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随便写 一 -- 电饭锅

共:💬57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随便写 二十二

前文说金台夕照,重点都落在金台之上,而夕照呢,却是缘由当时太阳西下,正好映射在金台之上,显得额外夺目罢了。如此想来,当时此台周围必定是空旷一片,以便阳光无有阻挡,又要加上这金台不能太晦暗惨淡,起码稍稍能反射、散射一二出来,才能有此胜景。

说道这里,便顺便提一提同在南城,同样因为夕照受益的夕照寺吧。此寺在山门前有一大块大红色的影壁,太阳夕照之时,大红影壁想来是擦拭得铮亮,所以借着阳光就闪闪的发出红光,因此也就稳稳的占了夕照寺这个名字。此寺建于明朝初,当时于谦就去过此寺留下法宝。此寺也有好几处出奇的地方。其一,这座寺庙供的人物比较出奇,在山门殿,一左一右,他供奉的是蔡伦和关羽,关羽倒是不稀罕,乃是武圣人,经常到处享受香火,只是这样供奉蔡伦有些少见,据说当时这寺庙所在的街上有很多做草纸的匠人,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而进入大殿,中间供奉的千手观音右面站的还是关老爷,只是左面换成了文殊菩萨。

这夕照寺另一出奇的地方是它有两幅壁画端的有名气。在大悲殿内,东壁上是乾隆年间王安昆的草书《高松赋》,西壁上是陈松画的《古松图》。王安昆,字平圃,书法好,诗也不差,摘录他几首诗如下:

墨竹:几个琅玕几点苔,胜他五色笔花开。分明满幅萧萧响,似带江南风雨来。\n

买竹:南郊过雨绿生香,底事劳人买竹忙?我一出城君入市,两边风味各分尝。

送罗两峰归邗上兼示舍弟瘦生:别时冰雪到时春,万树寒梅照眼新。邂逅若逢江上客,已归须劝未归人。

至于陈松么,字寿山,却没有王安昆这么知名,此人性格豪爽,少年时曾游历南方,后来入京客住,算得上是外来人口。每日里只是靠画画糊口,所以没多少余钱,只能暂住在客邸之中。至于他的画技么,时人评价是:“笔多匠气,观之令人胸次作恶”,又加上陈松特爱学习郑板桥的画风,所以不喜欢他的人就更多了,因此上他的画作销路主要针对商贩阶层,不太能打入文人阶层。可偏偏夕照寺的这幅古松图确实是特别的出彩,据清昭裢《啸亭杂录》记载“壁间画大松数株,枝干长数十尺,夏日观之,谡谡有声,如身立深山中,人争爱之”,怪不得作者紧接其后又写了一句大实话:“以先生终身笔墨,以此为最云”。后人俞青源作《陈寿山传》时,也极力称赞这幅画,书中写道:“独夕照寺五松,离奇天骄,苍翠浓郁,恍闻谡涛声起,檐际而置身千岩万坠间,俞每入寺,心瞻玩移晷不忍去”。为啥这幅古松图会让陈松如此超水平发挥呢?其一,陈松本人就最擅长画松,其二,京中居,大不易,估计陈松是在画这幅图的时候,把心中的郁闷都发挥出来了,据当时在场的僧人说陈松作画时,正好是在夏天,他乘热把自己脱的赤条条的,然后磨了好多墨水,储蓄在瓦瓯之中,而后连饮几大杯酒下去,斜着眼睛,也就是所谓的睥睨许久,然后就爬上案几作画,皴擦勾研,端得是飒飒有声。正好此时赶上了晌午天的一场雷阵雨来助势,这雨下得颇有疑是黄河破九天的架式,庭院阶下乃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形态,庭院之中积水尺许,待到雨停,陈松恰恰画好,成就了这么一副精品,这也算是“作古人所为,胸有成稿,意在笔先者”吧。三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就古松图拍过照片,画面上有五颗古松,四颗向外,一颗靠内,营造出空旷的空间感。据后来观者叙说,枝干虬劲,松针密复,笔墨浓厚,如见风雨,使人见之心生清凉。而且在观音座前观看,图中树为三棵,但树种类不可辨,如果退后几步再观,就变为五棵树,三松两柏,纵横交错,其类分明。而且殿中越暗,看得越是清楚,反而在大晴天不容易分辨清晰,惟有关闭殿门,才能见其奥妙,这也算得上是此画的奇处了。

不过现在咱们去,是看不到这幅画的,因为这座寺庙在建国后,一直被幼儿园、工厂、育锋小学分校占用,大部分建筑都拆毁的差不多了,在1971年的时候在庙里施工,还挖出了一座三四米高的释迦穆尼铜坐像,工艺精美,不过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实在是很难说清楚最后这座铜佛去了哪里。最后大概在06、07年的时候,夕照寺也被拆毁了,不过主事者颇有文化眼光,也有可能是他注意到了俞青源作《陈寿山传》里的这段文字:“京师万柳堂之西北隅,有古刹曰夕照寺,或谓即燕京八景金台夕照之遗址也。”,所以他们认定此处才是真正的金台夕照原址,所以夕照寺修缮之后,转身一变成为了金台夕照会馆以迎接大众。沧海桑田,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这又不得不由人想起一首夕照寺记游诗,最后那一联好像也满符合现在的结局。摘录如下:

一代文流少嗣音,几株杨柳黯疏林;游鱼吹却桃花片,不许春风引佛心。

金台风景占京畿,壁上双松墨迹稀;剩有白云千古在,夕阳高阁晒僧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