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3季 多事之秋 第3章 国祚转移

萨珊帝国第三代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在位只有一年多,《塔巴里史》记载的更精确,为1年零10天。他的皇帝生涯中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对帕尔米拉帝国的处置。继亚美尼亚灭亡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再一次没了缓冲国。这样罗马、萨珊两国都必须直面对方的兵锋,对于国力较弱,又十多年没打大仗的萨珊帝国来说,其国防局势显得更为不妙。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对于萨珊帝国的内政、外交的恶劣而深远的影响。

按本文的惯例,笔者给他的谥号是【康帝】,按苏洵的《谥法总论》,【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他的太平治世比较符合【康】。霍尔米兹德一世的功业不足、在位时间又太短,所以笔者没有给他庙号,他成了本文中第一位没有庙号的皇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现代西亚各国,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就是巴林 =====

273年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帝位的,不是他的儿孙,而是他的弟弟巴赫兰(Bahram),史称巴赫兰一世(Bahram I)。巴赫兰的原型是Varahran、Vahram、Varanes,是祆教中的专有名词,在巴列维文(Pahlavi)中意为胜利(Victory)。Bahram是该词的阿拉伯文变形,另一个变形是Bahrain,即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巴林。不过巴林(Bahrain)是纯阿拉伯语,意为【两个海洋】(two seas),与巴列维文中的胜利是否有暗合,是个有趣的话题,巴林恰好地处伊朗的波斯湾对面,长期受波斯帝国或波斯化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很难相信这两个词的相似是个巧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赫兰一世的银币 =====

与每位萨珊皇帝一样,巴赫兰一世也发行了自己的银币。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马兹达的信徒,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来自上天的雅利安人的后裔】(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 of celetial Aryan origins)。硕大王冠上有放射光芒状巨大垭齿,象征着太阳神密特拉。王冠侧面有护耳,Oyrmbos (皇冠上面的球状物)为丝绸制成,胡子和头发用丝带扎起,脖子上有宝石项链,斗篷或者上装前方没有扎起,而是敞开露出胸膛。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巴赫兰之火】。坛的左侧是头戴皇冠的巴赫兰,左侧是头戴太阳神密特拉冠的教士。俩人背对火坛,一手持矛,一手握悬挂于腰间的剑柄。

例行公事的介绍了巴赫兰一世的基本背景后,笔者要讨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作为萨珊建国以来第一位非父死子继的皇帝,巴赫兰一世的这次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呢?虽然各种史料都没说霍尔米兹德是否有儿子,不过纵观整个萨珊帝国的历史,几乎没有绝嗣的成年皇帝,因此笔者臆测霍尔米兹德有儿子。在回答巴赫兰一世即位之谜前,不得不先说说萨珊帝国的皇子分封制度和继承制度。

在古代世界历史上,除了奥斯曼帝国独特的卡农制度,绝大多数君主制国家都对皇子实行分封制。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分国制,即老皇帝将国家大致平分给几个儿子,老皇帝去世就意味着国家分裂,分裂出来的几个国家互不统属,例如罗马帝国提奥多西大帝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导致帝国分裂;又如法兰克帝国被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分为三块,赵武灵王也曾打算将赵国分给两个儿子。二是分封制,即老皇帝的一个儿子拥有至少名义的宗主权,其余儿子去地方上的封国做藩王。这种制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制度,中国的两周、两汉、明朝都实行这一制度,大蒙古帝国早期也是这么做的,名义上有一位大汗为共主,宗王们各有自己的兀鲁思。藩王们的头衔、封地世袭,只有没有大的过错,藩王们的头衔和封地世代沿袭不变。最后一种我称之为封王制,皇子们只拥有王爵头衔,并无封地,王爷们是否拥有实权要看皇帝是否授予他们实职,中国的中晚唐、宋、清都是这种制度。两晋、南北朝的封王制度,可算做第2、3种制度的结合。

君主制国家的继承制度,我归纳为4种。一是明确建储制度,老皇帝在去世前就明确指定继承人,例如中国的嫡长子制度。二是明确不建储制度,老皇帝生前不指定继承人,这在伊斯兰国家尤其多见。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甚至形成了老皇帝死后,谁先赶到首都谁就当皇帝的惯例。三是老皇帝生前暗示谁做继承人,死后由贵族大会确认,最典型的是大蒙古帝国早期的忽里台制度。成吉思汗暗示由窝阔台即位,可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托雷以监国身份拖着不交权,直到召开忽里台窝阔台才正式登基。最后一种是秘密建储制度,清朝雍正之后实行,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代都是这么即位的,大概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

