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为什么红火? -- 清溪照影

共:💬19 🌺3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为什么红火?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为什么红火?

近来网络上热传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独创的“海派清口”,尤其是他那段模仿中美两国领导人被扔鞋子的片段很受吹捧。我随后看了他的《笑侃三十年》和其他一些视频片段以及他的电视访谈。据说周立波如今红遍黄浦江,甚至被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余秋雨赞为“上海至少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几乎被包装成上海地方文化的代言人。而他一场2小时的演出就35万的票房,确实算得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作为生长在长江边自认为南方人的武汉人,我还是感到一丝欣慰。当然,初去广东时被称为北方人的时候,我还是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就如同当年一位海南MM称呼我为大陆人一样。我认为,周立波的爆红,不仅仅因为他艺术功底的厚积薄发及其团队的市场策划,更在于南方大众在经受了多年北方文化的逼压之后自我文化意识的苏醒。

我之所以欣慰,是感觉传统地方文化的艰难回归和复苏。往大了说,几千年积累传承的中国民族地方文化极为丰富,博大精深蔚为壮观。记得我上小学之前,我外婆都可以上当地农场街上的电影院看戏,有汉剧、楚剧、豫剧、越剧和京剧等等,虽然我只是看个开场大多时间在睡觉,因为没有《少林寺》精彩好看通俗易懂嘛。后来看到外婆的遗物——那些戏曲磁带,才想到我外婆这位当年大户人家的二小姐,还是蛮有文化的嘛,因为我虽然是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竟然欣赏不了,看来我也和小沈阳一样没文化。大概读小学的时候吧,在如今富丽堂皇的武汉江汉区政府大楼对面的北湖正街上的当年很寒酸的北湖影剧院,和摇着蒲扇的外婆一起坐在石凳子上,在暑期夏夜的星光下,看张明智唱湖北大鼓,现场演出哦,而如今这样的社区影剧院是不会有存在的空间的,肯定要被弄成房地产卖钱。而不久前偶然看到张明智和祖籍武汉的过气台湾歌星陈明真在洪山体育馆同台演出,他已经不唱湖北大鼓了,好像是说了一段不咸不淡的笑料加上一首鬼哭狼嚎的流行歌曲,忘了名字,反正我感觉当时心在滴血,肝在流泪,腿脚冰凉,双手扼腕,痛惜啊,好好的地方文化的代言人之一如今沦落到如此不伦不类!这都怎么了?!短短30年来,汉剧和楚剧大概已经消亡,豫剧我不大清楚,连被尊为国粹的京剧也是日薄西山无力回天,大概也能相见地方戏的处境了。前几年我认识一位唱汉剧的年轻女孩子自己都感觉诧异,如今竟然还有人唱汉剧,我怎么都一直没听到过,除了听我爸爸以前提起过汉剧大师陈伯华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轰动京城。这位女孩子的父亲是给陈伯华打鼓的,难怪呢,是家传的;我刚才百度搜索得知,90高龄的陈伯华是武汉汉剧院院长,但我想这个汉剧院大概和湖北省博物馆差不多,汉剧如今几乎也成了历史遗物。

我外婆生前欣赏各种戏曲,就如同当年我热衷港台英美流行歌曲一样,试问谁俗谁雅?照我现在看来,那些流行歌曲比起吟唱几十年脍炙人口的戏曲,才是俗不可耐,而我当年听着那些咿咿呀呀的戏曲几乎要起鸡皮疙瘩,那些拖腔让人无法忍受。我的青春期恰逢是中文流行歌曲最辉煌的时期,再多的明星再多的金曲我也能如数家珍。可如今,我也学着欣赏了一把白先勇领衔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那些唱词真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回味无穷,而那些曾经让我迷恋的流行歌曲犹如过眼云烟般消散,真个是“此情只待成追忆”。我突然理解了当年台湾歌手庾澄庆在春节晚会上声嘶力竭狂喊“让我一次爱个够”唱得我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之时,我父亲在一旁冷冷的说:“像在抽筋样。”想当年我父亲也是个文艺青年呢,会演奏各种乐器,是当年文艺宣传队的主力呢。记得当年隔壁读初中的堂兄买了把吉他,我爸爸拿过来以小提琴的姿势弹奏了几个调子,虽然有点搞笑,但我当年幼小的心灵还是受到了一丝震撼,原来我那沉默寡言的父亲不仅会教中小学各门课程、写得一手好书法、打篮球身手好生了得,还很多才多艺呐,加上人又帅,除了不大爱劳动老挨我妈骂之外,那“德智体美”的境界,要是放在如今,绝对让很多优等生汗颜,肯定女粉丝无数。而后来的我,为了闯过三重门,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现在我感觉自己很是愚昧呢,而我当年只记得我爸爱打麻将不爱劳动,似乎还有点瞧不起他。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我这里就不说了。

