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再谈蒋介石抗日 -- moyu

共:💬8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再谈蒋介石抗日

北伐战争后的蒋介石,手里攥着一副好牌。这副牌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这样来形容:两个大画,四个炸弹,全攥在他手里。用这副牌来较量输赢,没有输的道理,只有怎么赢的问题。可是,历史给蒋介石开了一个令人辛酸的玩笑:他竟然打输了。

诸葛亮初出茅庐,给刘备出主意说:您瞧人家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手里还攥着汉献帝,你不可以与他争输赢。北伐战争后的中国,谁又能跟蒋介石争输赢呢!蒋介石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手里高举着孙中山的旗帜。孙中山这面大旗,远非傀儡皇帝汉献帝所能相比。汉献帝只剩下一点残余的利用价值,孙中山这面大旗,可是代表着中国未来的正统,代表着中国的自强自立,代表着民族的自我拯救。曹操发布求贤令,不忠不孝他不嫌弃,不仁不义他也表示欢迎,只要你有才能,能给曹操的统一大业出一点力。蒋介石不用发布求贤令,一大批日渐觉醒了的有志青年,自会主动地聚集在孙中山这面大旗底下。拿蒋介石手里这副牌跟曹操手里的那副牌相对比,我们发现:蒋介石手里这副牌比曹操手里那副牌,要好几倍乃至几十倍。

曹操大意失荆州,功败垂成,令人惋惜。蒋介石到最后输得一干二净,我们却没法为他惋惜。我们惋惜的是那一副好牌。 有这样一副好牌在手,他怎么就会打输了呢?

他水平太臭,这就是最好的解释。他抓错了好牌,这是另一种解释。他错认了天命,或者是天命一度错认了他,这也是一种解释。总而言之,他出现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把历史的喜剧演成了悲剧,让全中国人民跟着他一起遭殃。

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的觉醒。三民主义这面旗帜,与后来出现的共产主义的旗帜相比较,并没有多少逊色之处。共产主义更激进,可是三民主义更正统。要说对大量日渐觉醒了的有志青年的吸引力,那主要不是取决于主义的不同,而是要看旗手的号召力。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真像是蒋介石所说:中国是工业不如人、教育不如人、军队不如人,可是,唯独在人才供给这个层面上,中国不弱于任何一个当时的对手。人才,或者说,大量的日渐觉醒了的爱国青年,是当时中国的最大一笔财富。把这笔财富运用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国在工业、教育和军队战斗力上的不足。这笔财富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富有献身精神,放眼中国历史,除了先秦时期的墨子信徒,还没有另外一个群体具有这种精神。这是一种足以改写历史的精神,以一种时代精神的面貌出现,聪明的人会顺应这种精神,而不是拂逆这种精神,或试图打击这种精神,摧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的适时出现,是为了拯救中国,而不是毁掉中国。这种精神愿意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弥补中国在物质层面上的种种不足。这种精神有勇气面对任何国内或国外的危险和敌人,但是,它拒绝接受一个狭隘并且懦弱的领袖。

不能光说这种精神的优点,这种精神也有缺点。盲目,冲动,偏狭,甚至容易失去理性,都是这种精神的缺点。作为一个领袖,你必须能够去引导他,但是不能因此而摈弃它。真的摈弃了这种精神,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无牌可打。1937年的蒋介石就发现自己无牌可打,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不过是因为自己无牌可打而作出的一个无奈的解释。

一杆最好的旗帜,一副最好的好牌,这一切就在他的手上,他竟然宣称自己无牌可打。可惜了。世有英雄,奈何一副好牌正掌握在一个狗熊手里。

是共产主义把大量最有献身精神的有志青年吸引了过去吗?——不是的。真正把他们吸引过去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民族主义。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上说,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具有民族的特性,所以它本该吸引力更高才对。三民主义可以被灵活解释。可以解释成民有、民治、民享,也可以解释成联俄、联共、扶助民生;可以解释成平均地权,也可以解释成重商主义。三民主义无论怎么解释,民族自救都是他的真正的、唯一的内核。就三十年代的中国状况来说,蒋介石若能高举起民族自救的大旗,共产主义根本就不足以与他竞争民心。若再考虑到觉醒的青年大多数来自有产阶级,蒋介石甚至不用发动土改,任共产党怎么土地革命,人才也会跑到蒋介石而不是共产党那一边。

可惜的是,民族主义这杆大旗,蒋介石就是举不起来。他曾经反复地试图举起民族主义这杆旗帜,每一次都是举而不起,起而不坚。要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你必须有胸襟,有意志,有原则;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信心,并且成功地向别人传递出这种信心:积弱积贫的中国一定能够在自己和自己的政党的带领下,战胜种种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的自强自立。

