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魔都篇之三:啊,上海(上)

上海的人真多啊。记得刚出国的时候,要对洋人形容上海人多的程度,只好说“看见圣诞节后Boxing Day(美国人就要说感恩节周末)大商场里的人吗?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每天都是那么多人,整条街都是那么多人”。南京路、淮海路依然是购物天堂,但现在南京路、淮海路的人其实没有以前多了。徐家汇、静安寺、中山公园、四川北路,副中心一个比一个火爆。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没有特殊的需要,人们甚至都不需要到这些副中心去“轧闹猛”,小区门口就可以解决99%的购物和餐饮需要了。当年种地的地方,如今有第一食品商店分店,从金华火腿到立丰牛肉干,从杭州小核桃仁到山东大枣,应有尽有,而且和南京东路“正宗”第一食品商店里的东西根本就是从同一个仓库里出来的,还去凑这个热闹干什么呢?至于餐饮,丰裕生煎、新亚大包、老盛昌这些平民小吃点自然是遍地开花,新雅、乔家栅、杏花楼、老正兴也走出围城了,苏州松鹤楼、北京全聚德、天津狗不理、杭州楼外楼也送上上海的门来了,至于外国的牡丹楼(用广东话读一读,是不是特别传神某一遍布世界的连锁店?)、必胜客、肯德鸡、星巴克更是打都打不走。多样化的高质量消费的平民化其实是生活现代化最重要的部分。不光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多样化的高质量消费也开始进入中小城市了。

在那个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上海是购物天堂。还记得外地的亲戚到上海来,从短波收音机(新疆兵团里的亲戚就需要这东西,否则听北京的声音都费劲)到糖果,从咸肉到衣服,只要不是票证限制的,什么都要大包大包地往回背,难怪上火车的人个个都像长途贩子一样。现在没有人到上海、北京买200斤咸肉和饼干、糖果背回去了,这是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进步,但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上海依然是一个购物天堂,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大店小店眼花缭乱。不过似乎同质竞争很厉害,互相模仿、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商家的生命周期很短,开张的多,关门的也多。

曾经有过一个电影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讲的是南京路上好八连。不知道好八连是不是还驻扎在南京路,但如今霓虹灯可不是只有南京路才专有的了。今天的人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上海曾经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城市,晚上是没有什么灯光的。霓虹灯也是破四旧、反封资修的喧嚣退潮后才悄悄恢复的。即使是南京东路,霓虹灯也不是像现在这样争先恐后地张扬的。一年只有一天晚上,这个曾经不夜的城市才华灯齐放,那就是国庆之夜。外滩的建筑上会挂起一串串灯彩,市内主要高层建筑(啊,那个年代,十层以上的统统算高层建筑了,整个上海掰掰手指头就算得过来了)也会沿轮廓线挂上灯。说是灯彩,实际上都是光头的白炽灯泡,看一个亮就是了。但人们已经大喜过望了,家家都是携老拖小上街看灯,还要赶早,九点钟就熄灯了,要节约用电。今天,拉一串灯泡的灯彩已经太小儿科了,霓虹灯也已经泛滥了,见多识广的人们早都视而不见了,只有缤纷绚丽的广告还在争着吸引人们的眼球。

广告已经不是在推销商品,而是在向人们倾销梦想,兜售诱惑。从沿街的广告牌,到屋顶的广告牌,到车站的广告牌,到橱窗里的广告牌,广告在一切可能的角落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和欲望,展示着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应该说,不得不佩服广告商的想象力和才智。在地铁站台上百无聊赖地等车时,眼光自然地落到对面墙壁上的广告灯箱,像被动吸烟一样地受到广告的轰击,这还不算有想象力的。在地铁行进中,当黑洞洞的地铁隧道壁上出现一连串五彩缤纷的广告灯箱,就不由得乘客不注意了。由于地铁行进速度快,广告灯箱离得近,广告上很有创意地接连布置一连串相同内容的广告灯箱,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的效果,把广告打入乘客的视界,不想看都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在这样的广告轰击里,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象征意义,引导人们追求海市蜃楼式的理想生活境界。这种思维蔓延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引发出一台台悲喜剧。

