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美国战略侦察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一) -- 新共和

共:💬19 🌺1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美国战略侦察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一)

美国战略侦察的风情画之SAMOS:披狼皮的羊

本系列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意保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原始出处,请勿用于盈利目的。

(一)

侦察,字典的解释是“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我看把军事二字拿去更准确全面。美国人是最重视侦察的国家之一——也许可以把之一去掉。为了刺探敌国、友国、盟国以及不相干国,这个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技术手段,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侦察设施和机构。我想在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一个系列)里介绍的主要是航天侦察技术手段和相关机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锁眼、大鸟、曲棍球等侦察卫星,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关。

首先介绍的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卫星和导弹观察系统”(SAMOS)。

通常这种话题都要从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扯起。我也不能免俗。在想当年的那个年代,正是科技和军事精英们想象力极度发达,敢想敢干的年代,对我这种航天爱好者来说,那真是黄金年代……

——————————————————————

★偷窥者

这个世界严肃地关注大气层以外的时间比有些人想象的早,尤其是对那些盛产技术人才的国家来说。咱也别说得太早,就从1946年5月2日说起。这一天,美国的道格拉斯公司,就是那家研制生产了DC-3的飞机企业,拿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这是一份在当时非常“尖端”的技术报告,里面全是关于航天器用于军事领域的预测和分析,涉及导弹制导、武器投送、天气预报、毁伤评估和“观察”。这个“观察”就是侦察的隐晦称呼。现在的美国一年发射十几乃至几十颗卫星不成问题,那时可不行,一颗也上不去,没火箭啊。虽然如此,这份报告还是让太空、航天、卫星等词汇在美国的决策者心里埋下了种子。

前面说过,美国人很喜欢偷窥,那时他们最热衷的偷窥对象是苏联。美国人想出了各种办法刺探“铁幕”背后的苏维埃国家,TNT电视剧《Company》第一集对CIA的人力情报运用刻画得很精彩。比之毫不逊色的是美国对苏联的技术侦察,比如实施过顶航空侦察,也就是使用航空器进入苏联领空,使用侦察相机获取目标图像。美国曾使用空飘气球搭载侦察相机对苏联实施过顶侦察,不过实际效果顶天了也就是个聊胜于无。真正取得巨大成绩的是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U-2侦察机。

U-2侦察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美国空军密切合作的产物。1954年,CIA和洛克希德公司签署秘密研制高空侦察机的合同,要求这种机型实用升限要超过22000米,以避开苏联防空军各种防空兵器的拦截,包括高射炮、截击机和新出现的防空导弹。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实力雄厚,第二年就拿出了飞机。1956年7月4日,不知是不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U-2在这天开始了入侵苏联领空,刺探情报的营生。美国人预计U-2的使用寿命能有2年。这倒不是说U-2太娇气,只能飞2年,而是说这个计划的实际操作时限可能只能持续到1958年。不是担心苏联会击落U-2,而是担心苏联的防空雷达网会在2年后完全无缝覆盖边境,到那时间谍机不论从哪个角落溜进苏联都会被发现,美国就会面临苏联的抗议和国际舆论压力。这再次说明,决定秘密行动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政治,而不是技术能力。

美国人没有想到,他们对苏联防空网的估计离事实相差那么远。U-2刚进入苏联领空就被苏联雷达盯上了,外交抗议来得远比CIA预料的时间早。这让美国人非常尴尬。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严格限制U-2进入苏联领空的次数,而且每一次都要经过他的批准。所以虽然U-2的诞生是为了刺探苏联内幕,但是它实际闯进苏联的次数并没有当初计划的那么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偷窥者U-2

饶是如此,U-2也为美国决策层立了大功。先是帮他们查明了与苏联的“轰炸机差距”只是个神话,然后又发现了苏联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即将发射的动态。但是U-2飞行员也发现执行任务越来越危险了,每次飞行时,苏联的防空雷达网都能发现其踪迹,截击机拦截、高炮射击和防空导弹发射随之而来,让人胆战心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2拍摄的苏联军事设施

飞行员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情报界和军方早就在考虑U-2的接替者。他们分两条腿走路。一是飞得更高更快的侦察机,随后诞生了“牛车”计划,成果就是后来的A-12和SR-71“双三”侦察机。另一条腿是侦察卫星。1955年3月15日,空军公布了第80号技战术指标(General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No. 80),明确空军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侦察内对预选地区进行侦察,确定了侦察卫星的发展优先权。这部文件发布的直接结果是“军事卫星系统”(Military Satellite System ,WS-117L)立项上马。这里解释一下,WS是美国空军对武器装备系统的编号系统,不是只给卫星型号。比如,WS-125A是XB-70“瓦尔基里”高空高速战略轰炸机,WS-107A是“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系统。1956年2月,WS-117L交由空军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发展局负责。这个局是施里弗将军的珍爱,关于这位将军的事迹,后面会说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卫的“牛车”:SR-71

★来自太空的窥视

WS-117L是启动了,但是从一开始就饱受预算短缺的痛苦。面对困难,一个叫杰克·海泽尔(Jack Herther)的年轻中尉动摇了,他脱下军装,加入私人企业。虽然为军队卖命的意志不够坚定,但此人年轻有为,日后将发挥作用,这里先按下不表。让海泽尔没想到的是,他刚离开空军几个月,苏联就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人深受刺激,有些像如今网络上各个角落里出没的ID们遇到点事就会在论坛悲鸣、在博客骂娘一样,美国人的各种极端言论充斥报端和街头,好像美国一夜之间就沦为二等国家,面临赤色政权的入侵了。美国的精英们必须稳住阵脚,发出强力回应。

