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对菜九段先生的先秦两篇论文的反驳与认识(《触龙》一文,苏秦一文) -- 潇水

共:💬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对菜九段先生的先秦两篇论文的反驳与认识(《触龙》一文,苏秦一文)

菜九段 先生,

看到您这里有一系列论文,实在佩服。鄙人对秦汉之际的历史了解很少,相信通过读您的相关论文会大受裨益。礼尚往来,鄙人也想就您对于 战国时期的两篇论文,提出意见。

第一篇、您的《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

您的这篇文章,大力论证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是伪作。确实,战国策里的文章,不少都有伪的可能,但关键要拿出证据。我今晚看了你的该论文,认为你的分析有错,结论因此也不能服人。――其实,我是支持“触龙”一文为真的,现给出我反驳您的理由:

您说“触龙”一文为假,主要根据两大论据 一是,当时秦没有打赵,所以不存在赵去齐借兵的必要。 二是,即便借兵,赵也应该向燕借兵,而不是向齐。所以,你说,触龙说赵太后派长安君入齐为质的事,就是假的了。

其实非也!我们逐个说一下。

1、你说当时秦不会打赵国,因为没有理由要打。

这是不对的。秦打赵有其清晰的原因:就在事发这一年,即公元前265年,秦昭王与范雎正导演了一个“索头”外交的闹剧。秦昭王以为范雎报仇为名,强迫魏王交出当时魏国相国魏齐的人头。魏齐逃窜至赵,藏与平原君家。平原君被秦昭王骗到秦国,逼他交头。他不肯。后来 魏齐逃奔魏国,魏王还是迫他自杀,并主动送上人头给秦国。

秦昭王、范雎双双出面,胁迫赵国、魏国的君王高官就范,索要人头,表面上像是为范睢争气,实质是为了显示秦国的声威,建立霸权,并试探魏赵等国的反应。犹如美国要求阿富汗交出拉登,不仅仅是捕拿一犯罪分子的问题了。魏国乖乖交出人头,而赵国抵抗。同时按照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秦在当年攻赵并夺得三城,是不好否定的!

事实上,史记《赵世家》载:“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秦打赵都上了史记了,还有何二话可说阿。当然,您在论文中说了,单是赵世家有这个记录,齐世家没有。呵呵,这也太苛刻了,如果每场战斗都必须找到两处证据,那战国很多战斗都是假的了。事实上,就在与该事件同年,公元前265年,秦攻得韩国少曲、高平两地,这在秦的史料里写了,但在韩世家里就没有写。难道这场战斗也是假的?

事实上,公元前265年秦攻赵一事,也不仅仅是《赵世家》上一个孤证,史记的《六国表》里也同样说“赵孝成王元年,秦拔我三城。”

2、你说赵国应该向燕国求援而不是齐国,所以不会有触龙事。这也是大谬也。赵国应该向齐求援。我来说一下:当时的形势正是赵国与齐国展开联合军事行动,攻击燕国。齐赵是盟友。

具体情况是:就在秦攻赵夺三城的同一年,时间公元前265年,赵联合了齐,以齐的田单率领赵军,两国联合进攻燕并攻占燕国三城(《赵策四》第七章;史记《赵世家》;《六国表》,三个证据)。这就意味着齐赵是盟友,而与燕国是寇仇。这里为什么会发生“齐赵结好,共同击燕”的事呢。其实它合情合理,符合当时的历史形势:当初,燕为首的五国几乎灭了齐国。赵奢说:“齐与燕的仇恨,茹肝涉血之仇。” 因此齐国想北上报复燕国。

但是,战国的军事格局类似现在,任何一国的军事行动 都必须得到该地区其它国家的默许,否则则被干涉。齐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赵的不干涉,甚至需要的赵的配合,否则无法顺利攻燕。所以齐为了攻燕,宁可与赵合作,尽管齐与赵之间也有矛盾:赵也曾一度参与五国攻齐(但赵在五国攻齐中,对齐本土几乎没有进攻。赵与魏主要是瓜分齐国所灭掉的宋国。而燕军则直接毁灭性地攻夺齐本土),所以,齐赵矛盾,远远不如齐燕矛盾强烈。

而齐欲攻燕,报复燕国,需要赵的默许乃至赞助。

而赵国这边是什么态度呢,刚好赵国平原君出于自己私利,也有很强烈的北上燕国夺地的想法。于是,齐与赵一拍即合,形成刚才所说的联盟,北上攻燕,并夺得3城――这事情就发生在公元前265年。所以,当这一年,秦国由于索头的事情派兵来打赵国,赵国去齐国求救,实在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了。(因为齐赵正是盟友,蜜月期。而赵与燕却是敌国。同时田单作为齐相国到赵国来工作,这也是战国时代两国交好的典型表现。)

所以,赵太后向齐求救,而不是向燕求救,是合理的。事实上,燕国是北方弱国,借兵借到他头上,在整个战国史上还没有一个例子。

而赵向齐借兵,则有过好几次:就在触龙这个事情过后三四年,发生长平之战,赵向齐借粮食借兵,这是见于史书的,而未闻向燕去借兵(反倒是燕为了报复赵齐联合伐燕的旧恨,趁着长平之战赵国败掉,大举攻赵)。

总之,赵向齐借兵 而不是向燕借兵,是符合当时形势,毫无争议的。齐赵关系一贯较好,燕赵关系很差,是当时的总的趋势。触龙的故事,也就是真实,符合当时背景的。

在赵快灭亡前,曾大力派人去齐借兵,也未闻要去燕借。

事实上,秦一直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与远方的燕结好(譬如燕太子丹入秦),以求夹击赵国。赵向燕借兵,燕也是不敢轻易借的。

事实上,“触龙”一文不只见于《战国策》,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帛书》里,也有同样的文章,但里边有个别不同的字,比如不是“子孙世代为王”(这是你所攻击的一点),而是“子孙长久为王”(这样也许就好些了吧)。

下面说说《苏秦相六国辩》

您的这个论文?您的观点是对的,即:司马迁所记载的苏秦说服六国合纵攻秦的事,中间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这其实已经被很多读者所大致意识到了】

但我觉得您得出这个答案,花得论述太复杂。其实苏秦跟张仪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或者严格说,政治活动期不是同一时代),否定《史记》中苏秦六国相印的事,几句话就够了。

另外,我觉得您也没有得鏊涨厥录5恼媸荡鸢浮U馐沟媚?这篇论文,价值不算多高】

榔湓?因,我是看到您写该文所依据的资量都是《 史记》 以及《 战国策》。事实上,我很惊讶,作为一个学者,写苏秦的文章,居然没有看《战国纵横家书》!

其实,看了《纵横家书》,您这篇论文将完全改写。

根据《纵横家书》,苏秦合纵攻秦,事情及其复杂,而且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为了保住六国而联合攻打秦国。他其实是以五国合纵攻秦,压服秦人,迫使秦人不敢干预齐国灭宋的行动。而齐国灭宋,又是为了便于燕国南下与侵伐在灭宋战争中已经因消耗而疲惫的齐国。同时,秦国也有份,先不多说了。

但是你的论文里边,丝毫没有提及这些。因此我觉得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