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二十六)-1 -- 本嘉明

共:💬39 🌺7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茗谈(二十六)-5

既然井大提到“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作用”,并提出以“消灭日本”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并方案,我就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其实我个人的意见,在《国王们》和这篇《茗-26》里面,已经说明了。大家不要觉得矛盾,世界是矛盾的。

(一)

东北亚,在1890—1953年间,战火频起;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天下太平。其原因,是中国崛起,成中苏美三足鼎立之势,三条腿的椅子,当然比较稳。毛主席万岁。

那么,在二战结束前,是个什么战略局面呢?是一山不容二虎。这二虎,一是苏俄,二是英美,日本是英美在前台的打手。

中国的抗战,以珍珠港事件为分野,之前,是中国在苏联的有限协助下,抵抗日本(在英美的有限协助下)的进攻,本质同日俄战争在东北一样,是那二虎之争。

英美虽然不满于日本在8-13后摧毁了英美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但碍于需要日本当作“反共反赤化”的瓶塞,堵住苏联南下,因此忍了一口鸟气。等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已经无力向远东扩张,“以怨报怨”的盎-撒立刻出来讨债,压日本把除东三省和华北地区以外的中国被占地盘吐出来。

当时,主张隐忍的日本政治势力也有,但战犯裕仁,需要面对两个棘手问题:一,在华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陆军)不答应。二,对德国的“轴心协议”承诺。而且在这个条约以下,日本国内在军方和外交界,也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改路线,会敲掉他们的前程。结果,二百五的裕仁,决心“余威震于殊俗”,行刺美国。

于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变成二虎群殴一猫,常凯申反而趁机打上酱油了。

日本当时陷入的“死地”------战略绝境------就是:两线作战。一线是美国;另一线是中国(国+共),后来是中国+苏联。

其实,按理说,日本的人口也不少,过亿,比苏联美国稍嫌不足,比德国英国是多了,占了从朝鲜半岛到马六甲的大片地域,生存空间是足够了,为什么说它是“猫”,跟两只老虎不在一个档次呢?

一,日本没有从容开发占领区的机会,始终在作战,作战。如果美苏都承认了它的势力范围,休兵了,难保过个三十年,如朝鲜台湾那样,亡国奴们以讲日语为荣。

二,日本民族,是个低等民族。

英国的人口,比日本还少,但做派上,确实比日本的小肚鸡肠,穷凶极恶,要高明。你大可以说小本我瞎说,但日本亡国至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由占领者编的国家,总是事实吧?

三,日本的地缘位置,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而它偏偏又完全拎不清------这是低能的一大恶果。

(二)

中国的位置,其实也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就是同时,同俄国和美国进行对抗。

对抗分几种,动口不动手,还好说。如果两线都动手,热战,中国就陷入“死地”了。因为热战一打起来,国内舆论会把敌人妖魔化(比如日本在二战中同时妖魔美苏),这时候要再联手一家,就比较难转过弯子来,给自己把话圆回去。而只是动口,就方便许多,中美打开局面,尼克松访华,一下就成了。所以毛主席很注意,一旦跟一方动手,必然跟另一方关系极好(抗美援朝时期),或至少可能立刻“极好”(珍宝岛时期)。

尼克松访华,公开显示了中美结盟的趋势,这在当时,既可能震慑苏联,也可能相反,迫使苏联痛下决心,晚打不如早打,趁美国在华的影响力,只是“半渡”,先一举击败中国。当时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这支大军一旦开动,中国黄河以北,基本是守不住的。当时中国的意图是:

一,退到南方,争取在黄淮地区,阻住苏军的进攻势头。

二,在逐次退却中,争取以重兵埋伏的方式,以一个军以上的兵力,力争一次消灭苏军一个团。

你没有看错,以中苏陆军和空军的差距,中国军队一次能包围歼灭一个准备不足的苏军机械化步兵团,已经是极好的战果了,至于己方的损失,就无法预计了。而钻地埋伏作战,是因为中国军队没有大规模机械化运动能力和制空能力。

这个方案,是实事求是的。由于粟裕极为熟悉黄淮地区(淮海战役战场),而且年富力强,因此军队里面,谁都可以打倒打死,惟独粟裕不能。但粟裕在政治上并不老道,而且跟陈毅是儿女亲家,动到老陈,难免波及粟裕;或者粟裕一激动,自己杠上主席。所以老毛很早就借彭德怀跋扈之手,把粟裕冷藏起来(什么都可以,就不可以带部队),也就远离了政治旋涡。这一点,主席通过叶剑公等人,隔三差五就提醒粟裕一下:不要灰心,必有大用。

苏军如果打到黄河边,确实是强弩之末,而且要负担占领区上亿的人口(华北物产,较为贫瘠,战时更不能保证)和对付游击队,仅靠西伯利亚铁路,补给必然崩溃,一定会扰民残民。所以只要不扔原子弹,中国守住半边江山,仍然可能。但要反攻回去,靠北方人心汹汹,盼望王师是不够的------精神原子弹不顶用,要靠飞机大炮。

