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要吃糧,找紫陽” 说开去 -- 洪枫

共:💬22 🌺10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温江县志中关于76年后引进和推广水稻良种的记载

觉得这一段记录也很有意思,就一并摘录了,给关心楼主所提讲法的网友们参考参考。有人觉得全文转载不好,也请手下留情,不要急于举报。

1976年开始示范推广杂交水稻,先后用于生产的杂交组合有南优2、3、6号,矮优2、3号,威优2、3号,汕优2、6号和岗朝23、24等。1978年涌泉公社进行千亩示范,亩产过千斤,1979年扩大到近万亩。这个时期推广的早稻有"朝阳一号"、"青小金早"、"7055"、"6044"、"铁骨矮"、"矮脚南特"、"矮南早"、"圭六矮8号"、"幅育1号"、"农垦8号"和"信早"等;晚稻有"桂花黄"、"武隆早"、"泸选19"、"跃进4号"、"沙州东方红"、"农垦58"、"广解9号"以及"台中31号"、"科情3号"、"龙虎6号"等良种。

1978年,从广东引起"桂朝2号"水稻良种在三圣公社农科站试行中稻栽培,亩产达1160斤,经过繁殖推广,扩大种植面积,1980年成为全县水稻当家良种,占中稻面积74.1%。以后,又从广东引进"桂朝4号"、"桂朝13"、"丛桂3号"、"丛桂226"、"双桂1号"、"双桂35"、"双桂36"和"丛芦51"等,进行试验示范。因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均优于"桂朝2号";1981年至1983年,先后以"桂朝13"和"双桂1号"、"双桂36"、"丛芦51"和杂交水稻"汕优2号"、"汕优63"等为全县中稻当家良种。

1975年冬,县派出技术力量赴广东省陵水县,开始利用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水稻繁殖和制种,取得实践经验并获得"三系"种源。1976年开始在公平、永宁、三圣、柳江、踏水等公社的43个生产队采取县繁、队制、自制、自用的办法,进行繁殖和制种。由于经验不足,产量不高。繁殖的不育系亩产7.8斤,配制的杂交稻一代种亩产17.9斤。1977年,在全县14个公社和县农场等212个生产单位繁育不育系和配制杂交一代种的亩产,分别提高到48斤和25.8斤。1978年,以公社为单位,集中成片繁殖、制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繁殖不育系221.5亩,亩产63.4斤;配制杂交一代种4497.7亩,亩产53斤。其中涌泉、寿安、镇子、踏水等公社的不育系均亩产上百斤。涌泉、镇子两个公社配制的杂交一代种亩产分别达到77.4斤和104.2斤。1979年起,改为县繁县制,把镇子、涌泉两个公社定为繁制基地。生产的不育系和杂交一代,由县种子部门统一收储、供应。由于改进了杂交组合和栽培技术措施,制种产量由1979年亩产109.5斤,提高到1984年的238斤。1985年又将"汕越2号"等老组合改为"汕优63"等新组合,使配制杂交一代种的亩产提高到287.6斤。县繁制的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和纯度高于省颁标准,1982年和1983年连年受地、市种子部门的表扬和奖励。每年生产的杂交种,除满足县内生产之外,还支援了河南、贵州、江西、云南、湖北等省和省内部分地、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