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 忘情

共:💬58 🌺3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第七阶段:全面扩张时期(1965-1984)

6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苏联的实力不断上升,美国的力量相对衰落,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这时,苏联开始奉行以扩张势力范围为目的的全球进攻战略。

1980年,苏联国民经总产值上升到一万亿卢布,为1965年的2.4倍。其中工业产值6270亿卢布,占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约20%。产钢14,000万吨。科学技术与军工生产也有较大发展。

美国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破产后,于1961年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主张既准备打核战争,又准备打常规战争;即准备打大战,又准备打局部战争。1969年后,鉴于和苏联之间呈现的核僵局无法打破,对“灵活反应”战略进行修补,最后提出“现实威慑”战略,更加侧重于打常规战争,尤其是有限战争。

在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苏联军事实力不断加强,军队装备不断更。这为苏联军事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苏联从美国“遏制”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相继破产后以及它同美国在国际舞台角逐的成功与失败里,也吸取了经验教训。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军界便有人开始反对把火箭核武器绝对化,把火箭核大战当作唯一战争样式的理论。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后不久,苏联军政领导人正式宣布:“我们对火箭核武器给予特别注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常规军备仍然起着巨大作用。我军正在不断地继续用最新的坦克、飞机、大炮和其他武器装备起来”。稍后,苏联国防部长指出:“把火箭核武器与完善的传统的常规武器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培养各级部队善于在使用和不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进行战斗行动的技能,现在正受到很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苏联逐渐确立了“战争的样式既可能是核战争,也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是局部战争”的思想。到70年代末,苏联军事思想甚至发展为更加偏重于常规战争和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方面,虽仍以战略火箭核力量为“苏联武装力量战斗威力的基础”,但抛弃了单纯依靠战略火箭军的思想,而主张“不偏重某个军种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协调地、平衡地发展所有的军种和兵种”,把“建立全面发展的武装力量,保持各军兵种协调的、按比例的发展”定为“苏军建设的总路线”。

概括说来,这一时期苏联军队建设的特点是:

1、重点建设战略火箭核力量,提高其质量

苏军认为,战略火箭核力量在核战争中,将担任战略袭击的主力,完成主要战略任务;而在常规战争中,则充当“战略威慑力量”。因此战略火箭核力量的建设,仍受到特殊重视,尤其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与1964年相比,洲际导弹由200枚增加到1398枚,中程导弹保持在750枚左右,潜射导弹由120枚增加到1015枚,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

70年代中期以后,战略袭击力量的发展重点转为提高质量。这首先表现在不断更新导弹,以第三代取代了第二代,目前又在装备第四代。导弹性能有明显提高。射程加到到16,000公里(SS18Ⅲ型,比美国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多1000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350米至260米(SS18Ⅳ型),已接近美国水平;投掷重量增加到7300公斤(SS18Ⅳ型),为美国大力神Ⅱ型的2倍,民兵Ⅲ型的6倍。第四代导弹均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威力明显增加,而且洲际导弹和中程导弹分别实现了地下化和机动化,从而提高了生存力。

其次是更新装备。远程航空兵装备了新式战略轰炸机图22,作战半径2500至4200公里,空中加油后可达9000公里。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出数种型号,DⅢ级装SS-N-16导弹,射程7800公里以上,带有3个分导式弹头。1980年下水的台风级,性能更为先进,战术技术性能大体上与美国“三叉戟”潜艇相似。

2、大力加强各常规军兵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把火箭核战争作为唯一战争样式的战略方针,认为“未来战争既可能是核战争,也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是局部战争“。继续热衷于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的速决战,认为“现代条件下发动战争的主要方式是突然袭击”,“突然袭击可造成决定性的优势,可在极短时间内决定战争的胜败”。同时也强调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苏军在兵力部署、编制装备、武器发展、军事训练等方面不断加强应付各种战争的实战准备。

进入这一时期以来,各常规军兵种的建设得到了大力加强。各军种均增加了战役战术火箭核武器数量,增加或换装了新的武器装备。陆军装备了新式火炮,增加了火炮数量,具备了发射常规火力和核火力的双重能力。60年代后期,摩步师火炮和迫击炮一次齐射的弹药重量(不计核火力)达到了53吨。陆军计有火炮48,700门以上,构成世界上最强大的炮兵。先后换装了T64、T72、T80,坦克数量已增加到50,000辆以上。陆军还增编了装甲输送车,新装备了步兵战斗车。因此陆军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又有了明显提高。

截止1979年,苏军总兵力达365.8万人,拥有1398枚洲际弹道导弹,1028枚潜射弹道导弹,156架远程轰炸机,50000辆坦克,55000辆装甲战斗车辆,40700门火炮,大型水面舰艇248架,作战飞机8479架。