所以基本的格局,是西南的大三线,负责小米步枪;美国佬,负责飞机大炮。

美国的飞机大炮,甚至是援军,从哪里来?第一选择,是在日本事先储存(或制造),装船运到中国的广州上海。

苏联在陷入战争泥潭后,要打破僵局,一个选择,是攻击日本(所以日本曾经有幻想小说《明斯克号出击》,就是说美军不支退却,日本被苏联占领)。但美国对日本负有保卫义务,就必须对苏宣战,那中国就又可能打一次酱油,一直打到核冬天。等地球恢复平静后,中国人口最多,理论上可以幸存下来的也应该最多,那么就和谐鸟。

而如果苏联不攻击日本,日本维持“虚伪中立”,美国通过日本,源源不断向中国输血,苏联能在华北地区呆上几年?

(三)

从这个角度,大家应该可以明白毛周为何在中日建交问题上大开绿灯。这是极大的手笔。台湾争取日本对民国的承认,而不惜取消战争赔偿,所以大陆也被迫取消,这只是托辞。

一旦中苏开战,光靠美国日本的上层看清局面,号召全力支持中国,是不够的,中国需要日本人民的民心。

美国离中国,实在太远,等中苏打将起来,再从旧金山装船西运,缓不济急。所以,小本看到网上说,三菱重工闲置着坦克生产工厂,亡我之心不死,不由失笑。在对越反击战时,邓公心中,这样的工厂,怕是越多越好呢。

那么到了今天,又该如何看这个局面呢?

美国在日本南韩的存在,对中俄都是极大的刺激。中国作为地缘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的态度,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全世界看作一个中国,把中国看作一个省,这样来通盘考虑,而抱负则是:

1)建立稳固的亚欧非和谐地带。

2)建立不同于盎-撒文明的新文明体系。

3)建立和平的世界环境------承认我们跟别人是不同的,但没有不同到非要打起来。

4)尽量富裕。首先自己富裕,然后富裕别人。有财大家发,但要分先后。

所以,中国希望的情况,是生意同四面八方做着,交朋友就分重点。美国人自嘲说,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的朋友,美国是中国“好天气”时的朋友。而我们可以预见到,中国“全天候”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且都是在亚欧非拿脚走得到的地方,没有一个在美洲。要做到这一点,让美国在日本继续强势地存在,实在是需要的。敌人往往不是废物,值得利用一下。

美日军演,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联合舰队,这没什么稀奇的。美国本来就是世界海军最强,日本的水面舰队实力也强于中国海军的水面力量(不算导弹和潜艇),这么个“强强联合”,不但“吓阻”中国,也“吓阻”俄国,更不要说“吓阻”朝鲜。把大陆上的国家,都逼到一起抱团,他能有多少好处?军舰能爬上岸吗?兼职人一句狂话,韩国不又感冒了吗?

美国在日本的存在,不但压制了日本的右翼;压制了日本摆脱殖民地地位,成为正常国家的一切希望;也压制了俄国同中国交恶的可能性。因为这三强之中,美国(加日韩)最强,中俄只能抱团,任何一家去联合美国的话,自己也会死,无非比被出卖者死得稍晚而已。所以即便反复无常如俄国者,目前也没有撒娇的机会。

即便朝鲜半岛会有新的战争,除非中美直接杠上,否则,中国不会主动攻击日本。因为即便如日本在日俄战争中那样,侥幸成功,中国一跃而为远东最强,那么俄国必然侧目,立刻会拉拢美国。美国失去(或暂时失去)日本,却得到世界的同情,和得到俄国这条更大的“不沉航母”,这样的胜利,对于中国,究竟有多少意义(且不说这胜利是多么地不切实际)?

简单说,中国在现阶段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好方法,是保持“美国军力,远东最强”的现状,有所不为。腾出手来,全力经营欧亚一体化和东南亚。

这也就是我说的“旋转门”的意义,就是老是1:1,一边一赢。只要美国持续压迫中国,中国反而就不必担心“两线危机”了。

(四)

小本对于日本人民的态度,确实是矛盾的,既欣赏他们好的一面,也看得清他们坏的一面。中日是邻居,是客观存在。存在,就是合理。

不要想如何消灭日本,那只是浪费脑细胞。要容忍日本存在,发展,炫耀。以日本的成功刺激我们中国人,以日本的教训规劝我们中国人。

当然,必要时,大家吵吵嘴,打打架,都可以。闲着也是闲着,不然要国家机器干嘛?我们出钱养的你,就是要你出面办这些破事儿嘛,可别赖我们规定你一定要忍辱负重,苦口婆心,和气生财的啊?其实你办砸了,也无所谓,再过几年,我们就声明“广大中国银民是好的,坏的是一小撮”,不就结了?

通宝推:曾自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