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5初级技术分析的验证-MACD vs 均线 -- 牛义缂

共:💬9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1-5初级技术分析的验证-MACD vs 均线

小牛先把程序测试结果写在这儿:MACD-DIF/DEA交叉法的收益最大值明显优于均线交叉法的收益最大值。我们可以片面的理解为:MACD优于均线。

---------------------------------------------------------

上一节已经介绍了EMA均线的公式,看懂了EMA,理解MACD就很容易了。

MACD有三个参数:A,B,C

MACD中的DIF = 收盘价的EMA(A) - 收盘价的EMA(B)

MACD中的DEA = DIF的EMA(C)

MACD中的柱线MACD = (DIF - DEA) x 2

大家常用的MACD方法是:DIF线金叉DEA线时买入,DIF线死叉DEA线时卖出。

在用程序测试前,我们先探讨一下MACD的原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中,小均线代表相对短期趋势,大均线代表相对长期趋势。短线趋势总是在长期趋势上下反复波动。

小均线在图中起初比大均线上涨的快,也就是说短期上涨趋势强于长期上涨趋势,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短期趋势“背离”长期趋势。

很快“背离”在达到极值后,短期趋势(小均线)又开始向长期趋势(大均线)靠拢,我们把它叫做短期趋势“回归”长期趋势。“回归”的过程以均线“交叉”结束,此时短期趋势暂时终结。

均线交叉法的实质就是,在短期趋势终结时进行买卖。

很明显,在均线交叉时,往往已经过了最佳买卖时机(收盘价的极值),延迟较大。

怎么能争取抓住最佳买卖点呢?人们很快发现了最佳买卖点往往在“背离”的极值点附近。于是MACD登场了。

DIF线的极值就是“背离”的极值,这个容易理解。但是怎么知道当前的DIF线是不是到了顶点呢?于是又引入了DEA线,即DIF的EMA均线。那么DIF本身可以看作(相对于DEA)短期趋势,DEA是相对长期趋势。

当DIF和DEA交叉时,DIF的上涨/下跌趋势终结,刚刚越过自身极值。

所以MACD方法的实质就是,在短期趋势极盛(背离最大)后延迟一点买卖。(参数C设置的越大,延迟越大)。

初通MACD的人会认为,参数C越小越好(能抓住顶/底)。其实小参数往往受假信号干扰多,不能这么简单的考虑,让测试结果来说话吧。

-----------------------------------------------------------

小牛用程序测试了12只股票的三个区间来对比4种方法的收益。

1.SMA单均线交叉法+延迟(10-300/2-11/2-11)

2.SMA双均线交叉法(5-150/20-300)

3.EMA双均线交叉法(5-150/20-300)

4.MACD-DIF/DEA交叉法(5-150/20-300/5-300)

首先我们对上证指数1997/12/2-2010/7/2按0.8%手续费测试的最优值如下(排名1的收益最小):

技术方法      MA1 MA2 MA3 延迟买 延迟卖 总收益 交易次数 排名

MACD-DIF&DEA交叉  80  275 50          7.958   10   4

SMA单均线交叉+延迟 55        2   8   6.899   28   3

EMA双均线交叉    10 55             6.2508   26   2

SMA双均线交叉    55 90             6.0511   15   1

每种方法36次最优值测试的平均值如下:

技术方法     平均收益 平均交易次数 平均排名

MACD-DIF&DEA交叉 16.27   12.64    3.33

SMA单均线交叉+延迟 10.01   15.47    2.69

SMA双均线交叉    9.07   10.56    2.72

EMA双均线交叉    6.48   12.83    1.25

注:

1.均线的自动步进值为5

2.通达信类软件中,需要缩小K线图至显示全部历史数据,然后再放大到观察点,软件才能正确计算MACD。

3.通达信类软件中,MACD的三个参数的默认设置最大值只有200。不过可以通过修改公式来设置更大的值。

4.这个测试只比较了最大收益,没有比较稳定性。

MACD-DIF&DEA交叉法程序的源代码: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114578 有兴趣的自己去做更多的测试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