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读周作人 -- MP4

共:💬14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读周作人

读过周树人(鲁迅)文章的人可谓极多,可是对他兄弟周作人,大概读过的人就没那么多了,至少我本人是如此的。

早知道周作人乃散文杂文大家,对此甚至鲁迅本人也不讳言,不过我读周作人却是最近才开始的。一本《知堂回想录》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是周作人的自传,作于60年代。我读此书的动机本是出于好奇,我想知道的是周作人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两件事的:一是与鲁迅的反目成仇,二是如何成为汉奸的。不过阅读过程中,我原本的猎奇心态被阅读的快感替代了。如聆一位渊博的长者在灯下畅谈,关于时代,关于文学,关于往事,关于生活……我折服于周作人文字的隽永平实,娓娓道来,不带人间烟火气息,即使一些当时的重大事件,到他的笔下也似乎变得遥远了。如饮清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悠长;之于感受,是恬淡,之于心情,是悠然;之于韵律,如同萨克斯奏出的那一曲《回家》,低沉婉转,而又凝重深厚。

淡雅,深沉,醇厚,亲切,似乎又有一层历史沧桑。这便是我读周作人的感受。这和读鲁迅刚好相反,着实让人好奇: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同胞兄弟之间,文风竟然截然相对,实在有些令人不解。

对前面那两个让后人关注、争议和疑惑的话题,周作人在书中没有给出个人解答,对“兄弟失和”一事,他居然无一字提及。“出任伪职”无法回避,但除元旦在家遇刺,以及同日本军国主义作家论战几件事比较详细,其他的就避重就轻,一笔带过了,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不过这些在敌伪时期做的事,我不想这里来写,因为这些事本都是人所共知的,若是由我来写,难免有近乎辩解的文句,而我是主张不辩解主义的,所以觉得不很合理。”对“不作辩解”,周作人倒是洋洋洒洒写了两节之多,从“辨”字的希腊语义,苏格拉底之死,嵇康与山涛绝交书,倪云林的“一说便俗”,金圣叹的水浒批文,一直到鲁迅的小说人物,一路说下来,让人感觉语含机锋,有些不辨而辨的意味。

不过书读罢之后,我也释然了,周作人并非卢梭,《回想录》也不是《忏悔录》,周作人的“不辨”是因作为当事人,辨之无益,世人不会因为他的辩解而改变看法,只会惹来更进一步的争议和谴责。自传是文学,不是历史真实。历史属于已经无法追回的逝去时空,后人能怎么样呢?无非拾取一些事实碎片玩拼凑游戏。我们读历史,读到的只是对历史的某一种解释。

周作人有过失足,有过不光彩的历史,这些都是确凿事实,其内心的想法因本人基本不谈,后人也无从猜度。但就事论事,周作人并不曾有过劣迹,无非作为象征人物在政治性的场合露过面,所出任伪职也是虚衔,是只拿钱不干事的那种,谈不上滔天大罪。文人并非神仙,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靠教书卖文为生的作家,总得维持生计,要养家糊口吧,莫非国土沦陷了,人就不要过日子了,就别活了?可惜在很多时代里政治是逃避不了的,你不找他,他还是会找你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悲哀,文人的悲哀,名人的悲哀。这么说并非想为周作人鸣冤叫屈,而是说人是有选择权的,只不过不论初衷怎样,动机如何,但最终你必须为你的选择买单。

我相信,将来的文学史必会大书周作人,或许评价会达到等同鲁迅的高度。这么说当然这仅仅因为我个人对周作人的文字一见钟情,是我个人作为阅读者的感受,既无关于时代,也无关于作者曾经的作为,更没有学理上的依据。我们太习惯“文载道”的思维了,总觉得只有正面人物的文字才可以读,这里面多少有些功利色彩,因为那样的文字“有用”。其实文字并非只能承载政治和道义,也可以承载个人的感触和私人话语,无论是哪方面,只要承载得足够丰厚,就算是好文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