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过时了,一步一个脚印迂腐了,时尚的是一步到位,只不过这个“位”似乎是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生活费用的急剧攀升进一步拉大了现实和“位”的距离,但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被遗忘了 。生活中充满了机会,但机会似乎总是光顾别人;生活中充满了成功,但成功似乎总是躲开自己。机会只是名利的敛取,成功只是物质的堆积。生活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或者说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成功。这是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人们可以一面惊叹民工生活之艰难,另一面对自家钟点工斤斤计较;可以一面对血汗工厂咬牙切齿,另一面对买到价廉得不讲道理的商品沾沾自喜;可以一面对陈规陋俗的沉渣泛起深感痛恨,另一面对这些陈规陋俗的沉渣泛起添砖加瓦;可以一面慨叹碰不到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另一面房子车子条子不齐备就拒绝恋爱;可以一面抱怨房价、幼儿园收费、医生红包和一切可抱怨的人和事,一面前赴后继地唯恐落后于别人。当然,这都是印象。世界是复杂的,而印象总是朦胧的。既然是印象,就不能对号入座,呵呵。

焦虑的另一个来源或许是时代的差异。世界近代史上,今日中国只有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可以相比。美国的兴起和美国梦的实现是分不开的。美国梦的核心在于打破阶级的禁锢,机会对最大多数的人开放,才智和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今日中国也是这样。当然,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尤其在机会均等这一点上,还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大多不会认同这一点,这对当年的美国梦时代的新移民也是一样。在美国梦的时代,信息流通没有那么发达,梦想也没有那么具体,没有那么挑逗性,也相对稳定,大抵也就是美国版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类。另一方面,人们的耐心也比现在好,对于改变生活的速度的期望也没有现在这么急切,要是这一辈子或者下一代人能实现梦想,已经很满足了,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年轻人那样要求在而立之年就实现成功的梦想。在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在父母和祖父母两代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走上社会是他们第一次面对责任、未来,进一步加剧了焦虑。

在中国这样急速变革的社会里,焦虑不可避免。给中国一点时间,等到中国的中产阶级形成了,公众的心态才容易平静下来。故乡的田园风光恐怕是不可能再回来了,就希望人们心里的田园还能回来。

大量的民工是今日中国大城市的一个独特现象。在西方,“婴儿潮”(baby boomers)的动向是战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南;在中国,“民工潮”或许有类似的作用。他们来自农村,淳朴、勤奋、好学,他们用肩膀和双手扛起了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看到街上忙碌的摊贩和疲惫的下班工人,经常猜想十年、二十年后他们会在干什么。他们是中国农村和城市变革的焦点,他们未来的走向更将决定中国这个本质上依然是农民国家的命运。

民工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他们大量集中在低端服务和制造业,他们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主体。但这是一代不一样的民工。他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做繁荣和进步的牺牲品。他们要求增加工资,要求和城里人有相同的待遇,他们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力。他们具有空前的能量、毅力和流动性,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动力或许不是来自于知识分子,或者城市工人职员,而是来自于民工,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据说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民工荒了。这其实不应该当成坏事来看。民工荒不是民工招不到了,而是特别廉价的民工招不到了。改革开放本来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要是改革开放走上正路了,怎么可能永远有特别廉价的民工呢?长期依靠廉价的人工,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依赖廉价自然资源的坐吃山空没有本质的不同,后果同样严重,只是环境污染变成社会问题。民工荒或许会迫使中国提前启动产业结构调整,这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有很大的意义,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久发展的根本。

在上海的时候,和葡萄、我爱莫扎特、可口可乐、神经元、道孙吴等朋友一起聚聚,说起刘易斯拐点的事。这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定现象,人口红利用尽,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产业结构被迫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民工荒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但这只是产业结构里大量依赖绝对最廉价劳动力行业的局部现象,中国依然有严重的就业问题,还有大量低端服务行业的存在,现在谈论刘易斯拐点还为时过早。

当然民工所体现的不仅是机会,也是挑战。一些民工可能滑入“急于升级成城里人”的怪圈,染上城里人贪婪、冷漠、自私、小市民的坏习惯。他们从错误的方向追求权利,追求平等,混淆权利和公德。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年幼女儿,在拥挤的地铁上抢占位子。小女孩在妈妈身上爬上爬下,根本坐不下来,但依然占据着紧缺的公共资源。年轻妈妈眼里只有自豪,“这是我占的位子,我对女儿多好”。城里人溺爱孩子,民工也有样学样。

上海兴建了很多居民小区,这些都是新式高层公寓,单元面积动辄上百平方,甚至更大。有亲戚住在这样的小区里,大门有保安守卫,不过没看出这些保安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不住在这里,从来没有来过,进出也从来没有人询问过。这些公寓的设计和质量都很不错,不过还是有中国特色,比如依然没有中央空调,尽管家家户户都在室外吊上窗分体空调。真不知道这些沉重的设备是怎么吊到半空安装的。这样的高层公寓根本就应该是中央空调。中央空调不仅热效率高,而且可以把楼道、电梯一起管起来。现在这样,各家自己的分体空调不仅热效率低,楼道、电梯里还暴热。当然,中央空调就不能开窗。高层开窗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有意也好,无意也好,东西掉下去砸到人的话是要死人的。

