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魔都篇之五:世博(上)

10月9日,当日世博参观者达到103万,创了一个世界纪录。我是9月头上去的,第一天“只有”20多万人,第二天多了很多,也“只有”39万人,真不敢想象103万人的样子,我可能到了大门就要逃之夭夭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幸好第一天去世博的时候,“只有”20多万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著名的小白菜们

今年夏天到上海,不去世博是要有点定力的。很多人的见面问候都是“世博去过了吗?”如果知道你刚回上海,更是要问一句“什么时候去世博?”

为了上海世博,有关方面作了很多宣传。其实知道世博是很早的事了,当年有一个金奖白兰地,就是因为哪一年在世博露了一脸,据说茅台酒也是这么出的名。再者,喜欢建筑的人,没有不知道伦敦水晶宫和巴黎埃菲尔铁塔都是世博的产物。说来有趣,老爸坚持上海世博是面子工程,是向世界作宣传用的。我倒一直认为上海世博是世界向中国作宣传用的。事实上,世博里除了外国馆的工作人员还有几个,外国来的参观者和国内参观者简直不成比例,和奥运会根本是两码事。

为了给世博加把劲,上海市政府以感谢市民忍受不便为名,每家都发放了世博门票和公交卡。单位据说也有为员工发放世博门票的。旅游业也把各地游客导向上海,想到上海来玩的,或者原来没有打算到上海来玩了,都来了。2010年的春夏秋这6个月,上海可是格外热闹。

为了给世博添砖加瓦,也为了陪伴老母亲去世博看看,我们挑了一个好日子,出发去世博了。其实好日子就是没有应酬、可以空出来自由活动的日子,呵呵。老父亲不肯出门,对世博也没有兴趣,没有去。

我们是从上海南站过去的,坐世博专线公交。车很多,一站直达,从后滩进世博,很方便。车上的公交电视有当天世博情况的报导,早上10点到达的时候,入园人数已经12万多,不过这对世博来说是少的。这一天的最后统计好像是26万,和后来的100万那是天壤之别了。天气不超过31度,有点风,多云,算不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海世博主办方应该为这两个标志申请专利,真是一图顶千言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全电的小车是一个很不错的概念,要是大商场离公交站有一段距离,可以考虑专用这种小车作为穿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点烟器也是很有意思,一堆烟民围着这里,倒是都还自觉,吸着烟到处乱走的人没有见到

后滩进去是C区,这里是美洲区和欧洲区。进门右手第一个就是美国馆,排队不长,不到10分钟。美国馆据说差点开不起来,经济危机加上美国政府当甩手掌柜,弄得馆方囊中羞涩,到最后一刻才把馆造了起来。现在的世博已经和伦敦、巴黎、巴拿马世博不一样了,产品展销的因素大大减少,主要是文化展销,向东道国宣传自己的国家,差不多相当于旅游展了。和旅游展的差别是建筑,各国各显神通,没有神通的当然就不大吸引眼球,也就门可罗雀了。所以到世博,一半是看建筑,一半才是看内容,至少对我是这样。美国馆的建筑没有什么特色,银色金属覆盖的表面,哪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街区文化中心的水平,乏善可陈。不过美国名气大,门口不乏观众的队伍。为了给排队的观众解闷,入口处小广场放一点美国音乐,我们在的时候就是那个什么YMCA的歌,一个PPMM和着音乐上独自跳舞,为等候的游人助兴。舞蹈水平很一般,她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挥挥手、抬抬腿,自得其乐地蹦两下,算是跳舞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馆实在是太普通了,难怪《纽约时报》称它是一场灾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馆的顶峰就是这个MM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西馆本来也是非常普通的建筑,但围上一圈绿色的竹子,就变腐朽为神奇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秘鲁馆的竹屏风也挺有创意,可惜要跑的地方太多,没有进去

