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追寻普世价值 -- 类反词典

共:💬22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追寻普世价值2:最PP的MM是何形状

看来反应不是很热烈啊,没有人讨论。这里先把结果给出来,后面再逐渐添加分析案例。有意见的朋友吱个声,咱也好有针对性的讨论。

上回说到,如果采用对称性原则,那么最PP的MM就应该是正球形。显然这个命题不成立。为什么对称性最高的正球形不是最PP的MM形状,而对称性低得多的形状才是最PP的呢?其实2008年的炸药奖给出了答案。对称性确实是衡量正面事物的标准,但是对称性是可能被破坏的。破坏对称性的途径目前发现有两条(应当是只有这两条途径了),第一条是自发对称破缺,第二条是动力学对称破缺。

这科学名词就是很拗口,咱把它翻译成白话。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咱这里的白话当作严谨的解释就是了。先看第一条,所谓自发对称破缺,就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对称性就不能保持了。这里所谓“自然而然的情况下”,特指能量降低。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说,一个对称性只能在一定的能量范围内保持。能量高过一定范围,它就会被更高一级的对称性取代;能量低过一定范围呢,它就会自然地被破坏。这个问题在《可怕的对称》那本书里面说得很明白了,还有例子,咱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就只要记住结论,一个对称性只能在一定能量范围内保持。

现在来看PPMM的形状问题。由于对称性只能在一定能量范围内保持,所以讨论MM的PP程度必定要考虑人所处的能量范围。也就是说,假设某类“人”所处的能量范围非常高,那么这类“人”心目中最PP的MM就应当是正球形。这个命题很好检验,你看地球GG找的月亮MM是不是很圆?太阳JJ也很圆的。再有,蓝鲸GG眼里最PP的MM肯定不能是直立行走的,俩腿的林志玲是可怕的妖怪。所以可见这个命题是成立的。而我们眼里最PP的MM不是正球形,是因为我们的能量还不够高,所以对称性“自然而然”地就破缺了。如果把对称性推过了我们所处能量范围的限定,就不适合了。

那你要问了,究竟最PP的MM是什么形状?其对称性体现在哪里?其实科学家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工具。这个工具叫做最小描述长度原理。试想,我们描述MM的时候,说的总是“眼睛比较大”、“皮肤比较白”之类的话。这些话,可以看出来是比较之后的差值。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在描述MM的时候,是把各个指标与一个标准模型进行比较,然后只需保留其差值。所以,我们描述MM的过程就是描述所有差值的过程。科学家说,这些差值越小,描述的长度就越小。所以,MM的PP程度,就和这个描述的长度成正比:描述长度越短,MM越PP。这个命题也很容易检验:满脸麻子的MM,要描述这么多的麻子显然需要很多很多的数据;而最PP的MM,只需要一个字:“美”!可见,这里的对称性,体现在这个描述长度上。描述长度越短,意味着MM和模型的对称性越高,所以MM越PP。使用最小描述长度工具还为我们带来额外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可劲地减小描述长度,而不必聃心一不小心对称过头了,反而变成丑了。

这里说个题外话,那个最PP的模型是如何确定的?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个猜想。这个猜想也是基于对称性原则的。依据对称性原则,最PP的MM的各项指标应当是所有同族人的中值(或均值?)。但是你要说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似乎不一样耶?确实是这样,所以每个人还必须受到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来破坏这个对称性。这个因素,我认为就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每个人心目中的最PP模型的指标,是以所有同族人的中值和自己母亲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的。如果自己母亲越PP,则母亲的权重越大;否则反之。你要说了,MM是不是该用父亲来加权?这个,依据对称性原则,我认为还是应当取母亲。男人在这里被华丽丽地无视了,很无奈。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想。究竟是不是这样,需要做大量的实验。

书归正传,我们才讨论了一个对称破缺机制。第二个机制叫做动力学对称破缺。这科学名词说得很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动起来对称性有可能被破缺。比如一对双胞胎MM停下来很对称,一动起来,俩人很难采用一样的运动形式,所以对称性就破缺了。动力学对称破缺的一个表现形式叫做贝纳德效应,土星上面的六角形大红斑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都是这个效应产生的。动力学对称破缺与我们的主题关系稍小一些,因为它必须在运动中才能体现,而且运动也不一定体现,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不过,这里有一个推论很重要:发展一般只能使对称性破缺,而不能使对称性增加。有很多人提出“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其实从理论上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实际也感觉到,随着社会发展,贫富分化是越来越大了,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是越来越多了。这都是动力学对称破缺的作用。这个推论值得以后详细讨论,不过现在暂时放一边。

你要说了,这都是物理学的东西,和人类社会有啥关系?其实,根据对称性原则,约束物理世界的规律也一定适用于其它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只要二者结构相同,就必定受到相同的定理约束。事实上,经济学和社会学已经从物理数学借鉴了大量的理论,也不多我这一条。所以,总而言之,普世价值是指对称性原则,其比较完整的描述是:

任何正面的事物都与某个能量范围内的一个可能被运动破坏的对称性一一对应。

这话比较拗口,不过其核心在于正面事物和对称性的一一对应。我们认为美的、好的、善的、真的任何一件事或物,它都必须要和一个对称性对应,没有例外

当然,你要说,这话和没说也没区别啊?对称性和皿煮啊柿油的有什么区别?何况,你的对称性还可能被破缺,还不是你嘴皮子一碰,要在哪破缺就在哪破缺?关于这个问题,对称性的好处在于其绝对性。对称性是数学可度量、可比较的,无论是否被破缺或被如何破缺,对称性的高和低是绝对的,不会因屁股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改变。所以,使用对称性原则,所有人都可以在相同的标准下进行讨论,不会各说各话。而且,即便对称性会被种种原因破缺,我们可以知道对称性在哪里被破缺的,并探讨这些破缺的合理性。所以,基于对称性原则讨论这些问题是有很大好处的。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信仰。既然是信仰,它究竟是不是真的成立,是不可能被证明的。不过,这是一个“科学”的信仰。所谓“科学”的信仰,就是虽然不能被证明,但可以被证伪。所以,下面我将用一系列的例子,来分析各种事件中的对称性及其破缺机制。如果可能的话,我还会作一些预言,来检验这个信仰的正确性。如果可能的话,我还会试图对一些经济问题用对称性原则建立定量模型,来作一些定量推导和预测。下面将要探讨的例子,目前考虑地震捐款、周期性经济危机、中产阶级神话等等,想到哪写到哪吧。

土鳖再抗会儿铁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