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们特殊吗?我朝与日韩,拉美3000美元段对比 -- 黑骑士2000

共:💬18 🌺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代工业历史上的产业升级之路

1,墨西哥的产业升级之路

最早搞代工业升级的并不是东亚国家,而是拉美的墨西哥的客户工业。而墨西哥是否完成产业升级,结束了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学界也是意见不一,不过米帝和经合组织已经发话认为老墨合格了,哪就认为他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反正如果墨西哥合格了,一大票拉美国家就都离合格不远了。拉丁美洲主要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见下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之所以选取墨西哥,因为墨西哥不象其他拉美国家资源禀性强烈,和我们一样也是靠劳动力吃饭。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墨西哥实行了多样化出口战略。在墨西哥的北部边境地区出现了一种旨在利用非熟练劳动力的工业类型,即客户工业。国内有的文章曾对墨西哥客户工业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墨西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周小妹:·墨西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客户工业”,《瞭望》1993年第12期。墨西哥的客户工业实质上就是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客户工业(maquiladora)的西班牙语原意为旧时农民把粮食送到磨坊加工

成面粉,是指一种加工工业。后来该词被用来专指墨西哥的出口加工工业,即免税临时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包装材料等生产资料,在墨西哥加工组装后用于再出口的工业。墨西哥客户工业起始于60年代中期。这首先是由于1964年美国单方面终止了在1942年墨美两国政府签订的“季节劳工计划”,造成墨西哥北部边境地区滞留了20万名失业劳工,这些劳工急需一种新的安置渠道,美国也担心大量的非法移民入境,此时墨西哥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内在矛盾带来了国际收支危机,累计赤字已经高达25亿美元,急需增加外汇收入来补偿外债。于是,奥尔达斯政府决定利用美国关税法中的条款与北方邻国的一些公司进行合作生产。

1965年墨西哥政府开始实行“边境工业化计划”,其目的是创造新的就业途径、赚取外汇、训练工人并逐渐地将边境地区与墨西哥经济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为此,先批准了12家美国公司在北部边境地区开业生产。1966年6月又正式宣布允许外国公司在墨西哥北部边境20公里范围内建立客户工厂,并规定客户工厂的外资股份不得超过49%,工厂的产品必须出口,以避免与本国产品争夺国内市场。1972年10月31日,墨西哥政府在新公布的海关法中,对有关客户工业的条例作了修改,允许客户工业在沿海和内地建厂,特别鼓励在工业不发达、劳动力过剩的地区建厂,外国资本的股权不受限制,可达100%,在批准手续、征税、移民、进口等方面提供方便条件,对使用当地生产的原料和零部件的客户工厂更给予优惠。1973年12月,波蒂略政府对上述条例又作了新的修正,进一步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客户工业的发展”,并建立了部际委员会,负责协调和促进客户工业的发展’。 1965-1968年间,在邻近美国边境地区出现了一些小型客户加工企业。1968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RCA决定在墨西哥边境城市华雷斯建彩电变压器厂,占地面积11150平方米,大量投资并自己设计建筑厂房,雇佣墨方工人1200人。此举在美国一些大企业中引起了连锁反应。美国通用电器、通用仪器、喜万年(Sylvania),美(America),医院设备供应公司(Hospital Supply Corp),安培(Ampex ),艾伦·布拉德利(Allen Bradley), AMF保龄球公司(AMF Corporation),

全球联盟(Globe Union)等接踵而至。到1974年墨西哥的客户工业发展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客户工厂数由1965年的12家发展到1974年的455家,同期雇用工人数从3087名增加到75977名。1974年墨西哥从客户工业中所得收人达39. 46亿比索,其中工人和职员的工资及福利收人达24.34亿比索,占客户工业收人总数的61. 7%。这一阶段客户工业带动了墨西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在电器电子和成衣业两个部门中更是如此。