在数量增长,质量改进的同时,苏联还改进编制,使陆军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现代化。根据美军在越南的经验,苏联也对陆航部队空前重视起来,越来越多地采用直升机作为运输和作战工具,但苏联遂行战术空降不用专业部队,而用摩步营。而空降师作为战备值班部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并且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空降部队机械化,战斗力大为提高。空军和防空军全面换装,进入导弹化时代。

3、海军有了较大发展,成为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能与美国海军相抗衡力量。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在危机进程中,面对美国压倒性的海上优势,苏联海军几乎束手无策!戈尔什科夫提出只有转变现有的海军发展战略,建设一支“平衡海军”,才真正有可能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用戈尔什科夫自己的话讲就是:“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任何国家都无法成为真正的强国!”。古巴导弹危机后的第二年,红海军获得的预算占苏联国防预算总比例便由最初的不足10%激增到20%。

戈尔什科夫是公认的“苏联远洋海军之父”。在他的卓越领导下,红海军在短短20年内便从一支被视为陆军辅助力量的“黄水海军”,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大洋上与美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全球性海上力量。在戈尔什科夫的领导下,到70年代中期,红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大型水面舰艇60艘、攻击核潜艇7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72艘和强大的远程航空兵的全球性海上力量。依靠其遍布全球的20余个海外基地,红海军在太平洋、在大西洋、在印度洋、在地中海向美国的海上霸权发起了全面的挑战!

70年代,戈尔什科夫的著作《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国家的海上威力》发表。在这些军事著作中,戈尔什科夫详尽阐述了他的海洋观和海军建设思路。苏联海军自1918年成军以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军事思想体系。他提出的“海军战略使用”、“积极进攻”,“平衡海军”等军事思想至今仍是俄罗斯海军军事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对外扩张

苏联军政领导人认为当时苏联正处于力量和实力极盛的时期,是开展历史性进攻的大好时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落不在苏联考虑之列”,“即使在地理上遥远,只要涉及到苏联的安全和广泛利益,苏联就不能消极等待”。

为了实现其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苏联继续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优先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在东欧集中部署了60万人的精锐重兵集团,基本上成战略展开态势,同北约军事集团保持重兵对峙。同时,加紧控制东欧各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强化华约集团。

苏联为了实现在世界范围的战略目标,同美抗衡,进一步加强对华约组织的领导,协调缔约国的军事和外交政策。1969年3月以来,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苏联还通过华约组织各机构各种会议,大力推行“军事一体化”方针,统一各成员国的军事建设计划,统一军事理论、战略思想和军事政策。华约组织先后组建了两支武装部队。一支是联合武装部队,由各成员国拨出一部分军队联合组成,其中波兰2个师,匈亚利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8个师,民主德国6个师,保加利亚3个师,苏联若干个师;另一支是“一体化”部队,是在70年代苏联推行军事“一体化”后,在联合武装部队之外,由苏军与波、匈、捷、保、民主德国的一部分军队组成的,直接由华约武装部队司令部指挥。这支部队已由海军发展到空军,包括苏、保黑海联合舰队,苏、波、东德波罗的海联合舰队,苏、波、捷、匈、保、民主德国“一体化”空军和波、捷、匈、东德“一体化”空军。这两支武装实际上掌握在苏联手中。华约武装力量,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苏军在波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1978年华约和北约的军事力量对比

华约 北约

总人口(万人) 36,935 56,726

武装部队总人数(万人) 473 482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11,885 37,779

军费(亿美元) 1395 1841

陆军兵力(万人) 263.8 263.6

海军兵力(万人) 49.2 87.3

主要作战舰艇(艘) 661 706

空军兵力(万人) 122.7 110.4

作战飞机(架) 11476 10336

在控制传统势力范围的同时,苏联积极向第三世界国家渗透,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主要向非洲、中东、波斯湾、南亚、东南亚和中亚,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扩张,在这些地区攫取了20多个军事基地,对埃塞俄比亚、南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进行军事渗透,利用古巴在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打代理人战争,支持印度入侵并肢解巴基斯坦,唆使越南侵略柬埔寨,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其目的是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海上通道,扼住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一时期,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扩充军备,提出全面发展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主张“把发展火箭核武器与完善常规武器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平衡地发展所有军种和兵种,力图在技术上和质量上赶超美国,谋求全面军事优势了,以增强同美国争霸的实力地位。

这一时期的前期,苏军的战略核袭击力量以追求数量上压倒美国为主,后期又以提高质量为努力方向,力求夺取全面优势,并已取得重要效果。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