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气概文鸯兄之纵论诸葛亮之第二、三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上次败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霍昭(毛本中改为郝昭)在陈仓新筑一城守之。诸葛亮还真听话,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十二月,诸葛亮亲率数万大军包围陈仓城。要说这曹真也太轻敌了,明明知道诸葛亮要从这里进攻,却只给霍昭派了一千多一点士兵。这诸葛亮虽然听话,却偏不争气,亲自指挥数万大军,狂攻仅有千余守军的小城,历时二十余日,陈仓小城岿然不动。诸葛亮粮尽退兵,斩杀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结束。

  演义中王双是勇猛大将,《三国志》中其名字仅出现两回,还有一回是在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进攻东吴时被俘。当然,两个王双可能不是一个人,但王双不是什么大将是可以确定的。

  诸葛亮以文人而直接统军,没有亲身参加过白刃搏杀,对战场上近身肉搏的险恶,对处于生死一线将士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切身体验,有的只是想当然。这样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直接指挥战斗,(战斗和战役或战争是不同的,能指挥战役的不一定能指挥战斗,典型就是毛泽东。)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古今名将,无不起身于行伍。春秋战国时的孙、吴,(由于当时的兵役制,所有成年男子都上过战场。)秦末的项羽、韩信,都曾亲身挥刃杀敌。现在共产党十大元帅中的善战者,都曾在枪林弹雨中冲过锋。

  诸葛亮认为,天底下自己是最聪明的人,每一件事,自己都会比别人干得好,对别人干的每一件事都不放心,都想亲自去干。处处以为己能而事必躬亲。不能正确审量自己的长短,这是最大的不智。自陈仓一战后,诸葛亮以为蜀军缺乏攻坚能力,没有认识到是自己亲自指挥战斗的不对,并从此彻底丧失了攻坚的信心。司马懿对诸葛亮不敢攻坚曾有过透彻的分析。曾国藩前期和诸葛亮一样,但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从此再不亲自指挥战斗和战役,这才是真正的智者。诸葛亮可谓冥顽不化。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春,诸葛亮遣其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诸葛亮自出建威,郭淮退兵,诸葛亮遂拔二郡以归;蜀汉后主刘禅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第三次北伐结束。

  我们注意一下这三次北伐的间隔时间。第一次北伐结束到第二次北伐开始,间隔大约为半年时间。第二次北伐结束到第三次北伐开始,中间几乎没有间隔。第一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诸葛亮认为蜀军已经准备就绪。第二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曹休兵败,魏国军力东移,诸葛亮认为有机可乘。第三次北伐出兵没有任何缘由。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的目标不指向武都、阴平二郡?因为魏国认为武都、阴平二郡难以防守,早已将二郡的百姓撤光了。得土不得人,在三国时期,攻占这样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诸葛亮连续两次北伐失败,急需捞点稻草,充充脸面,所以也就饥不择食了。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否则,诸葛亮老挂着个右将军衔也不是个事呀。弄不好,诸葛亮一个老羞成怒,你不让我当丞相,我直接当皇帝。

  所以,这第三次北伐有些徒有虚名。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企图在为自己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找回颜面。虽然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让诸葛亮官复原职了,但诸葛亮心里明白,面子还远没全找回来。由于受军事能力的限制和虚荣心理的驱动,诸葛亮有如踏上了一辆永远无法停止的战车,直至把自己拖死在北伐这辆战车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