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从糜烂数里说起 -- 暴笑痴

共:💬29 🌺5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关于原始史料的使用方法,也来说几句

以前写过一点这方面的东西,搬过来凑个数

通常一本完整的史书里,会有叙事、描写、汇录、评判等多种性质的史料共存。

叙事,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地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原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这种史料的可信性比较强,如果没有相反的记载或者明显不符合科学常识之处,这样的史料应该采信。

描写,是指史官在叙事过程中加入一些文学化的手法,比如说某人对敌时“怒发冲冠,目眦欲裂”等,这样会增强史书的可读性,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描写往往带有史官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所以也容易误导、灌输读者。总的来说,这部分东西的史料价值不如简洁叙事。

汇录,就是指史书里那些志、表之类的干巴巴的资料。如果没有反证,一般应默认这些东西是真实可信的。

评判,是史官记下来别人说过的、或者自己原创的议论性文字。这些文字有些比较明显,比如各人传记后面的“史臣赞曰”,通鉴里的“臣光曰”等等,有些则不太好找,是跟叙事、描写的文字掺杂在一起的,需要仔细查辩。

举个例子,《隋书·本纪四》里描写杨广的一段文字“故高颎、贺若弼先皇心膂,参谋帷幄,张衡、李金才籓邸惟旧,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这一段里,“高颎、贺若弼先皇心膂,参谋帷幄,张衡、李金才籓邸惟旧,绩著经纶”,算是有具体事例支持的叙述性文字,但“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就带有很浓重的“评判”味道了,特别是这四人中的“李金才”即李浑,按照他在隋书中的本传记载,被杀的原因跟“直道正议”都不太沾边,张衡的死因也同样可疑……所以这几句“诛心之论”,很疑似是故意给杨广泼脏水

对于偶们现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史书里没有具体事例支持的纯评判性文字,只具有参考价值。它们反映的是当时那个时代、那一群文人、甚至写这段文字的史官本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在不断变迁,我们和古人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史论评判我们都应该是抱着“能理解,不赞同”的态度来看。直接搬古代史官的评判性文字来当论据,没有具体事例的支持,说服力是不强的。

(话说这个楼的主帖为啥禁止俺送花呢?回帖倒是可以送,好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