萨珊帝国的相应制度非常有特点,对皇子们实行分封制,除了一位皇子继承皇位之外,其余都封为王/沙,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或曰藩国。萨珊皇帝的正式称号有两种,一是早期的【伊朗王中王】,二是太宗沙普尔晚年才启用的【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霍尔米兹德一世、巴赫兰一世都使用后一种称号,但随着帝国的中衰,巴赫兰一世之后的许多皇帝放弃了【非伊朗的王中王】的头衔,恢复为早期的【伊朗王中王】。按萨珊帝国的头衔惯例,帝国每征服一个新地区,都会分封一位皇子去做藩王,例如太宗沙普尔一世征服亚美尼亚后,分封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亚美尼亚沙】 (Armenshah),征服印度河口一带后,封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Sakashah),太祖、太宗还分封远支皇族去更边远的印度,做贵霜沙(Kushanshah)。至于皇子们是去封地上任还是坐镇京城遥领,这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只要皇子的年龄够大,就会去藩国上任。所以萨珊皇帝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而不像后世欧洲君主那样,每征服一块新领地,就给自己加一段头衔。如俄国沙皇身兼俄国凯撒、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一大串君主,这种头衔制度本身就是帝国分裂的隐患。这种事在萨珊帝国不会上演,【王中王】头衔简洁明了而且名副其实。

根据残缺的石刻铭文,太祖朝至少册封了4位藩王,藩国分别在木鹿、呼罗珊、克尔曼和锡斯坦。

太宗朝册封过两批藩王,第一批有3位,都是太宗的弟弟或稍远支宗亲,从名字和封地来看,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太祖朝册封过的,要么被太宗改了封地,要么重申了封号和封地,一个叫阿尔达希尔的御弟做克尔曼王,另一个阿尔达希尔做阿狄亚贝尼王(伊拉克北部),一个远亲Amazasp做格鲁吉亚王。

第二批是太宗的4个儿子,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次子沙普尔为查拉塞尼王,三子巴赫兰一世为吉兰王,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太宗朝藩国形势图。深红色是太祖分封的4藩国,绿色是太宗分封或重申的3藩国,蓝黑色是太宗4个儿子的藩国 =====

除了边远的贵霜沙只是名义听命于朝廷,实际完全独立外,皇帝对各个藩国的控制力度相当大,其控制方式介乎周天子对诸侯,汉初皇帝对同姓王的控制力度之间。大致可以归纳为3点:

1 藩王们在藩国有足够的权力,军政财权一把抓,还能铸造钱币,比私自铸钱煮盐的吴王刘濞权力大得多。

2 王爵世袭,再通过祆教的种姓制度,使得藩王们世代享有高位。

3 封地不固定,藩王会被朝廷平级调动,这样藩王在封地的势力,就不会因为世袭而日益巩固,导致尾大不掉使得帝国分裂。例如霍尔米兹德一世即位前是亚美尼亚王,他入朝为帝后,亚美尼亚王位空缺,也可能亚美尼亚由霍尔米兹德直辖。巴赫兰一世即位后,他的弟弟、原塞人王泥涅师被调任为亚美尼亚王。

萨珊帝国的继承制度,从前三代皇帝的继承来看,大致是老皇帝生前就指定了继承人,让继承人先担任副王,与父亲共治,老皇帝死后副王接班,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这么即位的,巴赫兰一世没走这条路。这种指定和任命,绝非皇帝一人就能决定,而是要贵族和博士两大集团或者种姓都表态、同意才行。只不过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皇子中深孚众望的佼佼者,这一过程并不那么明显而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不妨穿越一下做个假设。朱元璋打下天下当了皇帝,虽然儿子们还小,老朱仍然册封儿子们当藩王,其中朱棣是燕王。等朱棣16岁在首都南京结了婚,就去北平就藩,兼任北方局书记。干了10年之后,军政文教方面都有可观之处,为了防止他在河北坐大,老朱平级调他去四川,担任西南局书记,四川是古蜀国所在,可以改朱棣的头衔为蜀王,也可以为了避免麻烦让他继续使用燕王头衔,老朱的其余儿子也照此办理。等老朱年事已高,需要册立太子的时候,老朱找来文官代表李善长、武将代表徐达、常遇春,文化界代表曲阜的衍圣公,道教代表龙虎山的张天师,佛教界代表少林寺的方证大师来南京。老朱拿出长孙朱允炆、秦王、晋王、燕王等诸位皇子皇孙的军政绩效,大家畅所欲言,讨论谁最合适继承大统,经过大家公议、老朱认可,认为燕王朱棣最合适,于是老朱下旨召朱棣进京担任副帝兼太子,等老朱死了副帝朱棣顺利接班。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新皇帝是各方势力都认可的人物,能力肯定不会太差,幼年即位的君主也很少,在权力分配格局中,皇帝的角色至少是贵族、博士两大集团或种姓联席会议主席,不会被臣下架空而导致权力丧失,有权势的贵族受到其他僧俗贵族的牵制,不可能推翻皇帝取而代之,断绝了王莽、杨坚产生的土壤。新皇帝是公议产生的,落选者即使心怀不满,也会因为这是制度造成的,不得不服从,谁敢作乱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天下共讨之。因此,纵观萨珊帝国将近40位皇帝,除了亡国前夕的一票短命皇帝,几乎没有无能之辈,连平庸之君都少见,整体素质很高,笔者认为与中国的西汉相当,远超唐朝。另一方面,作为贵族、博士共同推举出的人物,新君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即使有昏暴之辈,也得忍着不能发作。

