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 -- 秋原

共:💬55 🌺502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四)

应影视区广大人民之邀和出版社体会的造势建议,俺决定把这个连载多帖几章。从去年10月开始,目前诸位看到的已经是我在09年11月下旬写完的第三稿~

这篇我原本打算写成上中下三部曲的“千字文”也最终升级成名副其实的“万言书”了~

本文为秋原原创,版权已出让,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录。作者本人和出版社保留对可能侵权行为的追究权。

鉴于西西河论坛的一些设置上的不便,去年已经连载的三个章节都无法修改了。好在这三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动。那么从现在起,我帖后几章的内容。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我这本书暂定的名称是《风声惊聩》,而诸位看到的《“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和冯小刚》仅仅是这一系列的上部(共14章),完稿于09年11月下旬,即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三周左右。其中前8章截稿时,还没到创业板开市的09年10月30日~

所以,在这些章节里的时态和陈述语言都是以09年10~11月为准的。我决定保持这种“原状态”~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和冯小刚

04、最佳性价比友谊

王忠军是个我行我素的人,而且擅长把握住一些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表现的机会——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个人身上,也是王氏兄弟的共性。在国内诸多影视娱乐公司的领导者当中,华谊兄弟两位王总的媒体上镜频率向来是非常密集的。

艺人博取上镜率的动机是出于抬升个人知名度的目的;那么作为商人也采取类似的手法炒作自己,其中就包涵着更加丰富的含义了。在过去数年里,王忠军频繁地出席各类社交活动,接受专栏采访,参加访谈类电视节目,而且还通过媒体积极向公众展开自己的生活圈子。关于他的经历、爱好、言行,甚至个人作息起居和家庭生活的大量报道,充斥于包括网络在内的各路传媒报道当中;在把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旗下多名签约艺人打造成华语电影顶尖级导演和国内娱乐圈一线明星之外,王忠军也让自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物。

作为一个影视公司的领导者、一个在美国留学时主修传媒学的海龟,王忠军非常重视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他很清楚娱乐业和传媒业之间的关系;很清楚及时且得力的新闻报道在指引舆论导向和吸引公众注意力两方面发挥的效果。尤其是在娱乐圈,一次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会呈现出几何指数级增长的影响力和连锁性质的舆论反馈效果。他要借助这种外部力量,在自己只需投入少量启动推力的情况下获得超额的外力助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许王忠军本人并不能准确地讲清楚什么是蝴蝶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然而信息学与传媒学领域强调的非线性传播,是华谊兄弟经常使用的拿手好戏,并由他亲自带头,反复应用到华谊兄弟在电影、电视、艺人报道、社会公关等等各方面的宣传活动当中。其中有很精彩的、有足以拿来作为经典教案的,同时也有让影迷观众质疑并引起一定程度的不满和批评的。直到今天,这些手段又自然而然地被使用到华谊兄弟上市引起的连续多轮媒体翻炒当中了。

我第一次得知“王忠军”这个名字大致是在十年前。1999年末《没完没了》上映时,北京一家销量很大的报刊的娱乐版上(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家平面媒体),对傅彪的报道和对王氏兄弟的报道并排,前者占有的幅面和文字量都略多一些;后者虽然是配角,但仍然配有一张王氏兄弟二人的合影照。当时王氏兄弟刚刚进入电影制作行业不久,对《没完没了》的投资还是一次投资数额有限的商业尝试——该片的出品方仍然是紫禁城影业公司,华谊兄弟只是联合投资方之一。但他们在一开始就让崭露头脚的自身和凭借该片走红的傅彪并列齐驱,从中可以看出,王氏兄弟非常注重媒体宣传的作用。

王忠军那种直率的谈吐和由此表现出来的气质给人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好感。他在接受采访中也多次反复强调自己和冯小刚之间非同寻常的友情。这个说法的确属实,但就如我在前文所说,“说的全部是事实”并不等于“说的是事实的全部”,言行再坦诚的商人也会有所保留。王和冯的关系,即是朋友,更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信任和理解,也是由一清二白开始逐渐增深的——今天二人深厚的友情和信任,是同坐一条船泛舟于商海、在多年分工合作和互相帮衬的过程中缔造出来的。

当1999年岁末,我偶然翻看到那张报纸中对华谊兄弟和王氏兄弟的报道之时,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除了从职业习惯出发的简单分析和判断之外,我就没再注意过。仅仅相去仅仅不到一个月,华谊兄弟就以执行制片方的身份投资了冯小刚《一声叹息》了。从2000年开始,我对这家企业、以及其领导者就开始了漫长而有趣的观察。

事实上,当十多年前王忠军和他的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军电影业时,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设计过长远的规划,对其投资的电影和涉及到的导演也只是抱着“尝试”和“随意”的态度。这一时期除了冯的《没完没了》和《一声叹息》以外,王忠军还参与投资了陈凯歌导演的《刺秦》和姜文的《鬼子来了》,在后两部电影中,华谊的投资数额都非常有限,属于没有话语权的次要联合制片方。这些都是当地的表面现象,而实际情况大致如下:王忠军在1994年回国创业,并在广告业获得了最初的成功;他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投资电影,恐怕主要目的是为他在广告业收获的原始资本探索一条新的投资出路。因此,冯小刚只是他慕名结识的对象之一,除此而外,还有姜文、以及其他能让他动心的电影导演。在其时,王忠军和许多喜欢电影、但并不了解中国电影界实际情况的普通人一样——他以一个电影爱好者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做出初步判断,依据的是明星的人气和知名度,选择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影星号召力的感染——他是姜文的影迷!

