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共:💬145 🌺92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5)

秦始皇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岭南的主意的,不好说。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北方跟剽悍的匈奴人周旋的时候,帝国的另一支大军也在岭南紧忙活,他们的对手也是越人,因为是在岭南,所以被称为南越。

秦始皇为什么要打岭南的主意,这个更不好说。《淮南子人间训》的说法是,秦始皇贪图这一地区的土特产,犀牛角、象牙、翡翠、珠宝。(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

秦始皇的确是一个很注重生活质量的人,无论是生前的还是身后的,他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从不让自个儿受一丁点儿的委屈。

拿下岭南后,这一地区出产的奢侈品,当然能为改善秦始皇的生活质量增砖添瓦。但是,要说他只是为了那点儿零碎,就下大本钱去南征岭南,我还是觉得不怎么靠谱,尤其还要考虑到汉朝人有往秦始皇头上扣屎盆子的特殊爱好,或者说,特殊需要。

秦始皇下大决心,一定要拿下岭南,应该有他自己的想法,至于土特产这些玩意儿,也就是搂草时打到的兔子。

至于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实在是不知道,一来是秦始皇没有留下回忆录,二来是今天能见到的关于岭南战争的所有文献记载,加起来也没几个字儿。

从这些为数不多的文献记载中,我只是看到,相对于蒙恬在北方顺风顺水的快刀斩乱麻,这支大军在南方就是老牛拉破车,还是拉一辆陷在泥潭里的破车。

这支大军的人数比蒙恬他们的,多很多,对手的战斗力比蒙恬的对手匈奴人,也是差了很多,仗却打成了这个奶奶样,到底是谁的错呢?

还是霸王那句话,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且听我慢慢道来。

据《淮南子人间训》,对岭南地区,秦始皇还是很舍得下本儿的,动用了五十万大军。(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

五十万,无论用什么时代的标准看,都不是小数目,考虑到当时的人口规模,这个数字很不可靠。再说,这个数字还是来自非正式史料的《淮南子》,不可靠的概率还得再增加几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看报、上网浏览帖子,带点儿怀疑的眼光总不是坏事儿。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数字的含水量并不丰富。

拿下岭南地区,到底投入多少兵力才算合适,帝国的人口规模说了不算,这得看岭南的战场环境和当地的越人,到底需要多少。

岭南这地界儿啊,平地不多,山地不少,要想在这儿找到一个开阔点儿的地方,让双方各自拉出几万人对着骂大街,都不太容易。要想找到一个适合大兵团展开作战的地方,那难度就更大啦。

即便能够找到一个适合大兵团作战的地方,南越人也不会拉开架势,跟秦军将士刀对刀枪对枪的大干一场。

南越人的战斗力并不比闽越人强多少,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战斗力也是差秦军将士一大块,这点儿自知之明他们应该还是有的。

虽然在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上,跟秦军将士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但是只要跟当地的土地爷紧密合作,南越人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岭南这个地方,不仅山地多,丛林也不少。南越人只要往当地的丛林里一钻,就可以跟秦军将士周旋一阵儿。

大老远跑到客场来作战的秦军将士,要想完成皇帝陛下布置的拿下岭南的任务,没有别的办法,大部队化整为零,跟着南越人一块儿钻丛林。

一旦跟在南越人的屁股后面,钻进丛林,秦军将士的噩梦也就开始了。

在丛林里,块头再大,也不好使,武器再先进,性能也得先打个八折,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谁更熟悉这里的花花草草。

南越人从小就在这些丛林里捉迷藏、采野果,闭着眼也走不丢,秦军这些北方汉子呢,一头扎进这种地方,还能分清东西南北中的,就算是牛人。

一入丛林,南越人是龙归大海,秦军将士则是虎落平阳。

如鱼得水的南越人,可以不分白天黑夜的对秦军将士展开袭扰,打不死他们,也能吓死他们,吓不死他们,也能累死他们。

要应对南越人的麻雀战,秦军将士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只能展开地毯式搜索,密集排查危险地段。

秦军的搜索小分队往茂密的丛林里一散,跟抓一把盐放水里差不多,转眼就会被淹没在一片绿色当中。一旦落了单儿,秦军士兵就是藏在丛林中的南越人的点心。

要想避免被南越人一个一个的吃掉,秦军士兵最少也得是三个人组成一个基本作战单位。三个人背靠背,组成一个“品”字形,互相提醒,互相照应,互相支援,才能加大彼此活着走出丛林的概率。

