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批判性思维指南》书摘 -- 游识猷

共:💬30 🌺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 所有推理几乎都包含信息传达者想让我们接受的“事实”,即关于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把这些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

对于某项事实性声明,我们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2.这项声明需要证据的支持吗?

3.如果这项声明有证据,那么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多数声明,很难确定它们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所以,我们宁愿问它们是否有依据。

区别一项声明到底是个人的观点还是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支持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该信念就越具有“事实性”。

◇ 对很多观点来说,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完全地支持或驳倒它们。例如,很多证据支持“隔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能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个观点,但是也有一些证据对此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我们必须判断证据的优势在哪里。

◇ 我们遇到的事实性声明有:(a)描述性结论。(b)支持描述性结论或说明性结论的理由;(c)描述性假设。

◇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我们倾向于认同一项声明:

1.声明是众人一致认同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

2.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

3.传达信息的人为其声明提供了可靠证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声明。

◇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的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

在说明性论证中.需要用证据来支持那些作为事实性声明的理由;而描述性假设中,则用证据来直接支持描述性结论。

◇证据的质量取决于证据的类型。

证据的主要类型包括:

·直觉

·个人的经验

·他人的证词

·权威的意见

·个人的观察

·案例

·科学研究

·类比

◇【直觉】作为证据

当我们用直觉来支持一项声明时,依靠的是“常识”、“内在感觉”或者预感。当传达信息的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或“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是在用直觉作为证据。

直觉是个人性的,带有强烈个人偏好的。我们必须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证据。

◇把【个人经验】作为证据的危险

依赖类似的个人经验作为概括性观点的依据是错误的!单一的甚至是累积起来的个人经验,都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经验.个人经验经常引导我们犯概括草率的谬误。

◇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他人的证词】作为证据

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更多的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他人的证词。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问题:

·选择性。人们的经验千差万别。那些试图说服我们的人在选择证词时往往非常谨慎。

我们必须坚持思考这个问题:“对我们没有听说过的那些人来说,经验是什么?"

同时注意,提供证词的人的注意力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特别注意能证实其观点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我们的期望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经验。

·个人的兴趣与获利。

我们必须思考:“提供证词的人与他如此提倡的东西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否则为什么我们感觉他的证词中存在强烈的偏见?”

·被遗漏的信息。

对于判断的依据,能提供充足信息的证词很少。

·人为因素。证词如此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是由人类提出的,并且非常生动、详细,与抽象的统计数据及图表形成鲜明的对比口提供证词的人往往是非常热心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可信、善意、诚实,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人。

◇把【权威的意见】当作证据

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对待把权威的意见作为证据的情况,因为有的权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比较谨慎,而有的却不然。此外,由于诸多原因,权威的意见常常是错误的。还有,这些意见往往相互矛盾。

◇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在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时,尤其要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相关经验?

权威是否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例如,他是不是他所声明的事件的第一目击者? 一般来说,与那些二手资料相比,原始资料或直接观察者给你的印象应该更深刻。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相对而言免受一些歪曲因素的影响?影响人们如何报告证据的因素包括:个人的需要、预期,普遍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论和意识形态等。人们在提出证据时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偏差和偏见,是指对事物的好与坏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以至于影响了我们对事物进行公正评价的能力。事实上,由于许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权威人士完全没有偏见。但是,我们可以期待权威人士比其他人的偏见更少,还可以通过寻找关于权威对某个主题的个人兴趣信息,来判断他是否带有偏见。

要考察权威人士是否具有不同的态度、预期,价值观和兴趣。所以要问:“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他?"

◇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许多科学研究都以此为依据。然而,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

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观察者常常对观察到的结果不满意。因此,当我们预料到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可能不一致时,必须要警惕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观察者的观察。

最可信的报道必须以最新的观察结果为依据,并且观察者必须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观察者不能有任何与被观察事件有关的期望或偏见。

◇ 【科学研究】是一种以大量观察资料为依据,并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种权威意见,一般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系统地收集观察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判断权威意见的方法一样,那就是提出大量的问题,否则无法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讨论。

◇ 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人类对于这些事物的观察和理论也容易出错,所以,社会就求助于科学方法,并把它作为决定事实的重要指导。在对世界进行观察以及在看待直觉和常识的时候,人们运用科学方法来尽量避免许多自身内在的偏向。

科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科学方法在能被公众证实的数据中寻找信息,即其他合乎条件的人能进行相似的观察并考察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就是能被公众证实的数据,也就是能被重复验证的数据。

科学方法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控制,即运用特定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解释研究结果时的错误。例如,偏向是观察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人员可以将多个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以考察这些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控制偏向这类错误。为了实现控制最大化和无关因素最小化,自然科学家常常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不幸的是,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时要控制变量更为不易。因此,要成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复杂的行为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语言精确是科学方法的第三个典型特征。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往往是混乱、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而科学方法在语言表达方面则力求准确、一致。

尽管科学远比我们这里讨论的要复杂得多,但是,由于科学方法强调可验证性、控制和语言精确,在操作恰当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当传达信息的人用研究结果作证据时,你必须记住以下几点:

1.研究的质量有天壤之别;我们对科研结果的信任应当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值得信任。

2.研究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针对同一问题,一项孤立的研究常常得出有误导性的结论。由多个研究者或研究小组重复验证过的研究结果最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个问题:“其他研究者验证过这些结论吗?”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记住,研究结果不能为自身作证!研究人员必须解释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而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

4.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来避免这些偏差,但是科学事业不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例如,科学家在某个特定假设上往往投入了个人情感。科学家和所有容易犯错误的人一样.也很难客观地对待那些与假设相矛盾的数据。科学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它尽量公开研究的程序和结果,以便于其他研究者评价其价值,并能对它进行验证。尽管如此,无论一份科研报告看起来多么客观,它总会包含一些重要的主观成分。