另外就是室内装修,国外这样的公寓都是装修好的,住户只有有限的选择余地,比如墙壁和天花的颜色或者图案,吊橱的式样和材质,家电、灯具、窗帘等,但没有敲掉一面墙、多开一个门这样的结构性更动。小区的间距也合理,没有后栋的卧室窗口顶着前栋的卫生间那样的尴尬。当然,高层毕竟是高层,后栋较低的层次有日照不足的问题。小区的绿化很不错,有些也造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东西,不过可能是夏天室外太热的缘故,除了来去匆匆进出小区外,没有怎么看到居民利用这些绿化。上海的居民区从弄堂演进到新村,这些小区或许是上海居民区的未来。小区有很多优点,但似乎和周围的环境有点隔阂,世外桃源毕竟不在世外,还是要解决和环境的融合才好,使小区成为城市和市民的一部分。

去丈母娘家的时候,那是很典型的70年代的工房,6层钢筋混凝土的板砖,没有电梯,只有狭窄的楼梯,楼道里还堆满了东西。天很热,门窗都开着,借穿堂风把房间里的热气能带走多少是多少。里面沙发上坐着一个光膀子的大汉,正在手舞足蹈,原来正在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正好是激越的第三乐章。第一次听到这段音乐是在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里,罗马尼亚上尉和德国坦克学校的同学在沙场上各驾坦克决斗,上尉的未婚妻在音乐会上演奏,音乐和炮火激烈冲撞,最后当然是好人战胜,花好月圆。但在暑热的上海工房的楼道里听到这一段音乐,别有一番感受。出来的时候,音乐换了,是《皮尔金特》,索尔维格正在哀伤水性杨花的皮尔金特的不辞而别。不过出门时,“哐当”一声大铁门自动锁上的声音,一切关于索尔维格或者上尉德未婚妻的遐思都烟消云散。每家的楼道大门都有自动上锁的大铁门,不住在这里的人,只有按门牌号码,屋里人电话核实后可以遥控开门,但要是老人耳朵不好或者腿脚不便,这就比较悲剧了。上了楼道,家家门前又是一道铁门,里面再是房门。低层人家的窗户也是重重铁栅保护。家家都像监狱一样,自己把自己关进牢房。

丈母娘的电视机已经很老了,想给她老人家买一个新电视机,再配一个DVD播放机,可以看看京戏。亲戚推荐到曲阳商务中心去。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以为是会议中心、办公楼一类的地方,结果是商场,而且是家电、家具专卖商场。这或许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占地至少足球场大小的巨大建筑里包容了和家居有关的所有商品,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家具,应有尽有,真是航空母舰。一楼是超市,二楼是冰箱、洗衣机、炉灶、排烟机等,三楼是音响、电视,四楼到六楼是各种家具,所有层面都是满满的,连开几个饮食店的空间都挤不出来。

正好有点时间,就慢慢看看,尤其在二楼家电层。家电或许显示了中国领导世界经济的潜力:1、品种巨多,2、款式新颖,3、敢于在市场探水。还记得需要通路子排队买冰箱的年代,那个时代电冰箱的压缩机硬是尖端技术,非引进不可,而且只有军工饭断顿后嗷嗷待哺的航空航天工厂才吃得下来。如今外国品牌依然存在,但即使是外国品牌,像Bosch、LG、Samsung冰箱,也是在外国看不见的型号,至少在欧美看不见。横双门、竖双门、竖三门、竖四门,花样繁多。竖开门的更是有抽屉式和拉门式,各显神通。冰箱面子不再是白色、黑色、不锈钢等几种老花样,而是大量使用彩塑面,更多的是绘画玻璃表面,现在是各种花卉和抽象图案居多,但只要有市场需求,山水、人物、花鸟,油画、水墨画、照相写实主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样绘画表面的冰箱在欧美还没有见过,甚至杂志广告上都没有见过,但中国已经满大街都是了,不难想象几年后也将出现在欧美市场。

