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反坦克战史》- 序言 -- MacArthur

共:💬13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反坦克战史》 第五章 东方的强者

决不能相信暴君。 ―― 齐洪奇 公元前112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使用的全都是美国或英国装备,唯独苏联使用的是他们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武器。虽然苏联人愉快地接受了其它国家所能转让的任何东西,但通常都是以少量坦克作为回礼。

  与其它盟国相比,苏联是在更加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加入二次世界大战的。在先前的冬季作战中,苏联坦克在对几乎毫无装甲防护的芬兰陆军的进攻中,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由于苏联人被这种表面上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很少给予过认真考虑。这样,当苏德战争爆发时,面对着德军的闪击战,苏军步兵所拥有的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就是根据37mm火炮按比例放大后制成的47mm反坦克炮,与37mm反坦克炮相比,这种火炮在性能上并没有多大提高。用这种火炮对付德国的一些旧式坦克,威力尚还充分,但作为一种应时的作战武器,即使按照1941年的标准衡量,它也已经过时。因此,迅速淘汰这种火炮显然已成定局,而这个淘汰过程由于当年德军在夏季攻势中大量缴获这种火炮而得到了加速。它的替代品是57mm反坦克炮,但这种火炮在性能方面并未很大改进,而到1942年开始装备部队时,就也已过时。然而,仅仅把口径从45mm增大到57mm,这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坦克防护能力的提高幅度保持一致,甚至也无法和那些完全没有经过改进的坦克保持一致。面对这种情况,苏联人并没有打算重新生产一代新型火炮,而是退而采用了1917年的做法,即使所有的野炮都具有把打坦克作为第二任务的能力。这种做法大大简化了生产过程,并且可以保证使反坦克火炮具有足够大的口径,从而足可保证与坦克相匹敌。因此,这个决定的意义不容忽视。任何事情看起来似乎都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往往隐藏着潜在的问题。由于这些火炮不属于步兵指挥,因此步兵就不能够将它们配置在自己需要的地方。但从另一方面看,就是步兵可以不去搬运它,这一点或许比不能指挥它更为重要。总之,苏联的兵工厂具有能够生产巨量火炮的惊人能力,因此,在渡过了1941年的灾难性困境之后,他们从未感到过火炮不足。

  同德军首次交战的结局,对苏联人来说要悲惨的多,他们在反坦克防御方面的弱点,马上就暴露得一清二楚。1941年10月,只是由于一个85mm高炮团的浴血奋战,才使得图拉(Tula)城免遭沦陷。这个高炮团疏开配置在图拉城前的一个反坦克阵地上,在几十分钟时间内,他们就消灭了20辆德军坦克,从而继德国88mm高炮之后,在高炮反坦克的光辉战史上又增添了新的一页。在此之后不久,作为野战炮/反坦克炮和T-34坦克上的坦克炮使用的85mm口径火炮就已问世,它在完成这两项任务方面表现得极其出色,并且至今仍在苏联的卫星国家军队中服役。但是,可以肯定,这种火炮观在大多转交给了预备役部队。跟德国人在对88mm火炮的做法上的不同之点是,苏联人从来没有打算把这种85mm火炮装在高炮炮架上。在战场上,它一直都是以带一块小型防盾和具有一对传统的开脚式大架的形式出现。到1944年,85mm火炮又得到了100mm野战炮的支援,这种100mm火炮至今仍然还在一些国家中服役。在100mm火炮出现时,它不单被作为野战炮和反坦克炮使用,而且被安装到坦克上,并且还被安装在自行车体上,称之谓歼击炮。这种火炮和苏联生产的其它火炮比较,在结构上相同,但在尺寸上则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以致很难构筑工事和进行隐蔽,并且只有大型牵引车辆和人数众多的炮手班才能使其机动或转移阵地。在草原作战中,取胜的关键是军事实力,而不是阴谋诡计,德军的最后失败完全是由对方占绝对优势的实力所压垮的。

