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阳光灿烂的日子 引 -- myDday

共:💬82 🌺70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阳光灿烂的日子 1

小学校

看到河里不少朋友都是以前部队大院里的,突然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了。说真的,心里有点毛了。有位河友的名字叫38楼208,还头一个推荐了这篇刚写了“引”的帖子,当时吓我一跳:我家住39号楼啊!你说这左亲右邻的,回头知道我是谁了,把我小时候撒尿和泥的事儿都整出来,就不好意思出门了……

其实网上好的文章,至少能吸引我的,并不是啥事没说、先整上一百个成语的,也不是辞藻多么华丽、完全按着文章六要素整下来的八股……我喜欢看的都是随着朴素的文字,能够把我的思绪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勾起我对当时的回忆,哪怕有些错别字或者语句不够通畅呢,套个有点肉麻的词儿:能够引起共鸣的。

我也不可能写部小说或者回忆录啥的,还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先从香蕉长熟之前说起吧,姑且当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前传了。

从幼儿园“毕业”了,顺利成章的进入了小学校,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朋友,同时也少不了以前的老校友:小学之前的幼儿园都是附近几个大院自己办的,小学呢,都是附近大院的孩子凑一块了。

这个小学校坐落在几个大院围着的一个村儿里,班上各个大院的孩子都有,也偶尔有两个村里同龄的孩子。学校原本是个庙,后来随着学校的逐渐扩大,也在不同年代新盖了些教室,按现在的标准,全部都是危房,但是那里却一年年的走进、走出几十个祖国的花朵儿。教室都不大,也就二三十个人一班,老师们呢,都集中在以前庙里的老房子里办公。

既然都是老房子,冬天取暖就是个问题,暖气绝对是奢侈到想都不要想。怎么办呢?跟百姓家一样:烧煤炉子。首先把朝北向的窗户,有缝的地方,全都用报纸糊上,这样就不透风了。到了深秋快入冬的时候,某个周末,学校的工人师傅就统一把炉子一屋一个全都安上,一般都是在教室的正中央,然后再支上烟囱,一直伸到窗户外头去。

本来教室就不大,中间再立个煤炉子,学生们还不能坐的太近了:烤的荒。那就得有限的面积合理的安排学生们的座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本来分开的一个个组,两个两个并起来:省下三个过道的面积。这可美了大家了,本来一个人进行的小动作,现在可以跟同桌一块玩儿了,多爽啊。

可老师们也不是省油的灯,非把男生女生叉开了坐。但是你再怎么安排,周围最近的八个人里头,横不能都是女生吧。不过还是增加了男生们互相联络的难度,只是一点点。

一般各个教室门口,木头门外头还得挂个棉布帘子。帘子上带块透明塑料,里外都可以互相看到的那种,都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小学的孩子都毛糙,啥事都恨不得跑着,所以少不了门帘子也不掀,里外两人对着撞一块、再反向弹出去。好在冬天穿的多,不碍大事。

那时候物资贫乏,服务业也不像今天,甭管单位还是个人,啥事基本都靠自己解决。烧炉子的煤是不用孩子们自己去挖(后来才知道,都是各个大院赞助的),但是点炉子的引火物就得自己弄了。大家都知道纸烧的快,好用。但是没人用纸,一是纸也是稀罕贵重东西,另一个是纸烧的太快了,煤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点起来的。

那用啥呢?松毛!就是头年松树上掉下来的、干掉的松针,我们管这玩意叫松毛,有油性,容易点,还持续时间长。于是每年秋天,学校就要发动组织全校的学生,上山搂(念一声)松毛去。这可是大家自打一开学就盼的事儿啊:学校允许的、不用上课的、大家统一行动的、上山玩的、干活!

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男女生一起行动,自己在山上找个地方:树多、人不去的地方。其实家长也心痛孩子,一般都准备一双劳动手套,白线的那种。工具就是扒子,几根粗铁丝窝吧窝吧,再拿电线一缠就得。然后再带上各种装松毛的东西:大麻袋、柳条框(装苹果的)……再不地,也有家里买菜用的、包装带编的框。

也不知道那会儿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劲头,劳动积极性可高了,为了集体容易感,都是尽可能的收集尽可能多的松毛,因为最后学校要评比哪个班搂的多,各个班也要评比哪个组干的好。于是一帮孩子都是尽可能的往没人去过的地方扎:松毛多啊。最后下山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还得抬着或者拖着一麻袋一麻袋的松毛回学校。不过那天也是唯一一天老妈不跟我计较身上为什么那么脏的时候。

松毛也有了,煤也拉来了,炉子也立上了,就剩点炉子了。不过这活儿学校可不让学生干,回头把房子点了都有可能。一般都是冬天的时候请一个专门给炉子生火的师傅,每天学生来学校前,就把学校里十几、二十个炉子全都点上了。

大家都去过教堂吧,里面做弥撒的时候,点上香,整的烟雾缭绕的,外面的太阳透过玻璃,射入教堂,形成一缕一缕的光柱,倍儿有诗意,于是都禁不住拍几张照片,而且也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其实这景儿我们小时候见多了。难免冬天生炉子的时候,烟囱堵了或者火门关了,火是没点起来,烟倒全憋屋子里头了,冬天早上初升的太阳,透过窗户照射进教室,就那效果。

问题是这玩意呛人啊,别的班都好好的上早自习了,我们把门窗全开开,班主任老师蹲地上捅炉子(师傅已经下班了),一帮孩子坐座位上指手画脚……也是一景儿。

炉子生好了,座上一把壶,水开了,就往边上挪挪,课间孩子们还能喝上热水,也不错。但是教室里非常的干,所以每天值日生课间多个活儿:往地上浇水。问题又来了,上课铃一响,一群孩子往座位上跑,难免把谁的书啊本啊的就碰到了地上,捡起来一看,全湿了,还占着泥……

女生还好,人家赔个不是,忍气吞声,过去了。男生就容易急眼,几句话不合,难免一通拳脚相向。结果可好,更多的书啊本啊就掉地上了,直至上课老师进来。也有闹大的时候,没见炉子边上还挂着它的两个兄弟吗:炉钩子和炉纤子。搞不好两人就各操一个,对着练起来了。

现在的孩子都娇气了,头疼脑热、发烧肚子痛的,家长一个电话,就不用去学校了。我们小时候,这样都会被人看不起,还得坚持去学校,顶天儿了,就是不用出去上课间操。当然也有些调皮捣蛋的,借口脚扭了啥的,也逃了课间操。都是不安分的主儿,随便逛逛吧,顺脚就走别的教室里了,不对,有点尿急,冲着炉子就来一泡……

基本那个教室这一天都没人专心听讲了,骚味冲天!

通宝推:倪想水,dahuang,喜欢就捧捧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