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一寸河山一寸血 -- 三妞

共:💬380 🌺2457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刚刚拿到一册《攻城》

日本进攻衡阳的老兵所写,那一仗,真的打的惨烈无比。

一个联队,居然死伤了八个大队长 -- 想一想日军一个联队有几个大队,就会明白其中含义。

日军的看法衡阳之战与此前所有与中国的战斗不同。

此前的战斗,日军为取胜而战。

这一次,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为其帝国的生命存在而战。

真正是打不开帝国就不能存在的战役。

日军并不想和中国军队死拼,他们给中国军队的传单上说 -- 决定战局的不再这里,你们让开一条路就好。丢了衡阳,中国也亡不了国。

这句话并不错,中国丢失了南京广州武汉,也没有亡国。

偏偏中国军队死活不能让开这条路。

爱国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但衡阳还有别的含义。

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史迪威极为愤慨,因此力主对中国换马。

但蒋介石亦倔强地不肯屈服。

一个说自己是民主,一个说自己是民族,都有高尚的理由。

日军南下,蒋介石调不动史迪威麾下的远征军来救援,无论云南还是缅甸。史迪威要蒋介石失败后下野,完成中国的新生。

一个日后被称作汉奸的将军被派到了衡阳,这就是深得军心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方先觉,在投降以前的一切战斗中充满了爱国精神和对他的领袖的忠诚。

无论这领袖是好人还是坏人,中国的道德,崇尚这种忠诚。

方先觉的部下,也在演绎着同样的忠诚 -- 长官待我不薄,我要对得起长官。

对国家的忠诚,反而在其次。

蒋介石重用方先决,因为他的能战,也因为他的忠诚 -- 对国家,也对他自己的忠诚。

因为这一战是他政治生涯的生死之战 -- 也可以说,是中国内政是否听命于美国的生死之战。

前一个是私,后一个是公,哪一个更有道理?

为了中国的新生或许应该让蒋介石先完蛋?还是为了中国的面子维护这个腐朽的政权?

只有忠的方先觉是最好人选。

打到1944年,远征军以外,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大低下,人员素质下降,军官队伍缺损,吃空饷,武器低劣。和拼死南下,从未如此拼命的日军交手,汤恩伯,蒋鼎文,薛岳,一路兵败如山倒。

日军史料记载了我们史料中没有的 -- 长沙,败退中的薛岳还击伤了日军师团长毛利中将!

日军的汽车送战死者的尸体都不够用。

但日军一路向南,不顾伤亡,他们要为南洋的残军杀出一条生路来。

这时的日军官兵,也大多是二线人员,不再是那种武士道徒,他们也有残存的人的思想和畏惧。

在衡阳,从土山到孤儿院,中日两军打的天崩地裂,尸山血海。

方先觉不愧是能打的方先觉,死死地守衡阳,守了48天!

第十军打惨了,48天,留下的只有死亡和创伤,方先觉忠,他要死守,他的部下忠于他,所以督率部队顽强抵抗,宁死不退。

一个“民族”的名义,对抗战第七年的第一线战士来说,已经远远不够。

死得最多的,是他们。

日军描述双方在激战中肉搏,双方士兵端着刺刀,刀尖都在哆嗦。

双方都在想只要对方退下去,而不是要对方死掉。

日方让开了路,但是第十军就是不走。

第十军死战了48天,但日军就是不回头。

第十军无法走

日军也同样无法回头。

我无法真切描述第48天方先觉下令放下武器的一瞬 -- 如果他在战斗到二十天的时候突围或者战死,无疑都是民族英雄。

他说是为了自己部下中那些伤员,所以无法突围。

蒋介石没能调动部队解围,负了他,但他并没有怪自己的长官。

这一仗,其实从开始他就应该有难得援军的觉悟。

但所谓衡阳一万投降守军,关押俘虏的几座小楼,最多不过能装千人。

其他的人呢?

那应该是属于大部分的伤员。

日军文中说是“自生自灭”。

方先觉也许真的想对得起部下,结果呢?

蒋介石没有下野,他和罗斯福达成了协议,替换掉了史迪威 -- 从此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真正用得上的美援。

这是因为罗斯福觉得中国的事还是要中国人来干,和衡阳没什么关系。

日军终于打通了衡阳,才忽然发现,盟军队本土的紧逼才是最关键的战线,南洋那边已经不需要这条走廊了。

打下的衡阳也没有任何意义。

双方拚杀得如此惨烈的一战,竟然是如此荒唐的结果。。。

这只是我粗粗读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