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回复
家园 回复之三

铁手能否改进一下“引用”的功能,使其能多层引用?现在的单层引用太不方便了。

由于西西河不支持多层引用,我只好把黄文加粗以示区别:

对于蓝字

它们可从流域各处喷出,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我认为应该结合下面这段话来看,因为蓝字是总结的一部分

我国地形这些总的演变情形,先则东高西低,继而改为西高东低,又全面各地不均匀地抬升或沉落,不排除其中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局部升降

也就是说,形成卵石的岩石,甚至卵石本身,由于地形的演变升降而“来回滚动”,最后“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地形升降可以使得石头由于重力作用而来回滚动,也可能是被改变流向的水流冲击来回滚动。因此

这些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全流域高地和河谷都铺满着大小卵石,了无规则

我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你需要明确一些时间观念。地形升降变化的时间跨度是以亿万年计算的,而岩石风化的时间跨度多则几千年,少则几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经过几千年的风化,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几百年的乐山大佛,经过流水和植物的侵袭,也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一块喷出岩,从喷出到风化为细小颗粒,根本不可能经历“因地形升降而来回滚动”的过程。既然你也同意卵石在运移过程中会磨损变小(因为黄万里也不否认),那么岩石碎片从风化塌落到被搬运至沉积地,也就只能是一个单程旅行。根本来不及等到下一次地形升降的变化,大多数岩石碎片就已经破碎、磨圆、变小、成沙,粉身碎骨了。一部分没有磨碎的卵石随着泥沙沉积下来,一般也会经历沉积和胶结过程形成新的沉积岩,而等不到下次地形升降时依然以卵石形态往回滚动。

由此可见,卵石“随地形升降而来回滚动”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卵石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滚动只能是单程旅行,而不是往返旅行和周游世界。因为卵石没有“来回滚动”的机会,也就不能以此推断它们“趋于均匀分布”了。

========================分割线================================

我的意思是说山体和河谷形成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两岸崩塌形成碎石这个时间点,相对于此几乎就是昨天的事情。所以既然河谷早已形成了,崩塌也就自然了,没有必要借助河流下切的坡度。

非也。山坡崩塌一次,岩石碎片如果堆积在坡底,整体坡度就会变缓,如果坡底的堆积物不被水流冲走,山坡就不会再崩塌了。正是水流下切的作用导致山谷坡度加大,才会引起崩塌。

山体和河谷不是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它们一直在演化的过程中。水流冲刷下切是山体崩塌力量的积蓄,而崩塌就是一次力量的释放。整个河谷地貌就是在这种反复的冲刷、下切、崩塌、下泄、堆积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继续演化的。

========================分割线===============================

(我说)黄万里认为水成岩(沉积岩)只会形成悬沙,不会形成卵石

这个理解有些不可思议。

这是他的原话:

(5)岩基水成岩经风化后,再被径流冲入河里,成为悬沙,其量很大。

多为细粒,可以一泻千里,不沉河底。这就是水土流失,是下游洪积平原的原料。它们不参与造床,在筑坝后库内流缓处沉积。部分随流出库。

难道我又误解了?

岸边的岩石崩塌下来,最后被磨成悬沙的过程中,肯定会经过卵石阶段的,不至于碎石块突然一天就变成沙子了。黄老的话也说明他是承认有磨损这个过程的。只是他觉得岩石崩落就在附近,根本来没有来得及磨损成沙子。

你这句话第一不符合黄万里关于卵石成因为“溶浆喷出+来回滚动”的解释,第二否定了黄万里说沉积岩风化后“不沉河底、不参与造床”的说法。

看起来我似乎不能同意。。。

黄万里至少没有自相矛盾。他只承认卵石为喷出岩,因此说沉积岩只能变成细沙不沉河底。

但你到底不同意什么呢?是不同意卵石只能是喷出岩?还是不同意沉积岩直接风化变细沙不沉河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