  对其步兵的近距离防御,苏军并没有表现出多大关心,也没有花多大气力,他们只是将两、三种型号的空心装药手榴弹大量发给了部队。可以断定,为了正确地使用这种武器,投掷手必须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奋不顾身的勇气。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作法自然无可非议,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手榴弹至今仍在服役。据多方面有关的可靠情报来源证明,这些手榴弹当前确实仍在苏军步兵中服役。而在越南战争中,越共曾在很多场合下使用过这种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步兵使用的另一种专用反坦克武器就是反坦克枪,它有两种型号,即PTRD型和PTRS型,这两种反坦克枪同时于1941年开始服役,并且发射的都是14.5mm的重型子弹。这两种武器的列装时间与在其它国家陆军中的同类武器退役的时间大体一致,而且整个战争期间一直都在苏军中服役。出现这种情况的唯一可能理由是,当时苏联国内没有现成设计,而工厂生产火炮与坦克等更为重要武器的任务已经安排得十分饱满。如果真是如此,这倒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理由,但人们很想知道,苏联人为什么没有对美国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进行复制。因为当时苏联人已经知道了如何制造空心弹药。这也许依然是由于工厂生产任务已经十分饱满的缘故。鉴于苏联人从来不乐意向军事史学家们提供帮助,因此,真正的理由或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PTRD式反坦克枪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确保能够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它的各种组件达到了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乍一看到,人们首先就会对其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枪管产生深刻印象,它的枪巢看起来仿佛只是一些小玩意所构成的―种堆积物。因此,给人的印象总是不大好。它的机匣是一个短管,被旋在枪尾上,枪尾上有一个很小的枪托,击发手柄和夹板位于机匣后端,提把固定在身管上,紧靠提把的前方固定有一个双脚架。枪口处安一个大方孔枪口制退器和准星。再有就是枪机和照门,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它仅有的非金属部件是安在提把两侧的两块木片,和安在握把两侧的两块木片,以及捆在肩托上的帆布衬垫。然而,PTRD反坦克枪所拥有的东西比人们表面所看到的东西要多:在其体积很小的枪托内装有一根弹簧,弹簧的作用是用于吸收后坐力;在非移动部分上固定有一个非常小的楔形板,楔形板用于起凸轮作用,以便在后坐时打开枪栓,开栓时,空弹完被从膛内抽出并被抛出枪巢以外。重新装弹时需要射手完成的唯一动作,是另外取出一发子弹,并通过管状枪机滑动槽顶部的缺口,把子弹装入枪尾,然后将枪机闭锁。这一动作简单易行,但当枪机在后座过程中不能自动打开时,如果用人工完成转动机柄并抽取弹壳的动作就可能会十分困难。为了防止机械装置伤害射手,射手的面部被用一块平板保护着,该平板位于枪管左侧。

  虽然结构非常简单,但这种PTRD反坦克抢的重量却相当可观,达到38 lb(17.25kg),而且长度也非常惊人,达到79in(2m)。这种反坦克枪的同伴,是41式PTRS反坦克枪,这是一种与PTRD式非常相似的半自动枪械,但它却是另一位设计师――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式反坦克枪所发射的子弹与PTRD式相同,只是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导气系统进行工作,在这种系统中,枪机载体由一个活塞带动,此活塞可使枪机以通常的方式进行工作,在枪机复进过程中,子弹从下方的弹夹中供入膛内。虽然PTRS式反坦克枪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武器,然而,它非常“娇气”,机械部件屡屡发生故障。即是这样,它的重量也已达到46 lb(20.88kg),全长达到84in(2.13m)――精确地说是7 ft(2133.6mm)。这种武器之所以具有一些弊端,其根源在于它试图从一种轻便的武器上发射一种威力很大的子弹。在其它西方国家中制造的20mm口径的火炮,重量达到PTRS的2倍,因此,它能够经受大威力子弹的猛烈冲击。苏联人曾经试图把PTRS反坦克枪作为一种单兵武器系统使用,但最后未能实现。PTRD和PTRS两种反坦克枪在苏联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45年,此后,PTRD还经常在苏联卫星国的军队中出现。在朝鲜战争中,有少量PTRD式反坦克枪曾被北朝鲜军队安上望远瞄准镜,作为阻击步枪使用。它的精确射程大约是1500m,在弹道末端,子弹仍然具有很大的初速和动能。而在一些小国中,PTRD枪作为一种步兵反坦克武器,曾被沿用了很多年。根据可靠的情报来源证实,在1973年时,仍然可以在阿尔巴尼亚陆军的第一线部队中看到这种武器。