但是墨西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首先客户工业对工人的技术训练、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贡献越来越小,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弱。其次,虽然在客户工业被谴责最严厉并规模缩减的1979年到1981年,其赚取外汇的数量每年都超过6亿美元,占墨西哥全部出口收入的10%以上,或制成品出口收入的1/4。但是,随着两次石油危机,墨西哥的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从创汇上已经没有必要。第三,客户工业中的工人待遇状况较差。客户工业雇佣的工人多数是女工,她们的劳动时间长、待遇差,雇主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择优汰劣,致使客户工厂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1975年3月关于客户工业发展的一场专题讨论会上,客户工厂的代表向墨西哥政府提出:客户工厂有权解雇“不能胜任”的工人,并不给任何补偿: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增减职工人数,决定工作周和工作日的时间,对新工人的试用期限从30天延长到90天。鉴于当时客户工业受美国经济萧条影响而处于紧缩阶段,墨西哥政府对客户工业主的要求做出了让步。在大多数客户工业企业中工人对工作的满意率比较低。随着墨西哥的电子业有了一定发展,对美国相关产业有了一些竞争力的时候,河对面的美国人开始关注墨西哥工人的生存状况,例如,NACLA. US Runaway Shops on The Mexican Border, Latin America and Empire Report,Vo1.9.No,5.1975. p1 8.电子工业需要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工作,墨西哥本国工厂因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对女工视力造成很大损害。正如一个工人所说,“这一工作唯一的不利是我们的视力在开始的时候是正常的,等到离开的时候都带上了眼镜”。由此造成那些不能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人被不断地换掉。却不谈正是美国人造成了这种状况!

墨西哥政府决定摆脱这些吸血鬼,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工人收入。可惜时运不济,客户工业萎缩后,电子工业需求一蹶不振,当1985年,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墨西哥决定重振客户工业中的电子产业,发现70年代和墨西哥电子工业水平相近的韩国,台湾已经将墨西哥远远的拉到了后边。

墨西哥,1970年到1980年代是促进多样化出口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的混合战略。墨西哥在这一时期决定将汽车工业作为发展方向!

1960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支配了拉美的汽车销售,它们在墨西哥各占市场销售的25%。欧洲公司在拉美销售汽车也将近10年了,德国大众和雷诺各占墨西哥市场的5%。当时的日本制造在拉美实际上还不出名。一个称作雷奥(Reo)的在蒙特雷的小装配商开始将丰田(Toyota)汽车引进墨西哥市场。在1950年代的后半期,在墨西哥的汽车品牌数量和车型不断增加,随着欧洲公司对美国公司的挑战,出现了“去集中化”的现象。墨西哥的汽车工业由12个装配商组成,其中10个是墨西哥人拥有的,但都通过购买零部件和技术合同而与跨国公司的汽车企业发生密切的联系。仅有的国内部件制造主要是为配件市场服务的。欧、美、日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和拉美市场上形成的竞争态势为墨西哥政府利用其发展本国汽车工业提供了方便。

由于汽车工业在墨西哥进口总额中占很大的比重(1950年为13%),墨西哥政府开始考虑对汽车工业的进口替代。同时鉴于汽车工业的规模和广泛的联系效应,墨西哥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而提高国内工业技术水平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拉美大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它们都想在本地区扩大影响力。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195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这既为墨西哥树立了榜样,也给墨西哥增加了压力,正如当时的墨西哥工商部长劳尔·萨利纳斯·洛萨诺后来所说的,“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全面发展工业,那么我们就会被迫与人家就那些我们不生产的产品(包括汽车在内)的进口事宜进行谈判”可见,墨西哥决定发展汽车工业的理由之一是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推动。

由于本国市场狭小,1969年墨西哥成为拉美第一个汽车工业转向出口推动的国家,为了减轻国际收支的困境和提高本国汽车的制造能力,墨西哥政府选择了推动出口的道路,要求所有汽车生产企业以扩大出口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进口需求。1971年,政府公布了以提供出口补贴为主要内容的“退税证”。1972年又颁布法令,除继续强调扩大出口外,要求出口收入的40%必须由民族资本占所有权中60%以上的合资企业创造,以保证本国资本能享受到鼓励出口政策的好处。

