帮助了诗、画的发展?这种相通有没有超越艺术相通的范围?这种相通真得让后来的诗画创作越走越顺利,路子越来越宽,水准越来越高?如果是,历史上两者的发展轨迹应该可以比较出来。如果是,又为什么这么久,这么多人,还在不断的诠释?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