   PTRD和PTRS反坦克枪虽然在苏军中早已被淘汰,然而,它们所使用的14.5mm口径的子弹,在被转作KPV重机枪用弹药以后,仍在苏军中继续服役。KPV重机枪安装在苏联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和一些坦克上。这种子弹同样也被转用于对敌低空飞机作战的双联装或四联装高射机枪上。KPV重机枪是当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一种机枪,只有20mm口径的火炮可以与之相比,但这种火炮的尺寸和重量全都比它要大。

  和英国、德国一样,苏联也试验了空中反坦克武器。起初,他们的努力仅限于用伊尔-2斯托莫维克(IL-2 StOrmovik)轰炸机进行轰炸和俯冲轰炸攻击,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进而又试验了火箭助推炸弹。最初他们打算使用这种炸弹攻击坚固工事,但后来发现,用它对付坦克也有一定效果。而这种方法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跟其它方法一样,依然是如何命中目标,一旦命中了坦克,无疑就会将其彻底消灭。幸亏伊尔-2型飞机是一种结构坚固并具有良好装甲防护的飞机,因此能够抵御各种轻型步兵武器和轻型防空武器的猛烈攻击,后来曾经决定仿效斯图卡(Stuka)飞机的方式,在伊尔-2上安装2门口径较大的火炮。当时在苏军中装备着一种口径为37mm的高炮,该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战前的一种设计。在作为高炮使用时,它利用一个容量为6发的弹夹进行供弹,而装机后则改为用弹链供弹。这项改装工作经过18个月的时间才告完成,这段时间似乎是拖得太长了,以致于装载这种火炮的斯托莫维克飞机直到1945年初才开始服役,但这时,使用它的紧迫感已经大为减弱。伊尔-2型飞机并没有驯服地接受架设2门火炮的方案。这2门火炮都采用弹链供弹,弹链上的载弹量,依据所执行的任务和燃油携带量的多少而有所差别,但总的变化范围是在55发到80发之间。由于火炮和弹药的重量相当大,结果使飞机变得异常迟钝和笨重,而当火炮射击时,飞机将发生偏航和摇摆,结果使瞄准线受到破坏。由于飞行员们不喜欢这种安装方式,所以这种飞机并未存在很长时间。

   1945年以后,象在其它国家出现的情况一样,苏联的武器发展工作同样也出现过停顿现象。到了50年代,苏联才出现了第一种肩射反坦克火箭筒,即RPG-2式火箭筒,它是介乎于美国“巴祖卡”和德国轻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之间的一种武器。它的战斗部伸出于发射筒口之外,在这一点上,它和德国的轻型火箭筒相同;但它用火箭推进,发射筒由射手扛在肩上,在这两点上它又和美国的“巴祖卡”一致。在RPG-2式刚刚问世时,尽管它的精确有效射程并不比战时的“巴祖卡”及其变型大多少,但它的战斗部威力却相当高。大多数的苏联卫星国都采用了RPG-2,其中许多国家还在对RPG-2稍事改进之后,生产出了各自的变型。它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中服设,越共曾使用它同美国的装甲车辆作战。但对现代坦克来说,它的战斗部威力已显不足,所以用它来对付坦克装甲很少能够奏效。RPG-2的替代者是RPG-7,这种武器要比RPG-2有效得多。从外表上看,RPG-2和RPG-7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区别,两者采用的都是短发射筒,并且战斗部伸出于发射筒之外,采用的都是肩射发射方式,使用的也同样都是一种小型光学瞄准具,但RPG-7却有一些明显的改进。发射筒的后部扩大成喇叭形状,在战斗部的后部有几个向后开口的小型火箭喷管,当弹体位于火箭筒内时,这些喷管恰好露出发射筒口,因而正好对着射手的面部。火箭弹首先由无座力炮发射药射出发射筒并开始飞行,但发射药所提供的能量并不能使火箭弹飞行多远。当火箭弹飞离发射筒一段距离后,弹体后方的火箭开始点燃,火箭弹所提供的推力可使弹体保持等速甚至加速飞行。这种在结构上显然比较复杂的推进装置曾经获得了极大成功,它具备有三方面的优点:首先,它可以使发射筒发射时产生的尾焰相对减小,因而便于隐蔽;第二,它可以使火箭弹的弹道比较低伸,因而可以简化射手.作;第三,它的射程明显地大于许多同类的其它武器。而且它的战斗部也十分有效,这一点已被以色列人在1973年的10月战争中所证实。虽然RPG-7的实际破甲威力至今依然严格保密,然而看来苏联人已经在一个相当小的火箭弹弹头空间内安装了一种威力很大的空心装药,这种装药足以摧毁坦克。如此说来,单个步兵似乎只要蹲在自己的单人掩体内就可以捕获到坦克,但问题在于,在捕捉到坦克之前他可能得先于坦克在掩体内等待很长时间。