缺点在于新君登基依赖贵族、博士的背书,因此几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补偿贵族、博士们拥戴之功,而向他们做出权力、利益的退让,导致贵族、博士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帝国建立260年,积弊越来越深的时候,居和多一世(卡瓦德一世,484~531)皇帝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实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了,居和多想干一番事业,只能借助或者赞助自下而上的马兹达克运动(我想起了红卫兵),进而求助于嚈哒的外力支持,为此帝国陷入更大的动荡。待居和多一世、库萨和一世利用马兹达克运动和嚈哒,沉重打击了旧有的僧俗势力,真正建立起典型的中国式乾纲独断之后,缺少制约的巨大皇权,反而产生了库萨和二世这样的好大喜功、好动乱民的隋炀帝型君主,导致帝国攀上辉煌顶峰后迅速崩溃。

由萨珊皇帝的产生机制可以看出,萨珊早期和中期皇帝的天然权力十分有限,受到很大制约。《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宗教文化,戎是军事外交,在萨珊帝国分别对应博士、贵族两大集团和种姓。一位皇帝能获得多大权力,还要看他即位后在祀戎两方面的表现,能从博士、贵族们手中攫取多少权力。

说道霍尔米兹德一世与巴赫兰一世的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首先得看霍尔米兹德一世在祀戎两方面做得如何。

1 祀。这方面霍尔米兹德做的非常不好,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就很可疑,笔者怀疑他是个基督徒。在宗教政策上,他也没有清算太宗朝重臣摩尼,只是将其赶出泰西封了事。他的暧昧宗教信仰和态度,无疑遭到博士集团的极大反感,必欲除掉他而后快。

2 戎。如果霍尔米兹德能有其父的赫赫武功,为掌握枪杆子的贵族们带来足够的财富和荣耀,博士们也将无可奈何。从太祖建国起,以七大家族为首的贵族们的权利就很大,帝国的军事核心,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精英重骑兵。太宗组建了万人不死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可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贵族们在军政方面的巨大特权。如果我们盘点一下太祖以来的历次战役,除了胜多败少之外,我们可以发现2个规律:一是大规模战事,基本上是7年一次。二是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都在一年内结束。《晋书 宣帝本纪》记载道,司马懿的辽东攻略为【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萨珊帝国的历次战争也基本是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战争节奏,既能让贵族们在战争发财,又能让这些好勇斗狠的家伙流血牺牲,削弱他们的人数和势力,却不至于从根本上打击贵族们的根基。

260年之后,帝国的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到霍尔米兹德去世时,已有13年,折合2个七年周期,嗜血好斗又精力过剩的贵族们,必然对霍尔米兹德非常不满,既然没有公战,那就只好在国内私斗了。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非常失败,就帕尔米拉政策来说,上策是大力支持帕尔米拉,与被围于帕尔米拉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内外夹击,击破远道而来的奥勒良,进入将帕尔米拉帝国变成自己的附庸。中策是出兵帮助罗马灭亡帕尔米拉,大家一块打落水狗,一块吃女皇的豆腐,还能给罗马帝国卖好。下策是坐视帕尔米拉帝国灭亡,毕竟他们曾经进犯萨珊帝国,令先帝沙普尔蒙羞。霍尔米兹德的做法很令我费解,他先派一点兵马支援坐困愁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得罪了罗马帝国,之后又送一辆御用战车给奥勒良示好,并与后者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这样颠三倒四的外交,不仅两头得罪、毫无好处,还招致天下人笑话。事实上奥勒良对萨珊帝国毫不领情,他把霍尔米兹德赠送的战车当成战利品,在凯旋式上展出以炫耀武功,275年奥勒良更是撕毁条约准备讨伐萨珊,要不是奥勒良被自己人干掉,萨珊帝国能否躲过这一劫都很难说。

综上所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宗教态度,都首鼠两端,非常暧昧,最后搞得谁都讨厌他,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完霍尔米兹德,我们再看看巴赫兰一世的作为,与他的亡兄有何区别。

