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给向问天卸妆 -- 刘国重

共:💬216 🌺1865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完全符合作者原意的对作品的解读,有吗?我是没见过。

旧文,复制:

忖度他人的用心,而断以己意,虽圣人不免,且优为之。只是切不可自信太过,自以为天纵英明,我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对金庸的解读未必准确,俺早自知。某些朋友则貌似掌握了绝对真理,认定它们完全、一定、百分之二百五不符合金庸本意,则鄙人只有浩叹:莫非月光宝盒重新降临人世,俺何其有幸,居然目击了全知全能的皇天上帝?!

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将自己装扮成金庸或其他任何作家的唯一指定代言人以及预备役(或现役)的转世灵童,都是极端可笑的。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对金庸小说情节与名物的解读,提出了某一种或几种可能性,自知仅是臆测,未尝妄自尊大认定其必为不刊之论,却也不敢妄自菲薄至于稍遇质疑便亟亟认错。

误读无罪,错解有理!

余英时先生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作者本意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时甚至作者自己的供证也未必能使读者满意。诗人事后追述写诗的原意往往也不免有失。因为创作时的经验早已一去不返,诗人本人与一般读者之间的区别也不过百步于五十步而已。传说19世纪英国大诗人布朗宁就承认不懂自己所写的诗。”(《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革命》)。

《韦小宝这小家伙》中,金庸试图分析一下自己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谈了很多。但他又说:“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还原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虽作者本人,也不能够,何况我辈读者?

自我感觉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其结果,就能完全避免‘误读’吗?

自知不可能完全遵循、复制了作者原笔原意的读者(如我),当然也会‘误读’。

我不认为后一种比前一种,一定更“误”!

‘误读’既无可避免,以不过分脱离文本为前提,则钱钟书所言 ‘作者...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也是集》),就成为最正确最恰当的态度。在《谈艺录》中钱先生又称述清人谭献的看法:“甚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西方所谓‘接受美学’,大体与此同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