  象任何别的国家一样,日本人对坦克的危险同样充满着戒备,甚至可以说较之其它国家更甚,因为他们一直在严密注视着欧洲各国并且在努力效法他们。而“中国事件”也多少给他们在反坦克作战方面提供了实验机会。然而象其它国家一样,日本人在投入战争时主要依靠的同样也是两种武器,这就是一种步兵用反坦克枪和一种轻型火炮,其中的反坦克枪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武器,但它和西方国家开始发展的型号并不相同,这种武器就是97式20mm自动反坦克枪,它是当时日本在武器设计方面最接近于进入独创性的一种武器。根据最初的设计目的,这种武器应当是具有防空和反坦克的双重用途,但由于两种不同的用途对武器性能所提出的要求有所差别,因此,最后只得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武器,但两者却使用的是同一种弹药。这种武器依靠火药气体和后坐力自动进行.作,由一个容量为20发的弹夹供弹,并且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它安有一个普通的双脚枪架,为了帮助个头矮小的日本士兵,还在枪托下面安装了一个单脚支架,这就使它非常容易固定和瞄准,但同时几乎完全丧失了在方向上随同目标转动的能力。其弹药威力并不特别大,据一份援引的材料讲,它的穿甲能力,在200 yd(183m)的距离上是0.5in(17.7mm),对于20mm的口径来说,这个数值似乎是低了一点。射手在发射这种反坦克枪时,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据一位曾用缴获到的这种反坦克枪发射过很多子弹的人讲,它的后坐力非常小,但在自动发射时枪身的移动幅度很大,以致使枪身可能会完全脱离原来的瞄准目标,并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目标都将会被枪口的浓烟所遮蔽。

  这种反坦克枪,连同一个满装的弹夹一起,共重152 lb(69kg),这就使它成了在当时制造的同类武器中最重的一种武器。枪手班必需借助两个特制的提把才能搬运它,而提把的形状和一种大型的比赛用自行车把手非常相似,在单脚支架的前后备有一个手柄。这种反坦克枪的最大特点是只能进行自动连发射击,这显然是从对空射击武器中直接继承下来的,为了便于组织生产,在它的反坦克变型上并没有增加单发射击能力。对这种武器在使用与效能方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很难得知,人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断:这就是,它在遂行反坦克任务方面,并未经历过多少战斗。

   97式反坦克枪的补充武器是34式37mm步兵炮,这种火炮本来就是打算既作为一般支援火炮使用,又作为反坦克火炮使用。它可以分解成若干部件进行携带,也可使用车辆或骡马牵引。它的性能指标到1941年虽然已经有点过时,但仍然不失是一种有用的武器,它是步兵营的装备之一,并且整个战争期间一直都在服役,只是到了战争末期,由于日军极其缺乏牵引车辆或骡马,因此,战场上才难得见到这种火炮的足迹。它的炮身可以在方向上转动60度,为了在左手方向上能给炮手提供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它的左轮可以在不脱离轮轴的情况下向外偏转45度。除了这个新颖之点以外,它与当时世界上的37mm火炮并无很大区别,但它的初速已经达到2400 ft/s(732m/s),这就使它当时能以跻身于世界火炮技术的先进行列。它之所以一直被沿用到战争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性能更好的新式火炮加以取代,而是因为新式火炮的数量不充足,不得已只好让37mm火炮继续在部队中服役。