这对蒋介石绝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相反,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蒋介石若能满足了这样一个要求,则当时的中国人抬也要把他抬到伟大领袖的崇高高度上去。

要满足这样一个要求,则蒋介石必须坚决抗日,他的最嫡系的部队必须冲锋在抗日的第一线。他不必害怕损失部队,只要中国不灭亡,他的部队只会越打越多,而且越打越强。所谓的非嫡系部队,那是旗帜不够鲜明所导致的恶果。在民族主义这杆大旗底下,所有的部队都是嫡系部队,或者会变成嫡系部队。那些拒绝统一领导的非嫡系部队,会在民族主义的狂热大潮中被淹没的干干净净,哪里还需要耍手腕,玩奸计。耍手腕和玩奸计或许会成就一个时代奸雄,绝不会成就一个伟大的领袖。

时代呼唤一个伟大的英雄,黄埔军校里走出来的只是一个乱世的弄潮儿。是的,蒋介石只是一个弄潮儿,连乱世枭雄都算不上。他偶然获得了权柄,弄了一回,火了一把,然后,被自己的时代所抛弃。他先是被自己的人民抛弃,然后被自己的军队抛弃,到最后,还差一点被自己的党抛弃。事实上到最后,他的党中但凡还有一点理想的人,都已经抛弃了他。

没有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蒋介石也不可能完成中国统一,这一点,是他统一中国的方式所决定的。北伐的的初步成功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本该一鼓作气,在三民主义或者说国民革命的旗帜下完成中国的统一,但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偏爱投机的天性忽然暴露出来。他大肆招降纳叛,不管是旧军阀、新军阀、土匪恶霸、还是黑社会帮派,只要是愿意来投靠的,他一律接纳。他只知道接受,不知道甄别,更想不到要对这些旧势力进行必要的改造。他贪图表面的成功,却不知道这表面上的成功对一个革命的党在精神上的腐蚀有多大。实际上,过分过快的扩张已经使他的党迅速蜕变成一个藏垢纳污的大杂烩,他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因此而急剧下降。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共产党曾经经历了一次分裂,具体地说是分裂成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当时,许多革命党人忧心革命的前途,只有列宁不忧心。列宁的观点是:分裂不会削弱革命党;正相反,剩下的部分因为更纯粹、更坚决、更有战斗力,因而,革命的力量实际上得到加强了。列宁是正确的。十月革命验证了列宁的正确。如今,十月革命已经在根本上被俄罗斯人所否定,但这并不足以否定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明智。革命是要讲原则的。一支革命的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它的原则性,或者换句话说:来自于革命者对于自己的信仰的坚持。可是,我们发现,蒋介石这个人没有信仰,也没有原则。

如果他有原则,他就不会满足于表面的成功。四川的刘湘,青海的马步芳,上海的黄金荣,都是些什么货色?这些人本该是革命的对象,他却把他们引为朋友;他与他们称兄道弟,仅仅是因为他们给自己换上了一面青天白日的旗号。倘说他这样做是讲究革命的策略,那他首先就看不透革命的形势。革命的形势是越来越多的革命青年的加入。他只要把这些新生的力量凝聚起来,就足以对旧势力构成摧枯拉朽的优势。从27年,到37年,历史留给蒋介石的时间还不够充裕吗?可是,10 年的时间内,蒋介石不但未能整合革命的力量,反而把他们越来越多的驱赶到敌对的势力那边去了。

革命的青年是当时中国的最大一笔财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笔财富不属于蒋介石。那么,未来的中国不会属于蒋介石。

从革命的角度上说,蒋介石和共产党的分裂,是一件愚蠢之极的事。这首先是因为时机的选择不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这就是军阀混战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彻底摧毁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中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当时的共产党既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自己的地盘,他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依附于国民党而存在。他们和国民党并肩作战,如果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那毫无疑问,民族主义对他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真把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放在这些人的面前让他们选择,我相信:其中一多半人会选择更现实的民族主义,而不是很遥远的共产主义。

他们是最激进的一群人,也是最富有献身精神的一群人。一个明智的领袖不应该把这些人视同自己的敌人。尤其是:不能由自己来亲手把这些人硬生生地逼成自己的敌人。革命仍未成功,最革命的分子先被放在了革命的屠刀之下,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发生对于广大日渐觉醒了的热血青年来说,无异于兜头一盆凉水。