5.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研究得到的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在他们的原始研究报告中对结论进行仔细限定,而其他人在引用这些结论时却毫无限制。

6.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7.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通常,为了实现“控制”这一目的,研究会丢失一些“真实世界"的东西。研究的人为性越强,就越难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实验室以外的世界。在关于复杂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人为性引起的问题尤其突出。

8.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研究者是人,不是机器。要他们做到绝对的客观是极其困难的。例如,直接由某药品公司赞助的研究者,与跟药品公司没有任何私人关系的研究者相比,前者可能更多地发现该公司的药品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此外,获得职位和提升、追求尽可能大的收益以及赢得更大名气等方面的压力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 评价科学研究的线索

运用以下这些问题来判断科研结果是不是可信的证据:

1.该科学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通常,最可信的科研报告发表在由同行专家评审的杂志上,一系列的相关专家对文章进行审查之后才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一般来说——但也不总是这样——杂志的声誉越好,发表在上面的研究设计就越好。因此.你应当尽可能地了解科研报告的来源是否有较好的声誉。

2.除了来源的品质,该论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研究做得很好?例如,论文有没有报告该研究特别突出的优点?

3.该研穷得到其他人的验证了吗?得出相同结论的研究是否不止一个?即使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的情况下,研究结果也可能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

4.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昵?例如,他们是否遗漏了与相反的结果有关的那些研究?研究者是不是只选择了支持其结论的研究?

5.已有的证据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者或作者是否对支持其观点的早期研究表明了批判性态度?由于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由研究得到的多数结论都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传达信息的人是否证明了自己愿意这样做呢?

6.某些人是否有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我们必须警惕研究者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情况。

7.该研究的条伴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昵?你必须想想,“该研究的操作条件与作者推广条件的相似程度有多大呢?”

8.由取样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

9.该研究者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我们必须确认,研究者对其想测量的东西进行了准确的测量。在研究中。调查与问卷存在偏差的问题是很普遍的。

◇取样研究的推广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运用研究报告来支持其结论的泛化,即声明其发现的事件具有普遍性。

◇对研究结论的泛化程度依赖于研究者选择的事件或被试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事件或被试的过程称为“抽样”。

◇在对抽样进行评价时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1.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观察的事件或人越多,结论就越可信。

2.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

3.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当研究者随机抽样时,他们力求使他们想概括的事件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他们尽量避免抽样偏差。

记住对所有的科研结果提问:“他们抽取了多少事件或被试?抽样的广度有多大?抽样的随机性如何?”

◇对传达信息的人来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对抽样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研究结果的“过度泛化”。他们所描述的结果的概括性远远大干研究证明的事实的概括性。这样的概括被称为概括草率谬误。

记住:我们只能把研究结果推广到与研究事件或人相似的事件或人身上!

◇调查的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调查结果时要特别谨慎。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常常掩盖真相。例如,人们给出的答案可能是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而不是反映真实观念的答案。他们也许对问卷或被询问的问题有敌意,也许对问题的思考太少。

记住:你不能假设口头报告准确地反映了真实态度。

2.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是模棱两可的;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实际上,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你可以想像一下“你的婚姻幸福吗”这个问题可能有几种含义。问题越是模糊不清,调查的结果就越不可信。

你应当始终把措辞问题挂在心上。一般来说,措辞越明确,不同的人作出相似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措辞和上下文是两种最重要的偏差。措辞偏差是一个常见问题,措辞上的一个细微变化就会大大地影响被试的答案。

另一个重要的上下文因素是问卷的长度。在较长的调查中,仅仅是因为疲劳,人们对前后项目的反应就可能出现差异。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当心问卷的上下文因素。

◇【案例】作为证据

案例是一种与刚才描述的科学研究形成明显对比的常用证据,它着重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殊的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来支持结论。这些描述通常是以观察或访谈资料为基础,并且研究的深度、完整性和合理性大相径庭。

由于案例是生动、详实的,这使得它们易于形象化,因而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政党候选人越来越多地把案例运用到演讲中,因为他们知道个案丰富的细节能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然而这样的案例更应当被看作是动人的事例或轶事,而非证据。它们被当作证据使用是非常可疑的。

生动的个案能感染我们的情绪,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不让我们寻找其他的相关证据。

◇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尽管案例可以与结论相一致,但不要被这种一致蒙骗。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类比】作为证据

传达信息的人常常将他们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他们把类比作为一种证据来使用,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假如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

由类比得出的论证是指以两个事物间已知的相似性为基础,得出关于另一方相对未知的特点的结论。

◇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你需要抓住两个因素:

1.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2.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注意:任意两种事物之间几乎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仅仅因为两者相似就进行类比推理并不可信。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一切类比都试图阐明事物潜在的原理。类似之处和差异都与类比阐明的潜在原理直接相关。

◇另一种有助于评价类比推理的策略是制造选择性类比来理解作者试图说明的相同现象。这种类比既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原始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如果它们与结论相反,就揭示出了原始类比推理存在的问题。

◇你可以根据下面这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

1.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2.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比如,让自己进行自由的想像、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想像各种各样的情况。

3.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评价类别时,先确定论证的结构,然后再通过提问对其进行评价。你应当寻找有关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一般来说,相似点比不同点越多,类比就越成功。如果你发现两个事物没有任何的不同点,并且能找到良好的证据来证明两者确实存在相似之处,那么,这项类比就格外有吸引力。

◇ 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符合我们对一种推理谬误的定义。我们把这种谬误称为错误类比谬误。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 总结 评价证据的线索

使用以下这些问题有助于评价各种类型的证据。

【直觉】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权威】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他人的证词】

·可能对一个人的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这个人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这个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

·谁的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这个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