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电影的矮子时代 -- 陶醉

共:💬5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不认为商业化跟艺术性是背离的两端

事实上他们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才对,商业化好的作品,也就是赚钱的作品,就意味着老百姓真的爱看,老百姓爱看的,就是艺术,人民的艺术。而不是tmd什么几个骚人小资的品位才是艺术。

事实上在我们这个目前这个商业化社会里,现在这些电影人恰恰是不够商业化,他们以为营销就是商业化,把充满尘埃与腐朽味道的东西稍微打包一下就能光鲜的见人,以为商业化就是骗人上钩做个一锤子买卖。

然而,这不是商业化。

就跟卖车,卖手机一样,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是可以被倾听、被发掘、被反馈的,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电影工业的设计模式,被打造出来,当然这个打造的过程得需要导演的一定的创造力,但是设计的模式是首要的,尊重客户是首要的。现在这些电影人可以说是根本不打算费心去打造要售卖的产品的芯片,用港版、台版的破芯就来卖钱,而光在广告上下本。这样固然简单,容易,但是在真正优质的美国产品面前就贻笑大方。

80年代的电影产品品质很好,没有经济压力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需求是很明确的,绝大数人有着与官方的口径有着共同的认同,所以即使官办的机构,也能创造出符合民众的需求,也就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现在,需求已经多样化了,更难把握了。电影人没有跟进,得看着审查的脸色,又得照顾观众的心理,屁股与脑袋有点儿错位的危险,很累。于是就逃避,规避风险,使用着一个个并不了解当前观众需求的导演,透支着中国电影的信用。

然而人都是要赚钱的,电影院开着就是要放片的,不尊重客户的结果就是被其他产品所取代,特别是这些舶来的产品,带着强大的文化优势。

西方的市场,是彻底被好莱坞占领了,因为他们的文化本质上是一致的,趋同性很强,什么类型的产品都畅通无阻,自然没有土特产的空间。但是,我认为,中国市场恰恰是不怕文化优势的,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强势文化,即使在它最暗弱的年代里,含有文化底蕴的作品,都必然是畅销货,因为中国人是为了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骄傲的,这个骄傲感,是个极其极其巨大的市场。

现在这些导演,拍的所谓的反应中华文化的作品,为什么被所有人耻笑,就是他们没有尊重观众对我们的文化的立场,尤其是启用所谓的好莱坞背景的导演和演员,只能惹得天下笑。因为你绝对不能拍矮人一等的猎奇片,你绝对不能拍做小儿女态的历史片,你绝对不能拍油头粉脸的正剧,你绝对不能拍有武打的古代战争片,你必须正视我们民族在发展中的代价,但是同时坚信这个民族是最优秀的。戏说的玩意儿,你可以在电视上来给人消磨时间,但是要人掏钱,你是要有真料的。以上种种,这都不是大国国民的胃口,你们懂不懂。但是,脑残的,某些人拍了,不但拍了,还吹了,结果就是丢人现眼。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对强势的电影的呼唤是必然的,而强大经济下的强势文化的作品,才天然的有覆盖海外市场的能力,根本不需要费尽周折谄媚于外人,那样的作品,既不讨好国人,也不在西方人眼中成为主流,何其可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