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厂长的故事 -- wqnsihs
90年代,外贸进出口权没有放开,制造企业是跨不过外贸公司这道坎的,配额之类的事,企业插不上手,谈不上该不该给谁,外贸口跟纺织局也不联营。即便企业能插手(当然也有些倒配额的个体掮客),但最后都要在我们这里“洗白”。
我们找工厂,要最好的质量,最低的价格,最快的服务(比如打样),外地的也可以。国企确实不行,关键是成本。资金其实不是问题,外贸有钱,我们给乡镇企业垫资很多,否则他们备不了原料。最早期有种做法是这样的:工厂的报价,由我们定(当然内行,也不太离谱),一年做完,根据业务量和合作关系,一次性补工厂一笔“差价”,实在是计划得可以。
经贸委那边,不看脸,只看权的,条子就管用。
当然,倒那个很容易闯祸。200X年,上海某大外贸公司抓了一批,直到副总。当然副总的待遇最好,在提篮桥监狱的小卖部当差,基本都判了十年。
我关于您这一篇的基本意思是:不能太感性看待一个时代。薄公的做法,在一省一市有效,不等于在全国有效。而且他在一市有效,也是靠全国实行了前大位的反做法而得以保障的。这些事,我们没能力下结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4 层
🙂【讨论】关于配额 57 本嘉明 字2070 2010-12-18 17:23:27
🙂忙总说的是对的,你说的也没错, 4 金色阳光 字660 2010-12-20 04:57:43
🙂你说的配额原则上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国企一是不会去 15 wqnsihs 字170 2010-12-18 19:03:50
🙂至少南方不是如此
🙂抱歉,我漏了一句:我们企业是有独立的外贸公司的 1 wqnsihs 字34 2010-12-19 05:33:51
🙂再说几句 68 本嘉明 字2723 2010-12-19 08:23:53
🙂你可能对制造业不熟悉,制造业瓦解不仅仅是经济损失 9 wqnsihs 字80 2010-12-20 01:44:32
🙂我对大锅饭很熟悉 13 本嘉明 字1489 2010-12-20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