而我正想说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那个春季晚会,可以说从它诞生开始,就不知不觉的充当了挤压地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南方传统文化的帮凶。数数春季晚会历年的主打节目吧。先是各路笑星的相声广受欢迎,可在陈佩斯朱时茂退出之后,相声事实上走向没落,而在马季去世之后,相声也就几乎名存实亡了,仅剩那个郭德纲在强撑台面,可也没上春晚,而且实际情况是,郭德纲只在北方受欢迎,而我对他没啥感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骨子里的南方人血脉。而近年上春晚的那对相声演员把缺德当有趣,讥讽全国广大亏损惨重的股民,而遭致全国股民的痛骂。相声之后,后来就是黄宏赵本山的小品,那个黄宏在超生游击队之后迅速江郎才尽,仅靠暗含的黄段子当包袱,所以春晚一直靠赵本山强撑门面,直到09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在无奈的重压之下,隆重推出他的徒弟小沈阳为其接班人,可越来越让人感觉别扭不对劲,这算哪门子娱乐?你不雅也就算了,俗一点也没关系,可也不能太贱啊,把无聊、病态、阴暗、无知当有趣?央视可以把他弄到春晚上去强迫全国人民看,但那绝不是文化,如果说那叫文化,那无异于是强奸文化、强奸民意,说那是大众文化,也无异于对大众智商和情商的肆意羞辱。

20多年来,全国人民合家团圆之时观看的春晚节目单上,北方文化一统天下,南方文化屈指可数,我记得那个“刘三姐”就上了几次春晚,难道南方文化只有刘三姐么,而那个刘三姐都多大年纪了啊?难道南方语言文化后继无人么?似乎央视也感觉到了春晚收视率逐年下滑的态势,尤其是南方,也做出过尝试,比如之前湖北的李琼的山歌,近年武汉说唱艺术团的几位演员上了春晚,很是让他们荣幸了一把。近年央视又开始流行四川话小品了,说实话,索然无味,想笑都笑不出来。我在重庆读了四年大学,当年周末晚上我喜欢去区文化馆看欧美老电影,开场之前有人就在文化馆的大门口的台阶之上免费摆一两段龙门阵,空地上等候看电影的观众笑声掌声不绝。虽然不记得都讲了些什么,但那种表演者和观众会心会意沟通的感觉至今让人回味。可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传媒相当发达的当下,大众文化娱乐都似乎成了奢求呢?我们的文化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民族怎么了?

而我所知道的这几位武汉表演者尤其是田克兢,在湖北尤其在武汉,还是有相当的知名度的。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语言的消亡。我高中一位同桌的父亲是县委办公室主任,我粗略翻阅过他带来的一本《黄陂县志》,里面就罗列了很多各乡镇语言文化上的历史和差异,及其消亡、变异以及现状。呜呼!泱泱中华民族5000多年,其历史文化灿若星辰,可当今中国,几成文化荒漠,民族文化竟被一些人污蔑为落后愚昧。尽管一味地奉行市场经济法则会摧残扼杀地方传统文化,但地方传统文化如果有适当的生存土壤和传承机制,是可以流传和推广的,不然中国各地的戏曲和文艺如何可以传承几百上千年?好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把保护传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今后文化工作的重点,央视新闻联播也报道过地方文化和市场经济融合的成功例子。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民族之根,不然再过多少年,我们真的要哀嚎“我是谁”了。而那几个上了春晚的武汉表演者,似乎是经历了一次回光返照的短暂辉煌,虽然他们趁春晚之余威在武汉各大影剧院大肆蹦跶了几下,可我感觉他们的知名度反而下降了,这也说明北方文化主导的春晚并不是他们生存的良好土壤,在遭受了北方文化的改良之后,他们是不是找不到北不知道“我是谁”了呢?

所以我认为,周立波的爆红,更多的是迎合了当下普罗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而在当今价值多元、思想开放、传媒发达、经济发展、道德崩溃的中国,地方文化作为个人认同的一部分,其发扬光大对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健全个人人格,都有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文化只要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就一定就是有市场生命力的,会受到观众认可的。依稀记得当年张明智的湖北大鼓经常讲些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讲家常里道的小事也是讲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提倡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劳动致富,讥讽社会不良风气,贬斥恶人恶习。如今政府鼓励“文艺下乡”、“电影下乡”,这也从反面说明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已经脱离民众太久,对文艺工作者自身来说,也无异于慢性自杀;而社会长年没有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市场经济法则之下权钱至上腐朽思维的影响,社会道德的崩溃和个人道德价值观的缺失,也是注定的结果。

值得欣慰的是,周立波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在盛名和金钱之下所担负的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他还说,他的舞台绝不出上海半步,这也说明了他对地方文化土壤和个人乡土认同意识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也更说明了在诺大的中国,仅仅由少数几个北方人长年主导中国的文艺市场是荒唐的,是有害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事实表明,郭德纲和小沈阳在上海无法立足。而周立波的武汉籍“大哥”关栋天希望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能活到老演到老,唯有以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据说央视春晚在湖南、广东都没什么收视率了,很高兴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大概要结束了。希望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能有更多的像周立波这样的大众地方文化代言人和表演者,如果能唤醒大众的民族认同和道德意识的回归,那将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的好事一桩啊。所以当上海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问周立波“一场演出分多少钱”的时候,关栋天插话道;“他配拿那个钱。”

我也来插一句:是的呢。我倒希望全国各地有更多的文艺表演者配拿那个钱。

2009/6/14

PS:本人旧作,再贴河里,希望多得河里的大鱼大虾的认证通过,也因为偶有所感。近日,温总向文教卫人士征询政府工作意见,有位文化界的人士坦诚:我们组织文艺下乡的时候,天寒地冻的,乡亲们即使冻得直哆嗦,也极富兴致的观看我们的演出,让我们文艺工作者百味掺杂,感慨系之。我们真的应该让老百姓能更多地欣赏到优秀文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