也就是说,在丛林中,一个南越人最少可以牵制三个秦军士兵,十个南越人能牵制的秦军士兵,就不是三十个啦,只会比三十个多,不会比三十个少。

这么一看,秦军要想完全拿下岭南,需要的兵力,最少也得是南越战斗人口的三倍以上。汉代的淮南王刘安也说,要想在这些地方不吃亏,需要的兵力最少也得是对方战斗人员的五倍,还不包括负责后勤保障的非战斗人员。(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车奉饷者,不在其中。

我认为刘安的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当时南越到底有多少战斗人口,不知道,估计,应该不会太少,否则很难把秦军折腾成那个德性。

除了在丛林里负责搜索的战斗人员,还得有负责守卫的吧,对了,还有更重要的后勤保障人员,这么一算,秦始皇动用五十万大军,还真的不是太多。

个人估计,这五十万大军,应该就是王翦灭楚时那六十万大军的大部。灭掉楚国后,这支大军南下来到了闽中、岭南。当然了,必要的老兵退伍、新兵入伍还是可以有的,保持新陈代谢嘛。

要说南征的五十万大军全部都在丛林里艰难跋涉,那也不确切,有一部分就一口气跑到了南海之滨的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

这一部分能够跑得这么快,要归功于他们选择的进攻方向,珠江三角洲平原。在一马平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们想不快速推进,也难。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没有兄弟部队的齐头并进,这一部分就是跑到南极,那也是白搭。

五十万大军中的大部分,都陷在了丛林特种作战的泥潭里,整个战局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老牛拉破车。

丛林特种作战虽然艰难,但是秦军将士对此并不陌生,前不久在闽中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过的嘛。

但是,岭南不是闽中。

在闽中,秦军将士的敌人是当地的越人,还有那该死的自然环境,除了这一切,在岭南,秦军将士又多了一个敌人,他们自己的肚子:他们吃不上饭了。

这话怎么说的,岭南的各种环境,并不比闽中更差,在闽中好歹还能吃上饭,在岭南咋就断粮了呢?

还是那个“但是”,岭南不是闽中。

闽中的北方邻居是帝国的会稽郡,粮草运送到会稽郡后,就可以直接输送到闽中前线了,所有的后勤损耗,都是发生在闽中战区。

岭南的北方是五岭,粮草可以通过赣江、湘江、沅江输送到五岭以北,再往前,把粮草投送到岭南战区,就得靠后勤人员的脚底板了。

后勤人员肩挑背扛,翻过五岭后,供应到岭南的粮食总量,还能剩下多少呢?

单纯比较岭南和闽中这两个战区,后勤的损耗可能差不太多,但是供应到岭南的粮食总量,要比供应到闽中的,少得太多太多。这么一算,在岭南作战的秦军将士,吃不上饭,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再这么下去,不用南越人再在丛林里袭扰,光饿,就能把秦军将士全部饿死。

实在是没办法了,大军的统帅屠睢下令,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大军退守,先巩固住现有的成果再说。

在整个岭南战争期间,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不是那天文数字的士兵数目,而是这支大军的统帅,屠睢。

不要说跟白起、王翦这些秦国名将比,就是跟后起之秀蒙恬比,屠睢也是个无名之辈。

名气有时候是炒作出来的,没有名气并不代表没做过大事儿,司马错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嘛。司马错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吧,可是人家干过不少大事儿啊。

屠睢呢,不但没有什么名气,就连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也没见他有过什么表现。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岭南战争期间,屠睢的职务只是一个“尉”。

三国的张晏说,这个“尉”是“郡尉”,也就是说,屠睢只是一个省军区司令员。

一个郡尉统帅五十万大军,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只能是一个千古之谜喽。

在屠睢的安排下,帝国的南征大军分成了五部分:一部分屯集在了越城岭,一部分屯集在了萌渚岭、都庞岭以北的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已经在番禺站住脚的那一部分固守待命,一部分屯集在了大庾岭,还有一部分屯集在了赣江边上,看着附近的闽中越人,防止他们趁机闹事儿。(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屠睢这么安排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已经跑到了番禺的那一部分,其余的四部分都是屯集在江河的附近。越成岭附近是沅江支流渠水的源头,九嶷山附近是湘江支流潇水的源头,大庾岭附近是赣江支流章水的源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控制了这些水路,帝国的后勤就有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供应渠道,守在这些地方的帝国大军,好歹是能吃上饭了。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john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