另外是中国在中低档民用技术上已经开始走出简单引进的境界了。国外也使用煤气炉灶,但大多数是单环的 。火力大的,环就大一点。洋人用平底锅,大火是用来煮大锅汤的,不是用来煎炒的。煎牛排那样需要高热量的煎炒用厚铁板加热,而不是直接把锅架上去。但这样的煤气炉灶用来炒中国菜就很糟糕了,火力越大,环越大,效果越糟糕,超过周围一圈烧得火热,但底上最需要热量的地方是凉的。国外也有双环的煤气灶头,但品种很少,而且大多是高级炉具。中国就不一样了,几乎就没有看到多少单环炉头,大多是双环,甚至有三环的。还看到电导炉,这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依然是稀罕之物,价格十分昂贵。国外炉头大多是搪瓷面子的,少量是玻璃面子的,但使用时要小心,很热的时候用冷的湿抹布擦可能会开裂。煤气炉头加热快,用玻璃面子也容易开裂。上海看到很多陶瓷面子的煤气炉头,比玻璃更耐热、耐用,也不容易开裂。国外没有看到过。

排烟机是另一个中国特色家电。国外的排烟机很简单,就是一个变相的电风扇往外抽烟。但中国烹饪油烟大,电风扇的叶片很快就是油兮兮的,用纱网则把纱网弄得很油,洗起来也不方便。中国排烟机大量采用离心分离,风力大,分离好,也干净。大量采用深色玻璃面子也容易保持干净,而不像国外的不锈钢面子或者透明的玻璃,擦洗时很难不留下一丝丝的痕迹。

整整一个层面,塞满了无穷多的店家。虽然有同质竞争的问题,但毕竟有太多的选择。这样恶性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薄利伤身,无力创新,但只能跟风的话,很多品牌注定要沉下去。另一方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加速优胜劣汰。工程技术的核心不在于灵机一动和石破天惊,而在于不断改进,不断改进是卓越之母。中国市场基数大,只要有小比例的人敢于尝新,就有新品市场。激烈竞争逼使厂家创新,不进则退,加上中国人生性喜欢尝新,中国在中低端和民生相关的制造业上逐步领导世界潮流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情。

很多人对于这样的中低端制造业不屑一顾,眼光只锁定在高科技上,这是很肤浅的。制造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关键技术,二是制造体系。中国在高科技的关键技术的很多门类里还很欠缺,但科技不是巫术,没有掌握不了的事,尤其是别人已经证明可以做到了。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掌握高科技就是一个投资和时间的问题。投资是一个原始积累的问题,时间则是技术积累的过程。歼10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制造体系则不光包括上游下游,还包括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销售服务体系等,包括如何组织新产品的研制和改进,如何组织新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如何组织原料供应和中间环节衔接,如何组织新产品的销售和技术保障。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军工和航空技术在总体上落后英国、德国。但美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体系和资金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入军工轨道,在战后跃升为世界第一军工强国。来自德国和英国的技术输入最多只是催化剂,从反应过程到反应物料可都是美国的。

中国制造业在今天还集中在中低端,但已经在制造体系上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基础。在形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中国也在形成技术积累。这样自下而上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是可持续的,也是最使西方感受到威胁的。这才是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二的意义。中国制造业有四股力量:外资的皇军,合资的伪军,国营的国军,还有就是草根的土八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来自于土八路。他们富有的是生气,欠缺的是忌讳;他们前面是机会,后面则是悬崖。他们无知出无畏,无忌出无畏,胆大妄为,敢于挑战。皇军对中国市场毕竟隔膜,对植根中国也顾虑重重。伪军既惶恐又猥琐,国军则外不敢挑战皇军,内不敢无法无天,太信邪了。

四楼到六楼的家具能满足各这消费水平人士的需要,这里也是婚后女士禁入之地,否则老公们就要欲哭无泪了,因为好东西实在太多,眼睛还没有挑花,钱包已经穿孔好几回了。看来中国市场上,欧式简约派风格还是主导,款式直逼欧美最高级品牌,质量也相当不错。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有的依然是款式重于质量,有的质量十分坚实。不过即使是上万的高级家具,有的也不能仔细推敲,看得太仔细了还是要露出破绽,毕竟价钱比欧美名牌要低好多,差不多就是把人民币直接换成美元的差价。传统欧美式的家具不大经得起推敲,可能设计师缺乏欧美文化传统的缘故。相对来说,简约派属于国际风格,不太需要欧美文化。值得兴奋的是,中式家具回来了。不仅有传统中式家具,还有改良中式家具,介于中式和北欧风格之间,很有中式意韵,但兼有北欧家具的舒适和随意,特别吸引人。

通宝推:jeanjoe,zen,常识主义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