多年之后,王忠军在采访中也言语确凿地表示自己刚开始投资电影业的初期,对这个行业的运作过程并不了解,事前也没有做过什么周详的市场调查和风险预测,就是凭着兴趣和冲动下了决心。在这里我不妨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当时张艺谋还没有认识张伟平,但偶然认识了王忠军,那么后者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了,而且很有可能表现的会比对待冯小刚更主动、更殷勤呢。

正是王忠军这种很实在的言行,让我感觉他的为人非常直率、坦然。这个以“艺术家商人”自居的企业领导者身上即有冰冷趋利的一面,也有生动可爱的一面。

在03年之前,王忠军一度把很多热情和精力投向了姜文——他不仅是《鬼子来了》的投资人之一,而且在2000年组建华谊兄弟·太合后,从01年起,在本公司主持拍摄的《寻枪》、《天地英雄》和参与投资的《理发师》三部电影中,都选择让姜文出演影片主角。除了看中姜文的票房号召力、从商业角度对市场因素加以考虑以外,王忠军当然也很希望能和姜文建立一种类似日后他和冯小刚那样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然而,姜文一贯的霸气、在拍摄过程独断作风和强硬立场,对影迷来说有着鲜亮的个人魅力,但并不代表也一定对的上电影制片方的胃口。而王忠军努力扮演的身份,恰恰就是要掌控制全局的电影制片人!在02年《理发师》的拍摄过程中,作为主演的姜文和导演陈逸飞就创作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拍摄进度也因此一度中断。作为该片投资方之一的华谊兄弟(当时叫华谊兄弟·太合,是由王氏兄弟的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和太合集团各出一半股份于2000年8月注册成立的,其全称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最终也和其他几方一起,做出了“弃姜保陈”的选择。《理发师》剧组临时更换男主角,由陈坤代替姜文。也就是从这个事件开始,华谊兄弟不再对姜文存在长期合作的幻想了。

王忠军看上去言谈很随意,但他本质上是个态度坚决、个人意志强硬的人。他有非常明确的原则立场和讨价还价的底限。在这个限度之内的,一切都可以商量;超过这个限度的,绝对没商量。他可以在不做详细调查,仅在兴趣的驱动下就进入一个陌生的商业领域,但最初都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商业试验,投资数额有限,即使失败了也在事前预估当中和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旦获得成功,他马上就会抓住不放,趁热打铁并迅速扩展,并且在全过程中牢牢地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时候,王忠军身上那种商人的冷静和决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冯小刚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和华谊兄弟门当户口对。既然在冯以外,王忠军考虑过姜文等人;那么同理,站在冯的角度上,华谊兄弟也不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他们之间照样也有讨价还价的过程,照样也需要一个互相了解、谅解、再到理解的磨合期。王、冯二人交往的优势在于他们都有很直爽的脾气禀性,在过去的生活经历当中还有一些相同之处(譬如参军当兵),这使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而且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许多令人欣赏的地方,这就有助于缩短双方磨合的难度和磨合的周期。另外,作为电影导演,尤其还是一个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对电影的许多考虑方式和出发点都与制片人颇为接近,特别是他对票房和观众口碑的重视,简直太符合制片人(出品人)的思路了。事实上,在《没完没了》之前,冯在剧组中本身就充当着导演和制片人兼顾的身份。

相比于其他人,冯小刚身上表现出来的最难得可贵的一点是:有很多导演只是负责影片的拍摄制作过程,并明确要求制片方保证其个人利益,把影片发行的风险都推给投资人。而冯小刚在他过去的从影经历中,曾经多次以非常主动积极的态度和投资方一起承担电影运作的商业风险,把自己的利益所得与电影票房成绩相互挂钩。

1998~1999年的冯小刚,尽管已经很有名气了,但还不是当时中国最有名望和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比冯能力更出众的人有,比冯名气更显赫的人也有。王忠军认准冯小刚的这个选择过程,我完全可以用一种粗俗、市井,但非常清晰和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出来:一种情况是对方已经是有主的干粮,他来晚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方的谱太大了,他伺候不起。相比之下,冯小刚的能力让他感到满意,冯小刚提出的要求又可以让他接受,冯小刚的言行又表现出足以让他动心的诚意。这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没买最贵的,要买最好的。用一句玩笑话说,王忠军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友谊,就是一种“最佳性价比友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