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中印:谁将从可持续增长中受惠 -- Chieftain

共:💬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中印:谁将从可持续增长中受惠

把中印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拿出来比较,是经济学家们乐此不疲的事情。摩根大通

这次选择的是两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包括中印两个经济体,谁的增长模式更具可

持续性?哪一个可提供更佳的投资回报前景?

  参加讨论的包括摩根大通首席区域投资战略分析师莫爱德(AdrianMow

at),他曾担任MartinCurrie投资战略部主管,逾15年来密切关注

印度、中国及全球新兴市场的发展;摩根大通驻印度经济学家ArupRaha;摩

根大通驻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讨论会由摩根大通证券研究部区域主管、注册金

融分析师JoseLinares主持。

  宏观走势

  Jose:非常荣幸能为大家主持此次有关中印话题的讨论会,在深入讨论之前

,先让我们概括一下两国的宏观经济背景。

  Arup:由于印度的整体经济结构并没有改善,我们预测印度将于2005年

(截至2005年3月之1年内)出现周期性下滑。我们预测,印度的2005年及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6%及6.5%,期内通胀率将维持于6.5%

水平。我们预期印度将会适度加息,并令卢比在合理范围内贬值。鉴于经济周期性下

滑,印度孟买证交所敏感指数的2005年目标预计为4??800点。同时我们也认

为该指数将于2006年强劲反弹至6??000点水平。

  龚方雄:随着中国政府致力令经济软着陆,我们预测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周期性下

滑。我们认为,考虑到现时的基础架构,中国将难以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们预期,中国2004年及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8.6%及7

.5%,同期通胀率将分别为4.3%及3.0%。中国将会适度加息(约100个

基点),汇率制度将更为灵活(升值2%-3%),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

到2005年底上升10%。

  莫爱德:技术性而言,我们不看好中国经济。市场对公司盈利前景感到忧虑,主

要由于通胀乃由成本上涨所推动,而各企业又不能透过提价来增加收入,因此对企业

盈利造成影响。长期而言,我们比较看好印度的经济结构。但由于通胀率过高,引发

市场的加息忧虑,因此印度的经济前景将在短期内仅表现为中性。

  我们认为,对印度及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估计将倾向保守。尽管经济基本因素表

现理想,但今年以来,全球、地区及当地政治因素却不利于新兴市场的发展,对股票

价格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一旦投资者接纳我们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正式观点,资金将

会重新流入中国。因此,龚方雄对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上升10%的预期

,实际上只是一个保守估计。

  Jose:莫爱德,按照你的“3Rs”理论架构(realratesand

reflation,实际利率及通货再膨胀)分析,印度与中国的情况如何?

  莫爱德:印度与中国均处于通货再膨胀的模式中,实际政策利率均为负值,实际

消费借贷率亦位于历史低位,而消费则维持强劲。虽然中国正处于实现经济软着陆的

进程中,但仍试图保持强劲的消费增长。印度按揭增长率为20%,其经济结构与通

货再膨胀状况表现一致。

  增长的持续性

  Jose:下面,让我们讨论一下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Arup,请

你简要谈一谈印度与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

  Arup:首先,两者都是大国,经济呈不断上升态势,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一

直相对更快。印度从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开放政策,创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以带

动经济增长。印度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及众多懂英语的人口,因此印度的优势在

于其技术型劳动力。印度的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对印

度的经济增长功不可没。然而,印度在基础架构方面仍落后于中国,令印度在制造成

本方面处于劣势。

  中国的优势则在于其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汇率制度及其对资本的高效利用。高额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40%)及大量外国投资(外国直接投资为540亿美元)纷纷流向硬件基础设

施建设及成本较低的制造业。

  Jose:龚方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20多年来维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动

力是什么?

  龚方雄:中国在过去20年来的成功应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进程,力图实现工业

化的努力,以及注重教育以培养技术型劳动力。就是因为这样,中国才能够吸引大量

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推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增长并创造财富,而这是印度没能

做到的。

  目前,中国的增长已到了一个转折点,在未来10至20年内从由出口及投资带

动的经济增长,向由国内需求带动的经济模式转型。此外,与印度相比,中国能够更

高效地利用资本(资本产出的增长率为4%,而印度为5.25%)。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的受教育人口比例较高,技术型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劳动生产率亦较高,机构能

力以及中国的技术水平通过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断改善。

  中国若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继续推行开放政策,实施银行及金融改

革,开放资本项目,将滞后的国内金融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Jose:莫爱德,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在开放方面表现滞后?

  莫爱德: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印度从1991年才开始实施开放政策,比中国

晚12年。然而,只要印度继续致力减少规例束缚,推进开放进程,并完善制度框架

,它将继续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无疑远远领先于印度。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印度呈

现有机性增长,即由本土企业带动,而非由外国直接投资带动。印度具备较完善的体

系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及制度框架,因此,我们认为印度的表现将有可能好过中国

。因为投资者最终将会关注于有机增长,以及需要投资于表现更好的公司,从而将令

印度在长期内可能比中国持续占有优势。

  总而言之,印度拥有可持续增长的内在优势,但亦需在短期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以发展基础架构。与此相反,中国即使拥有较完善的基础架构,但在改善微观因素

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

  龚方雄: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私营经济实际上一直在经历着迅猛的有机增长,而

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其推动因素。目前,国有资产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在1

980年代则高达90%。

  虽然外国直接投资数额巨大,但仅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显然,小型

及私有企业出口为中国经济的有机增长带来支持,并从区内其他地区夺得部分市场份

额。

  Jose:莫爱德,更优越的增长模式是否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盈利抑或只是个别

企业案例?

  莫爱德:印度企业的股本回报率高于中国同业。举例而言,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

指数中,印度企业的股本回报率约为20%,而中国企业则相对较低,仅为16%。

原因是印度的资本供应缺乏,因此令印度企业更明白资本的成本。

  Jose:体制改革是否会对增长模式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龚方雄:中国的改革一直采用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在推动改革

方面表现更为积极。其中,土地改革是推动新兴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区内曾经实

施土地改革的国家,都在推动改革方面扮演着更积极的角色。早在上个世纪,中国就

已开始从农业领域入手展开土地改革。

  而印度没有实施土地改革,已成为其增长的阻力,印度盛行的种姓制度阻碍了其

识字率的增长。过去,中国从亚洲一些经济体中借鉴了很多经验,并将持续如此。

  Arup:据罗伯特?巴罗(RobertJ.Barro)及AdamPrz

eworski进行的系统实证研究表明,并无任何证据支持政治权力与经济表现之

间存在潜在冲突的论点。这就驳斥了民主政治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

称,民主发展过程是20世纪中唯一且最为重要的事件。显然,虽然经济增长与民主

之间的关系不大,但民主仍是政治模式中最佳的选择。就长期而言,民主制度一直是

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印度的监督制衡政治体制将会长期存在。我同意龚方雄关于种姓制度阻碍了其识

字率增长的观点。但我不认同,土地改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为印度农

业是完全私有化的。相反,政治体制有必要关注收后亏损等农业收益问题,包括交通

、分销及贮存等。

  Jose:龚方雄,除金融方面,我们也需要关注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

的污染数据令人担忧,其对全球石油需求的影响亦令人难以释怀。此外,中国的耕地

面积仅占其全国总面积的10%,而印度的耕地面积则超过50%。你对此有何看法?

  龚方雄:中国政府已意识到并日益关注环境破坏及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在目前的

增长模式下,中国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中国的钢、铁矿石及铝消耗量分别占全球总

消耗量的27%、34%及19%,显然,如果中国不注意环境保护,这种消耗趋势

将难以持续,更无从谈起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