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技朮圈”决定论:(一)无敌的“技朮圈” -- 陈经

共:💬51 🌺3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中国“山寨技术圈”的能力评估

四. 中国“山寨技术圈”的能力评估

种种迹象说明,近10年来中国的技术圈有一个爆发性的成长,有活力,有规模。但也有一些迹象说明,中国的技术圈还处于“初级阶段”,乱烘烘的没有章法。这包括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也包括“管理技术圈”的水平。现在,可以做一个能力评估了。

要论“管理技术圈”的水平,当它是零也可以。有没有哪个中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中国的技术圈好好的观察总结一下?我是没有看到的。从主要经济学家的言论可以看出来的,基本没有“技术决定论”的。都说要产业升级,但往深里谈就没有了,还是谈“调控”、“体制”这些经典问题,显然对技术体系不熟悉。

国家层面有一些研究与发展规划。科技部、社科院有“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之类的。总的感觉水平不高,象是资料汇编。类似的报告很多,如“城市发展报告”、“互联网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报告”、“综合国力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的研究,书挺厚,但没有什么影响很大的创见流传出来。到是有些怪论,如“中国排名第X位”能抓点眼球,还有一些统计数据算是有用。

而国家的科技体制,一直是饱受批评,烂事一堆。先进经验不好找,是个人就能说出一堆毛病。钱是越投越多了,SCI文章之类的数据在猛涨,但总感觉象是混“科学共同体”,文章等于待遇地位,无法对其产出放心。

我觉得问题还是长久的影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混为一谈,主次不分。在人的心目中,科学的份量重于技术,总是更想要“科学成果”,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Nature、Science的文章发多了,就觉得有进步。其实在现在的阶段,科学就那些东西了,引领不了技术的发展。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多了,管用的其实很少,各国的科学家都在混文章,不是黄金时代了。只不过历史上NB科学家的影响实在太大,现在社会上才给“杰出科学家”很高的待遇。

比如香港的大学教授待遇非常好,水平也不低,比内地大学要好。至于能给香港什么经济贡献就天知道了,除了文章还是文章,或者到媒体上发表专家看法。这是因为香港没有技术圈,光引进高水平的学者是没用的。

和香港类似,中国搞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总觉得没上路。因为如前所述,“技术圈”才是科技的基础,绕过技术圈去规划科学发展,这种事是计划不出来的。不过中国的技术圈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划,到也成长起来了。没人好好管理,但也可能有相当的发展,世事常常就是如此。发达国家技术管理杂志一堆,但真正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没多少人研究这个。

为什么中国的技术圈有发展?我觉得主要的推动力是经济建设,对技术有真实的需求。如果搞出的技术又确实能推动经济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自然就会爆发式增长,并不需要多少主动规划。这多少有些“无心插柳”的感觉,没有人料想得到,中国的山寨化运动能搞得这么火。

中国搞技术的人,确实有很多任务要做,因为水平低,要追的东西实在太多。搞技术的,都极端现实主义的“管用就好”。急功近利把技术搞出来了,不用管低级还是高级。没技术不管用的搞营销的都能包装吹出来,何况管用的技术。这种“管用就好”的思维,推到极致就是“山寨文化”。如果说中国搞技术的人都在想山寨也可以,一些看着是自己在搞的,是因为没法山寨了。山寨是一种精神,也不一定就是抄,而是搞研发的时候,极端现实主义地考虑问题,没有顾忌。抄是因为最简单,如果不能抄了,就自己折腾出一个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

我接触过一些荒腔走板的技术人员,事到临头才发现这儿那儿毛病一堆,搞不定了急得团团转。为什么急?因为搞不出来钱就没有了。搞科学、搞研究就没有那么着急。着急了,就很拼,加班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很多。这种原始冲动,是很生猛的,所以有活力。搞山寨技术就能挣钱,而且确实很多搞技术的挣到了钱,为啥不去搞?所以来搞山寨的人也很多。有活力、有规模,山寨的大旗帜就树起来了,象流氓无产者一样杀入了技术江湖。