跨国公司通常不愿意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放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这样可以延长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依赖,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一个发展中国家往往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主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发明与诀窍。因此,技术研发活动集中在总公司的情况,直接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在墨西哥的案例中,跨国公司在1960年代初和1960年代末的汽车工业转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的不情愿。在1960年代初,跨国公司不愿意马上超越简单的组装业而转向汽车制造,因为这需要规模投资和提高管理水平,而这两方面的资源在墨西哥都是稀缺的,同时,在墨西哥获得必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困难的,要能够得到符合数量和质量的零部件,还必须创建新的零部件工业,而墨西哥的工业基础太薄弱,不足以支持当地的汽车制造。另外,在墨西哥从事汽车制造会丧失母国的经济规模效应’。相对于当地制造而言,组装厂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跨国公司投入的资本成本小,风险也较低。当这种不情愿在墨西哥政府的被克服之后,到1960年代末,大多数跨国公司又强烈地反对墨西哥政府硬性规定的出口要求,因为这种转型将迫使它们进行新的不确定的投资,同时要替代母国公司的生产,挤占母国公司的国外市场。

墨西哥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产业升级,决定一内需代替外需,1977年,政府又重新确定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的计算方法和使用外汇的规定。根据该法令,汽车制造商有权在扩大出口或提高国产化比例之间作出选择。作为对墨西哥政府的反应,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大众都对向美国总装厂提供零部件的工厂进行了新的投资。

在70年代初,墨西哥的汽车工业开始巩固,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971年为11.4%, 1972年为9%. 1972年法令之后,墨西哥的汽车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1973年增长24.3%,1974年为22.9%,但因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1975年开始下降,仅增长1.6%,接着1976年下降为负8.9%。从1976年底到1977年,墨西哥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总需求减少,汽车工业也许是受此影响最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年的汽

车产量又下降了13.6%。由于1977年汽车工业振兴法也开始生效,到1978年,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恢复特别明显,产量增长36.8%,在整个制造业总

产值中所占比例超过5%。虽然后两年产量增长速度下降,但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1981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达到最高点,为597118辆,比上年增长近22%,但1982年却出现了空前的大减产,出现了近21%的负增长。

为了扩大汽车内需,墨西哥引入了消费信贷,1968年,墨西哥31%的汽车销售采取了一年以上的分期付款方式,21-27%的汽车购买(根据车型)获得了3-12个月的消费信贷,实行现金支付的汽车销售只占42-48%。到1973年,墨西哥依靠信贷销售占整个新车销售的比例达到45%,1983年达到62%。在其他拉美国家相应的数字更多,阿根廷为85%,巴西96%,委内瑞拉70%.

随着靠内需进行产业升级计划的失败,以及客户工业缩水带来的北部边境自由贸易区失业率高企。1983年9月德拉马德里政府颁布了一部新的工业汽车法令,这是墨西哥颁布的第四部汽车工业法,该法关注的重点是减少汽车工业的贸易赤字和促进汽车工业结构的合理化。1983年法令的颁布推动了北部边境地区新的汽车工业中心的兴起。实际上,新工厂的大多数计划和建设在法令颁布之前己经在进行了。法令形成了墨西哥汽车工业中的二元体系,一是在墨西哥城周围的旧工业中心,主要为国内市场生产大量过时的车型;二是北方边境州新兴的现代汽车工业中心,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出口美国。到1983年法令颁布的时候,许多新的北方汽车工厂

正在建造或已经完成。最引人注目的是,福特在索诺拉(Sonora)的一个工厂投资了5亿美元,生产将近103000辆成车,大多数出口美国市场。通用实现了外汇账户的平衡,将它的生产线从得克萨斯转移到墨西哥。克莱斯勒在1985年2月宣布了将生产线从米却肯转移到墨西哥城的计划。尼桑也着手一项新的投资’。低工资和熟练劳动力,以及软比索,继续的全球一体化生产倾向,使得墨西哥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出口地。1983年法令通过对出口要求,成功地迫使国际汽车工业在它们的全球生产计划中给予墨西哥一个重要的位置。

世界范围内工业结构的变动与1982年金融危机结合在一起,推动德拉马德里新政府更坚定地放弃原先工业政策中的进口替代方向,转向了一种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体制。在这一轮的讨价还价中,全球竞争导致跨国公司竞争性地服从了墨西哥政策偏好。结果是,从1980年以来汽车出口每年都大量增长,1983年实现了贸易顺差,到1988年贸易顺差己经达到13.76亿美元,从墨西哥贸易赤字的大户转变为对贸易顺差做出重要贡献的大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韩国和台湾

他们的产业升级之路不细说了,谈下和墨西哥的比较,由于墨西哥的经验珠玉在前,两家没有主动放弃原有的代工业,而是采取了自然延伸,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没有搞信贷消费促进产业升级,而是提高人民收入,降低基尼系数,促进人民对政府的认可!