1 祀。巴赫兰显然对祆教十分虔诚,他的王冠是以太阳神密特拉为主题的,说明他至少表面上是一个正统的祆教徒。巴赫兰一生中最著名的作为,莫过于对摩尼和摩尼教的处理。霍尔米兹德在位期间,摩尼被请出泰西封礼送到巴比伦居住。巴赫兰一世即位后,摩尼一度恢复了人身自由,他离开巴比伦顺底格里斯河而下,去了霍尔米兹德新建的城市阿瓦士(Ahwaz),短暂盘桓后,他打算去帝国东北方,也就是摩尼教老巢呼罗珊。显然巴赫兰和朝廷对他的行止十分警惕,禁止他远行,于是摩尼转而继续南下去往两河河口的查拉塞尼地区。

查拉塞尼本是太宗次子沙普尔的藩国,这位沙普尔是太宗四个儿子中唯一死在太宗前面的,可他留下了若干儿女,所以此时的查拉塞尼应该是巴赫兰某个侄子统治下的藩国,当年摩尼就是被太宗的弟弟卑路斯推荐给太宗而发迹的,摩尼来到查拉塞尼,很可能是故技重施,企图利用皇亲的面子寻求庇护。然而巴赫兰没给侄子面子,将摩尼召回泰西封并软禁起来,接着严厉打击摩尼教,焚烧经卷、迫害教徒,盛极一时的摩尼教被迫转入地下。关于摩尼的死,有两种说法:

A 瘐死狱中。摩尼去世于276年,此时他60高龄了,即使摩尼不受肉体折磨,眼看自己的宗教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并转入地下,以他的年龄和心理上的挫折感,也很难再多活几年。

B 巴赫兰下令活剥摩尼的人皮,然后将血肉模糊却还活着的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把实草的摩尼皮囊悬挂在贡德沙普尔的城门上。这个死刑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前两个步骤是剥皮和钉十字架,这个死法与死在亚美尼亚的圣巴托罗买相同,而霍尔米兹德又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巧合。即使圣巴托罗买的事迹属于虚构,且形成更晚,笔者也认为虚构者多少受了摩尼之死的影响。最后一个步骤也不容忽视,有些中文史料说,摩尼被【悬挂在”贡迪萨波尔门”上示众】,字面上好像泰西封有个城门叫【贡迪萨波尔门】,实则这是翻译错误,外文资料的本意是【贡德沙普尔城】(Gundeshapur)的某个城门。前文说过【贡德沙普尔城】是太宗沙普尔在胡泽斯坦地区新建的城市,位于古都苏萨附近,这个城门也因此得名为【摩尼门】。胡泽斯坦与西面的查拉塞尼藩国相邻,而摩尼又曾企图在查拉塞尼寻求庇护,由此可见,同处两河下游的胡泽斯坦和查拉塞尼一定是摩尼教流传较广的地区,巴赫兰如此残忍的处死摩尼并示众,既是震慑这里的摩尼教徒,也是对查拉塞尼王室的严重警告。

2 戎。巴赫兰一世也是一位太平天子,没有记载他发动外战,或者遭到外敌入侵的史料。反倒是奥勒良的未遂东征,发生在他的治下。军事贵族们对他也不会太满意,可相比于霍尔米兹德一世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巴赫兰的不作为反而强得多。

除了上述两大国务,有2个细节值得注意。多才多艺的太宗沙普尔,可能是闲的蛋疼,他给儿子们设计了圣火坛,其中包括巴赫兰的长兄霍尔米兹德、幼弟泥涅师,偏偏太宗没给巴赫兰设计火坛,所以巴赫兰的母亲的出身可能不高。再从太宗对4个儿子的分封来看,最重要的是霍尔米兹德的亚美尼亚藩国,最富庶的是沙普尔的查拉塞尼藩国,最大的是泥涅师的塞人藩国,最穷最弱的就是巴赫兰一世的吉兰。种种迹象表明,巴赫兰一世是个弱势君主。

分析了这么多,笔者的结论是,巴赫兰一世的接班,是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篡位。其根源在于沙普尔晚年的作为,包括他推行摩尼教和对外不作为,这些都惹得博士们和贵族们的不满,可太宗是个强势君主,他功勋卓著,能力超群,还能够有效压制僧俗势力。霍尔米兹德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本就缺乏在泰西封的班底和人气,他对太宗的萧规曹随和对外政策的失误,终于招致反对派的强力反弹,霍尔米兹德在位只有一年,就被推翻或暗害,即使霍尔米兹德是自然死亡,笔者也认为反对派剥夺了他的后代的继承权,转而由他的弟弟巴赫兰一世即位。退一步说,即使霍尔米兹德一世是正常死亡,他也没有儿子,巴赫兰一世对其父、其兄内外政策的严厉清算,也是萨珊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既然贵族和博士们开了废立皇帝的恶劣先例,权贵们再无所忌惮。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乱像初现》。

通宝推: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