我必须承认,这盆凉水还不足以浇灭广大的爱国青年的报国热情。爱国青年首先就不是被共产主义、而是民族主义所吸引的。只要蒋介石能够真正高举起民族复兴的大旗,他仍然有机会赢得中国。共产主义或许能竞争得过三民主义,绝对竞争不过民族主义。但可惜,民族主义这面大旗,蒋介石就是举不起来。他一心想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自以为举起了这面旗帜,但是在广大的爱国青年的眼里,他是一个完全不合格的旗手。他信基督教,读曾国藩家书,唱三民主义高调,他的最亲密的追随者都不知道究竟该相信他什么。他用师生情谊来维系自己的嫡系部队,用江湖道义来笼络同党中的旁系杂牌,他的浅碟子里根本就盛不下整个国家和民族。

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蒋介石选择不抵抗。为他的不抵抗提前做好了注脚的,是他的三不如的抗日高论。一个大国的领袖,举的是民族主义的旗帜,竟敢于公开释放出这样的论调,这也是世界之一奇。

对外他不抵抗,对内,他可是一刻也没有放松。他的另一个高论是攘外必先安内。都听说过打扫干净庭院才去迎接客人,谁听说过打扫干净庭院再去迎击敌人的?而况这敌人已经打进家里来了呢!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蒋介石答应抗日。一切都还来得及。收拾人心还来得及,重塑形象也来得及,只要你能打。甚至还可以放低一些要求:只要你敢打。中国什么都缺,但是不缺抵抗的意志。这一点跟北宋末年和残明初年完全不同。那时我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抵抗的意志。这一次倒过来了:我们什么都缺,但是我们的抵抗的意志和决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充足。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敌人的意志优势曾经一次又一次迅速击垮了我们的物质优势。这一次,我们的充沛的抵抗意志能够弥补我们在物质层面上的巨大劣势吗?

也许能。前提条件是:你们要相信自己能。非常遗憾,当蒋介石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一败涂地,我们只好接受:我们还是不能。

一开始,大金国并没有想灭掉北宋。一开始,满清也非常满意于仅仅占领江北。一开始,日本人根本就没有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既然胜利来的如此容易,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呢?侵略者的胃口,经常是被懦弱的对手激发出来的。这一次也不列外。

中国历史有他自己的规律。在外敌面前一溃如泄的军队,没有机会再次赢得中国。这个规律不应该被打破。否则的话,我们还谈什么民族的精神?

但蒋介石仍有机会。是日本人给了他这样的机会。日本的进攻停下来了,这给了蒋介石重整旗鼓的时间。他不是尊崇曾国藩吗,我们希望看到他屡败屡战。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交上手了,这是他重整旗鼓的大好时机。美国的援助大规范地到来,现在你不能说武器不如人了,可是你的训练在哪里?你的士气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最为一个大国的领袖,你的抵抗的意志在哪里?

全国人民都等着看蒋介石和他的军队的作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能抓住这个最后的机会,我相信,中国然是蒋介石的。如今胜利已经是注定了的,因为中国不再是孤军作战,可是,你首先得敢打。你得让人民看到在你的眼里抵抗外敌的入侵比跟另一个同胞争夺政权更重要。你得让你的军队接受锻炼,学会打仗,学会怎样去争取胜利。一支在抵抗外敌的入侵中勇于作战的军队,在内战中不会输掉。中国人民不会不会如此忘恩负义,不会把自己的国家的捍卫者当做垃圾一样轻易抛弃。更重要的是:一支在抵抗外敌的入侵中勇于作战的军队,在心理上会建立起一种强大的战争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不允许他们在内战中接受失败。

可惜的是,蒋介石的军队在外战中得到的是武器(通过美国),失掉的是荣誉感。日本投降了,国共之间随即爆发内战。在蒋介石的眼里,我打不过日本人,我还打不过你共产党吗?——你就是打不过。你的军队徒然三四百万之众,但是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不会打仗,不会胜利,而且还严重缺少自尊。他们唯一熟悉的就是失败、失败、再失败、一连串的失败。他们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愧对自己的人民,如今你让他们掉转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如果他们忽然之间变得勇武起来,那才是一件滑稽的事。他们在表面上看十分强大,跟共产党的军队相比,他们是武器也占优,训练也占优,物质供应也占优,恰像是八年之前日本军队相对于中国军队的优势,可是,他们唯独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优势:战斗精神。

战争的结果是戏剧化的。三年的时间,输掉八百万军队,九百万国土。蒋介石开创了一个历史奇迹。

通宝推:无事忙,传说,煮酒正熟,水立方,frnk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