1958年1月2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出1849号指令,给予发展实用的侦察卫星最高优先权。资金此时如开了闸的洪水、脱了缰的野狗朝空军的卫星项目迅猛扑来,1958财年的预算是1000万美元,到1959财年就涨到了1.595亿美元,我不得不感叹:真有钱!海泽尔这时可能有点后悔,但也来不及了,就在新单位好好干吧。他的新单位叫艾特克公司,是家初出茅庐的新公司,却在日后有不凡表演。

1958年初,WS-117L分成了3个主要项目:“发现者”、Midas和“哨兵”(Sentry)。3个家伙共用卫星平台和一些部件以及运载火箭,但是用途各有不同。

“发现者”是在1958年2月7日上马的,按照政府公开的说法,这是开发航天技术的科学卫星,将携带老鼠和猴子进太空进行生物医学研究,以后人类进太空就指着它们探路呢,这是为人类造福啊。其实这都是扯淡,“发现者”只是“日冕”的掩护项目,跟生物医学一点关系都没有。“日冕”是个“黑项目”,CIA牵头实施的。按中国人的说法,这就是个“黑户”,意思是在公开的政府文件中,它是不存在的。除了经过批准的人外,没人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为了掩盖这个黑幕,WS-117L计划主管弗里德里克上校命令为它起一个掩护名称,就有人起了个“发现者”的名字。这个项目可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的“国家高新工程”哦。它是CIA和美国空军共同实施的项目,使用“雷神”中程弹道导弹改装成的运载火箭发射,携带艾特克公司研制的相机,就是海泽尔转入的那家企业,使用70毫米胶片,用一个小返回舱送回地面,在空中用改装过的运输机回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冕”剖面图

Midas的全名是Missile Defense Alarm System,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早期预警卫星项目。卫星用红外传感器感知苏联ICBM发射时产生的热焰发出预警。它比“发现者”重,使用推力更大的“宇宙神”运载火箭(用“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改装而来)发射。与“日冕”不同的是,Midas是空军自己管理的项目,与CIA无关。空军内部有一个弹道导弹局(缩写为BMD),它可不是只管弹道导弹的,BMD里面设立了特别卫星办公室,专门管理空军的卫星研制工作。Midas发展下去就是后来的“国防支援计划”(DSP)预警卫星,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可讲,这里不展开,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idas真容难得一见

WS-117L最大的项目就是本文的主角:“哨兵”。由于它也是一种成像侦察卫星,所以实际上和“日冕”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和Midas一样,它也靠空军独力支撑,是BMD卫星办公室最大的航天项目,空军的宝贝。对他们来说“日冕”只是个过渡性的计划,在更复杂更先进的“哨兵” 1960年投入使用后,“日冕”就可以完成使命退出舞台啦。

“哨兵”是这个家族中最特别的孩子,不像“日冕” 或者 Midas,“哨兵”有2种性质不同的有效载荷:光学成像和电子情报载荷。后者这里不说,因为那属于另一篇文章,单说这光学成像载荷。很多人都知道“日冕”卫星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其实就跟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差不多,里面有一架相机,当然,比我们家用的要大好几圈,重好多倍,卫星里装着胶卷,到了目标上空就咔咔咔拍上一气,等到胶卷拍完了就装进一个返回舱,砰的一声从卫星上弹出来,返回大气层,落到预先计划好的空域,用飞机回收。工作人员把从天上掉下来的胶卷冲洗放大后就可以给判读人员使用了。

“哨兵”与众不同。

“哨兵”使用一种叫“胶片读出”(film-readout)的技术。它也带着相机和胶卷上天拍照,但是拍完照片后就开始另辟蹊径了:胶片曝光后建立潜像,然后在卫星里按预设好的程序显影、定影,接着干燥完毕就用扫描仪扫描相片,把图像转化为电脉冲信号用无线电设备发送到地面接收站。就跟以前通讯社向用户发传真照片差不多。嗯,实际上,从出现的时间上来讲,发传真照片有可能是新闻界向情报界学习的结果。一切全自动,怎么样,先进吧。“胶片读出”相比胶片回收方式,技术优势很明显,它可以让地面在拍摄几小时后就获得目标照片,而且昂贵的卫星不用返回,它可以在轨道上继续工作几个星期直到胶片用完或者能源耗尽。而“日冕”就麻烦了。想得到它拍的照片就要等任务结束,地面拿到返回舱,那可已经是几天之后了。

可是,就有人对这么先进的“哨兵”看不惯,谁呢,ARPA——预研计划局,一个让军事爱好者如雷贯耳的名字。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注:ARPA也有人翻译成先进研究计划局、高级研究计划局。

—本节完—

做点说明:本文最早在鼎盛中华网站发布,在西西河发布的内容稍有改动,比以前的版本完善一些。本来我早就想在这里注册“花卷面包”的ID,无奈总是无法注册成功,所以还是沿用“新共和”这个ID好了。另外,我找不到这里图片上传的界面,可能这个功能对我这个新人不开放?所以直接引用了鼎盛中华网站的图片地址。如果看不到,请粘贴复制图片地址到新窗口查看。

文章有不正确之处请直接提出,谢谢。

元宝推荐:海天,MacArthur,老叶, 通宝推:海天,熊仔,捷克,daharry,龙驹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