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10年9月联合国要求中国1亿儿童统一免费注射某种疫苗 -- 拿不准

共:💬73 🌺197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不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又不虚心,那就很不好了

先看看下面的引文,再来发话。

 “方舟子为了科学不要朋友”

  44岁的刘华杰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是国内最早接触方舟子的人之一。1999年前后,刘华杰、江晓原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学术圈子,热情地把方舟子介绍给国内读者。但是现在,他们形同水火。

  闻听方舟子被袭,刘华杰说,“打人肯定不对,就像骂人不对一样。但是说句俏皮话,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方舟子也应该保护。这种人太少了。”言语间的“刻薄”显示,双方有过极深的裂痕。

  1994 年,方舟子在美国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网路文学读物《新语丝》,开始网络写作。2000年前后,刘华杰、江晓原、刘兵、田松等京沪科学人文领域的青年学者,注意到了活跃在海外互联网上的方舟子,“他有生物背景,文笔也不错,批学术腐败、批伪科学,当时我们都很欣赏他,甚至可以说喜欢他。”北师大副教授田松说。

  1999年,刘华杰在网上采访了方舟子,文章发表在科学时报。属于较早推介方舟子的文章。

  江晓原当年为方舟子的《溃疡——直面中国的学术腐败》一书写序,将方称为快意恩仇的“少侠”。方舟子当仁不让,“这个称呼比较对我口味”。

  田松认为,方舟子一直有过去时代特有的那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一如《天龙八部》的慕容复,有领袖欲。

  方舟子有生物学背景,对人文和科学问题感兴趣,他们认为方加入这个圈子,学术上能起到互补。但实际双方并没有一拍即合。

  刘华杰说,从最初惺惺相惜,到后期分道扬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过去的很多事说不清楚,有很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国内资深的科普作者陶世龙回忆,方舟子和刘华杰等人的分歧,根本原因是学术的争议。

  导火索之一,2001年一次“科普图书奖”评比中,清华大学教授刘兵推荐了一本《美梦还是噩梦》,方舟子给每个评委写信,说明这本书的作者并非权威,而是一本站在反科学兼伪科学立场攻击遗传工程的著作。此事引发了方舟子和刘兵及其学生的论战,后期刘华杰、田松等人也加入到对方舟子的口诛笔伐。方舟子称对方为 “反科学文化人”,指责刘华杰搞匿名攻击,“由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而刘华杰等人称方舟子用科学的帽子打压人。一场混战之后,双方就此别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