更加失望的是,馆内没有什么内容。大厅里挤满了人,一个波士顿长大的华裔女孩在做讲解,自称哥伦比亚大学刚毕业,这是她找到的第一个工作。中文说得不错,但带着台湾腔。空空的大厅里,四壁挂着一些美国风景的大幅图片。这就完了?正在疑惑,大门打开了,原来是电影厅里放短片。这是美国各色人等学说“你好”,“欢迎来到美国馆”,洋里洋腔的中国话对中国观众很发噱,但我们听得多了没有什么感觉。为了表示重视,希拉里和奥巴马讲几分钟话,对中国表示友好,没有什么特殊的内容。灯亮了,接着转移到下一个厅,这里是短片《城市故事》,讲述一个女孩要在破败的街区种花,美化家园。周围的人们开始是不解、无动于衷甚至捣乱,但女孩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战胜了大自然的毁坏,工作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一起实现共同的理想。内容其实不新颖,但这种社区精神确实是中国城市人们所缺失的,也符上海世博合“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第四个厅里就是个赞助公司的名号,然后就是纪念品小店。总的来说,美国馆很是有点敷衍了事。

美国馆出来,紧邻着就是秘鲁馆、哥伦比亚馆,还有巴西馆。巴西馆就是四四方方的一个,但外表用绿色的竹片编织,好像一个来自亚马逊的绿色篮子,很有意思。巴西馆排队也不长,到了门口还有一个LCD电视介绍巴西,里面还不时传出桑巴音乐的诱惑。进去后,穿过一个有几分晦暗暧昧的走道,就进入了中间的大厅。这里很是明亮,充满了生气,回荡着热烈但不粗俗的桑巴音乐,显示了巴西人爱玩爱闹的特色。天井上四边是超级大屏幕,显示了巴西人的生活、科技、文化。巴西MM在投入地吃,在文雅地和男友调情,嗯,葡萄牙语难学吗?地面上是巴西城市鸟瞰的大投影,走在地上好像踩在巴西城市的屋顶上一样。四周是一圈互动的屏幕,触摸屏幕就像鼠标点击一样,可以调出新的画面。屏幕介绍巴西的科技、环境、旅游、人文。对科技部分认真看了一点,突出介绍了巴西的航空工业和甲醇汽油,做得不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加拿大就是木头多,这个加拿大馆倒也算有加拿大特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正面的尊荣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出来的演员不知道是里面刚表演完,还是到外面去表演了。说是加拿大的Cirque du Soleil,结果还都是中国演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里面的红色彩带像火焰一样,墙上的假3D也效果不错

巴西馆出来,就要考虑下一步往哪里去了。加拿大馆就在眼前,就是它了。加拿大馆造得比美国馆用心,但是加拿大馆的外形说不出像什么,也看不出什么象征意义,倒是像一艘倒扣而且漏水的木船。木条的外墙一定把曾经为打家具找木料而苦恼的上海人看傻了,那么多木头啊!不过加拿大最多的就是木头,有人的地方把森林砍掉了,没人的地方都是森林,要不森林大火怎么能把相当于整个英国加上法国面积的加拿大西部烧得日月无光呢?加拿大馆有一个好处,排队的地方有一大部分已经在建筑的里面,太阳不晒。正等着,边门打开,里面花花绿绿出来了一伙人,结果是演马戏的。不知道他们是里面演好了出来了,还是到外面广场上去演。馆内的大厅也做得比美国用心,长条的木片扭转飞舞,在红色的灯光下像飞腾的火焰一样,效果很是不错。墙上用投影打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像立体主义绘画一样的方块凹进去凸出来,好像墙面真的在动一样,但是侧面的角度大一点,就可以看到这完全是光学错觉。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旁边一个水池,池底又是互动LCD,手指一点,就出现一圈圈水波,挺好玩。第二厅里是加拿大城市街景的幻灯,这个就不用多看了。

三个馆看完了,也到吃午饭的时间了。要是我一个人,肯定找一个功德林、老丰阁、避风塘、俏江南,再不济也得大娘水饺、五芳斋、永和豆浆什么的,但是老母亲对洋快餐有兴趣,那就汉堡王吧。里面人多,但还是有空座。已经好多年没有和陌生人共坐一桌了,人多,大家不讲究,入乡随俗啦。按照折算来说,汉堡王套餐的价钱和加拿大差不多,但在中国来说,这性价比就不怎么样了,除非对炸薯条、汉堡包情有独钟。和国外的洋快餐不同的是,番茄酱、纸巾、塑料刀叉这些都不是自己取,但也不是给你食品的时候自动给你,得跟他们要。不过“胃是最爱国的”看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断看到洋人进来,有旅游的,也有工作人员。和加拿大汉堡王不一样的是,中国食客还没有习惯吃完了把吃剩的东西收拾到托盘里,在出门的时候自己倒到门边的垃圾桶内。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中国的中式快餐也没有这个习惯。

通宝推:廖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