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IMF的伪善和万里风中虎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 思想的行者

共:💬95 🌺1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对郎咸平的产业链控制理论的分析---以大豆业为例

刚刚看到忙总对郎咸平先生的一段看法

再看看这位老兄的“产业链阴谋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崩溃论”。先不说产业链阴谋论的逻辑基础严重违反了产业经济学常识(产业垂直分工和贸易资源最优配置),就是拿日本和南朝鲜的产业演变和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也可以给他结结实实的一巴掌(与吴敬琏的发展无污染高端服务业为国策的谬论有一比)。宏观经济崩溃论就更荒唐,如果中国经济崩溃,世界上无一国家幸免。我们是最有调整余地的国家。中国这种以制造业立国的产业结构,即使民营制造业全部崩溃(主要是附加值极低的消费品制造业),也不会动摇国本(当然广东和浙江例外)。郎咸平没有在国内大型的国有制造业工作过,他不知道中国几十年积累了多雄厚的基础 。
wxmang:同意,我认为:

我不能认同忙总对郎咸平的产业链控制理论的阴谋

第一,产业垂直分工和贸易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来源于亚当斯密的理论,实际上,自从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以来,我们确实也看到了英国等先发的工业化国家对后发的国家的经济控制(产业链控制---高价出售工业品,低价买进原材料等等手段)

第二,本人没有看郎咸平先生关于产业链控制的论述,但是我从垄断或者说产业集成度的角度来理解产业链控制还是比较容易的

实际上,产业链的上链和下链之间是存在着一个博弈的

比方说中国的彩电制造商和彩电销售商之间就存在着博弈,彩电制造商可以利用自己的产能优势,不提供给销售商商品,而提供给其他销售商,以打击想获得更多利益的销售商,同样的销售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渠道优势来对制造商实行控制,这样的一种控制和非控制过程是属于一种非合作博弈(当然很可能引发逆向选择---日本通过财团的协调作用,相当程度的避免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逆向选择,这个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博弈比较的还是双方的控制力的大小,一方掌握了更大的控制力的时候,就能够掌控对方而不被对方所掌控

而要达到更大的控制力,就需要在一个行业中掌握相当的市场份额,或者说达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而外资凭借资金优势确实进行了已经正在进行着对上下游中国产业的控制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大豆的种植和加工

外方控制了大豆的加工行业,依托本国的出口补贴而得到了大量的便宜的进口大豆,从而将中国本地的大豆种植者置于被动境地,从而控制了中国的大豆种植业

也就是说外方是凭借自己在大豆加工领域中的垄断来达成对上游产业大豆种植业的控制,从而完成了控制域的扩张---从大豆加工业扩张到大豆种植业等等

这样的控制发生的机理在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规模的不一,而这本身与完全竞争理论的假设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假定的是市场参与者众多,并且大家规模一样大,所以完全竞争的理论完全无用(即便是符合假设,完全竞争的结论也不见得是正确的)

由于国内经济学基本上停留在完全竞争的理论上,从而对现实中发生的产业链控制没有足够多的控制,使得中国利益受损

不过忙总说得对,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基础,所以不必悲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