如何评价一个技术圈的能力?一种是说,你能不能搞出高精尖的东西,你搞得出,别人搞不出,就是有水平。这是技术能力的“高度”。一种是说,这些那些任务,你搞得定不?搞得定的东西多,就算不是你一家会,也是好的,这是技术能力的“广度”。还有一种是说,这些任务,你搞定要多少钱,我给这些钱你搞得定不,出个价先。这是技术能力的“性价比”。还有一种是说,多长时间你搞得出来,定个deadline。这是说技术能力的“速度”。还有一种说,你是搞出来的,好象也能用,但以后会不会出毛病,麻烦事一堆?这是技术能力的“可靠性”。

理想的技术圈,要有高度,也要有广度,缺一不可,这样能解决的任务就多,是做乘法互相促进的。另外,技术圈主要不是搞科学,而是搞经济,性价比有时最重要。打仗的时候,搞科研要速度,平时压力就不大。搞经济,把技术搞出来的“速度”很关键,市场竞争激烈,晚了就给人家占了。但有时可靠性更关键,不可靠的技术名声坏了,就不好混了。

中国这个“山寨技术圈”,广度是有的。搞的人多,啥东西能来钱,就有人去搞。只要是短期搞得出来的,基本就出来了,萝卜白菜式的“技术”有人去捅了,而且捅破了很多。中长期才搞得出来的,也有些出来的,因为搞研发的年头也不算短了。当然还有一些搞不出来的。这比规划着搞的“发展规划”广度要强,因为发展规划不可能面面俱到,定得再细,其实还是“重点投入”。山寨的打法,胜在广度,不知什么地方就有人去搞,看着好象很简单,但这种简单技术多了,对广度贡献很大。评估广度,不要看搞不出来的高精尖,要看能搞出来,越多越好。这是国家发展规划容易忽略的地方,因为太简单的东西不好意思来申请经费,结果让民营小厂把钱挣去了。评估广度,可以看技术人员的多少,也可以看产品种类。这方面“山寨技术圈”的表现不错。

“山寨技术圈”的另一个大优势,是“速度”,以及“性价比”。因为是山寨的,成本就不会太高。因为搞山寨的人都急功近利,着急挣钱,急得团团转,所以速度也快。再加上有广度,进一步提高了性价比与速度。而且这个“性价比”与“速度”的优势还挺大,这是因为中国人最着急挣钱,原先穷怕了。

“山寨技术圈”的缺点,一个是“高度”不行,一个是“可靠性”不太行。纯靠山寨搞出高精尖的例子极少,我是不知道,搞得出就没天理了。山寨技术不可靠,那也是自然的,钱花得少,急急搞出来的东西,能可靠才怪。不过,别的“技术圈”有高精尖,也有可靠性,两边一结合不就行了?所以,“山寨技术圈”找到了它的“完美市场价值”。

中国也不是说就靠“山寨技术圈”单挑了,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志气的不可能是搞技术的。开放了,外资来了,技术圈的合作交流也就来了。山寨运动搞到境外去的少,主要还是人家的“高度”与“可靠性”,跑到中国来,再加上“山寨技术圈”提供的“广度”、“性价比”、“速度”。从生产上来说,这是一个超级NB的“无敌技术圈”,搞起经济来威力实在太大,不可能有人搞得过。所以中国成了全球制造业基地,主要的原因是“山寨技术圈”与“境外技术圈”的结合,而不是劳动力便宜之类的因素。现在中国劳工加薪,也没听说有转走的,因为“山寨技术圈”转不走。

王朔的小说里,有个小流氓,跑到大街上叫嚷,“谁敢惹我”。一黑大汉过来说,“我敢惹你”。小流氓楞了楞,说“那他妈谁敢惹咱俩”。中国的“山寨技术圈”,乃至中国经济,就是在这个小流氓阶段。

通宝推:游识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