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黑船来航(一) -- xxxxxxxx

共:💬41 🌺3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宝,再灌点水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本人也对幕末维新那段时间的历史很感兴趣,说来其实也是因为看《浪客剑心》之类的相关日本动漫而产生的兴趣。

看完空船兄的两篇帖子及相关回帖,觉得楼主确实人如其文,西西河上真是人才济济啊。就借这个地方灌点水吧

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对这些“侵略者”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感激之情。

我也有同感。我看过的日本动漫里面有两部涉及到侵略的搞笑作品,一部叫《军曹》,讲的是宇宙中一个科技军力非常发达的K隆星的侵略部队派出了一个小队来侵略地球,却因为队长太废柴导致不仅没达成侵略,反而自己寄住在地球人家里面的故事。另一部《银魂》更绝,干脆就从日本幕末的时候架空,那个世界里的日本不是被外国所侵略,而是被“天人”(就是外星人)所侵略,幕府时期的历史人物也被恶搞,比如以桂小五郎为原型的“桂小太郎”就被设定成了一个有“贵公子”气质的“天然呆”,所谓的“真选组”也是以新撰组为原型的。这两部作品的风格都很欢乐搞笑。看得出来日本人对待被侵略的时候是没有我们中国人那么沉重的,因为他们毕竟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中国人被侵略时的那种苦难。

另外我想问问空船兄有空的话是不是可以写写黑船来航之后的事情。我这里先从别的地方引一段讲维新的,空船兄可以看看:

  近代的中国,不但对西方充满了各种奇怪的胡乱想象,对近在咫尺的日本同样也是如此。把日本的明治维新史,其实是比附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想象当中写了一遍。当然,始作俑者就是康某人,戊戌变法之前就在瞎写日本明治维新史,以此作为自己变法的依据。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对明治维新历史的叙述,以及这种“叙述”的方法,却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学人。简单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帮进步的,要求西化的,代表正义的底层武士们,推翻了腐朽的,保守的,落后的德川幕府,从此日本走上了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根本就是一场日本版的戊戌变法,“只不过”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这其实是纯粹的胡诌八扯。

  而后来中国的对日研究,普遍都是建立在这种胡诌八扯的基础之上。不但养活了大量靠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来混饭吃的砖家叫兽,还经常煞有其事的弄一些新发明出来:兰学的作用啦,三百藩国试错体系啦,什么伊藤博文其实是穿越众,拿着公公知识分子们炮制的“农业-轻工-重工”的正确经济发展顺序原理,把日本振兴了起来。

  日本幕末的政治,其实是呈现一种与戊戌变法的政治格局相反的状态。幕府才是主张开国学习西方的一派,而倒幕的主力军,萨摩和长洲藩,其实都是攘夷的急先锋,换句话说,维新志士们其实不是狗奶众,而是喝了狼奶长大的日本义和团。伊藤博文年轻的时候,伙同他人一把火烧了英国使馆的工地,还准备砍杀英国公使,后来被藩主阻止。至于他去英国留学一事,其实一共才去了一年,而且是为了完成他老师的遗愿,去当间谍,而不是朝圣去了。之后他出身的长洲藩,在马关架起大炮,无差别轰炸外国过往船只,导致多国联合舰队报复,将长洲炮台炸平了,而他的同门师兄弟,如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等,都是炮击事件的参战者,后来被从炮台废墟的死人堆当中背了出去。萨摩藩同样离谱,代藩主岛津家久带队1000人,当街砍翻了几个英国人,一死两重伤,

史称“生麦事件”。后来此事引发了英国军舰的报复,萨摩藩的炮台与城市,工厂等均被摧毁。

  当然,那之后确实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战下来,萨摩和英国居然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当时更加亲法的幕府。两藩瞎整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却要由拼命阻止他们瞎搞的幕府承担,幕府为这事气不过去,直接气死了一个将军,真是一箩筐的杯具。当然,这里有一些日本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对英国来说,萨英战争是失败了,因为本来的作战目的是用武力威胁,但是不用真正动武就能获得赔偿,这是“恐吓外交”,“舰炮外交”的本质,但是作战目标没有达成,还死了分舰队司令(那老哥真点背,一共没有几个英国人被打死,一排乱炮把他和副手打死了)。但是对萨摩藩来说,和如此难以匹敌的对手硬抗,纯粹是“无谋”,而应该遵循战国武家的处事原则:抵挡不了的敌人,就要想办

法成为他的盟军,这样才能牟取利益,积蓄力量。

  结果两家是一拍即合。英国本来以为“战胜”的萨摩藩会提出什么难以接受的条件,而萨摩却小心翼翼的表达了善意,即答应赔款,不过赔款找幕府要(十四代幕府将军吐血路过……),心怀鬼胎的两家一拍即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未来的新生明治政府的外交第一课。

  倒幕的过程,顺利的一塌糊涂。固然部分原因是因为萨长联盟被中国的公公知识分子们加持了“全盘西化”的神光,但是原因并不那么简单,幕府方面其实并没有激烈抵抗就放弃了。明治维新的鲜血,都是在日后的十年多的时间里,逐渐流出的。突然成功的西南乡巴佬们进了江户(东京),应该如何治国是一片茫然的,倒是陆续把幕府过去制定的各种“开国”政策,拿出来执行。而当时真正懂和西方交往相处之道的,是原幕府方面的翻译们,作为幕臣,他们大多对明治新政府很看不上眼。要么拒绝为新政府服务,要么干活的过程中给下点绊子,恶心一下这些乡巴佬。这时在倒幕当中没起到多少作用的伊藤博文时来运转了,因为外国政府要求日本新政府必须提拔一些可以直接交流的高级官员,而新政府方面可信任的人极少,冒牌西洋通伊藤就粉墨登场了,获得了信任和重用。当然,作为一个有天赋的人,日后伊藤成为了货真价实的西洋通,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关于空船兄提的这个问题:

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萨战争。这样急速转弯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中是否曾经有过,我非常的不确定。

在我的记忆中,近代史好像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古代史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不过即使有也没有多少可比性,因为近代国家和古代国家所处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说实在的,当时我看到英萨战争的来龙去脉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是个不常见的进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