东亚与墨西哥产业升级都是大公司主导的,1987年韩国最大10家公司中没有跨国公司,其中9家是私有的国内联合大企业,另外1家是国有企业,台湾10家最大公司中有6家是当地私人资本,4家是公有企业。相比之下,墨西哥有4家跨国公司,2家当地私人资本,4家国有公司。结果东亚占到了电子行业的顶端,墨西哥转型代工生产汽车。

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道路比较》中记载道

韩国政府和台湾当局都是比较强有力的集权体制,它们用刺激和控制两手

结合的办法来与外资打交道。他们更愿意让外国直接投资参与经济,1965在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中,东亚国家(地区)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如减少进口控制、建立保税工厂、提供出口补贴、退税、培训当地劳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等,另一方面还有意识地提高储蓄利率’,间接地限制当地消费,尤其是差别性非耐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缩减当地市场规模,限制寻找市场型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东亚从内部看,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拐点,调整工业结构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第一,国内对工业投入的需求量极大,足以支撑资本货和中间成品的规模经济生产;第二,替代进口品能疏通已经存在的供应“瓶颈”。第三,国防因素迫使韩国和台湾重视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和重型机械。第四,发达国家在造船业方面正失去竞争力,并放弃了导致污染的工业部门’。

墨西哥实行的是多样化出口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并配合以较为宽松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面向当地市场的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它们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倾向于使用熟练劳动力,偏离了利用当地非熟练劳动力的方向,同时,跨国公司在墨西哥主要产业部门和重要的产品市场上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寡占地位,通过技术垄断使当地企业边缘化,使之越来越依附于外国企业。这样就导致了墨西哥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进一步的结果是,工业的“非民族化”;产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市场萎缩,经济缺乏内在拉动力;国家的关税和配额制度是为了保护当地的幼稚工业,而受益最多的却是跨国公司,大量进口原料、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加大。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墨西哥的混合战略辅之以较紧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和宽松的外债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出口给予政策上的刺激。这种发展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跨国公司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为一个外汇来源,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自我支持能力,但是,这种自我支持能力是外在的,是给予跨国公司的,不是给予东道国内部的,这种支持能力的提高不

会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做出较大贡献,相反,有时会加强对当地企业的侵蚀。进一步的结果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工农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国内财政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社会经济中的两极分化、二元结构加深。债务危机后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债权换股权、重化工业国有企业私有化等,都加强了跨国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墨西哥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随之解决。

3,巴西

巴西的产业升级用当时巴西军政府的一段名言就知道多么恐怖了

巴西财政部长马利奥.恩里克·西蒙森(Mario Henrique Simonsen)曾很明确地表达过:“将收入从最富的20%的人转移到最穷的80%的人可能会增加对食品的需求,但会减少对汽车的需求。突然的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将只会引发食品生产部门的通货膨胀和汽车工业中生产能力的过剩。”

4,马来西亚

大马在1992-1993年,泰国在1995--1996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后不久四小虎都迎来了资产泡沫,再然后就是东南亚金融风暴,为了维持人力资本优势,马来西亚大力引进外劳,由于其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后果未知。两国在转型中,泰国积极发展旅游业,马来西亚先是发展汽车产业,由于本土市场狭小,出口又没有什么竞争力,效果不是太好,接着又想利用其英语优势发展信息港,搞软件外包,惨遭阿三国竞争,随手说下,人家asean认为中印两国降低汇率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看到有人只提我朝94年贬值33%,却不提阿三国,这种金分享着贴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历史上代工业的产业升级或保持竞争力的方法,拿电器电子产业来说,或者象墨西哥一样腾笼换鸟,不做电器电子了,该做汽车,或象韩国塑造自己的品牌,或者象台湾专精化,进入设计领域,实在不行就只有学马来西亚引进外劳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