  跟34式配合使用的火炮是M1式47mm火炮,这种火炮出现于1941年下半年。M1式炮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相对其尺寸而言,它的效能相当的高。它的缺点是,在它首批发往部队的时候,口径已经显得太小,然而,对于这一点日本并未发觉,而且在1941-1942年的历次战役中,也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使人感到忧虑的情况。而到后来,当美国的“舍曼”坦克通过岛屿的滩头向陆地发起猛攻的时候,可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M1式也是一种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它所发射的弹丸重量,与6 lb这个标准重量之差不超过几盎司的范围。它的身管相当长,但它的大架甚至更长,其炮架低矮,车轮轮距很宽,因为这种火炮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因此,为了保证火炮具有良好的射击稳定性,所以采用上述措施是必需的。但为什么日本人一直未在这种火炮上安装炮口制退器,这始终是一个谜,因为设计良好的炮口制退器足可使后座力减小25%,在使用良好的炮口制退器以后,就能够或者使火炮制造得更加小巧轻便,或者是利用现有的炮架得到更高的初速。然而,不管有无炮口制退器,M1式火炮在当时的同类产品中,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它的初速已经达到2700 ft/s(824m/s),并且射速也非常高。射速之所以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采用了半自动机构,水平滑动炮闩,以及重量非常轻的弹药。

  在日本步兵师内,每个步兵团辖属一个反坦克炮兵连,这个连名义上是装备47mm炮,但实际上几乎全都装备的是仅有的37mm炮。反坦克炮兵连的火炮数量,依据不同的战区和步兵团所承担的不同任务而有所区别,但标准的装备数量是6门,偶尔也有4门的情况。每个步兵师还管辖有一个独立反坦克炮兵营,该营直接受师司令官指挥,原计划在这个炮兵营内建制3个6门制的炮兵连,共装备18门火炮,但到战争后期,由于火炮和人力缺乏,结果独立反坦克营变成了独立反坦克炮兵连,每个连装备8门火炮。每个步兵团内还有一些建制炮兵,这些炮兵使用的是75mm野炮,这些火炮的型号虽然并不相同,但配用的全部是同一种弹药。在每种型号的火炮上都配有一种反坦克弹种,因此,这些火炮偶尔也会被推到步兵防区内,作为近距离反坦克防御使用。在执行这种任务时,这些火炮相当厉害,只是不便于隐蔽,而且一旦被摧毁,全团也就失去了建制的炮兵。

  在太平洋诸岛的作战中,当美军投入装甲部队上岸支援两栖攻击时,M1式火炮的弱点才被暴露得一清二楚。当时迫切需要生产一种比M1式口径更大的火炮。在战争即将结束时,这种大口径火炮确实出现了,而且这是日本在当时生产的所有火炮中,性能最为出色的一种火炮。这种火炮就是M90式75mm火炮。它能在1000 yd(914m)的距离上穿透“舍曼”坦克的前装甲。有几门配置在岛屿上的这种火炮,在它们被对方摧毁之前,确实工作得非常出色。就一般而论,这种火炮和M1式火炮类似,但由于它装有一种与M1式不同而且颇为复杂的缓冲装置,因此,它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应地要高。这种火炮的性能非常好,以致曾经打算把它装在坦克上,只是由于坦克炮塔容纳不下,这个计划才被迫放弃了。最后,又用它建造了一种自行火炮,可惜已经为时过迟,到日本投降之日(1945年9月8日),才有少数几门发到部队手里。这种在各方面都非常现代化的火炮却有一个奇异的特征,这就是,在它的炮手班中有两名乘员是面朝后坐在防盾前面的座位上行军的。这种办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即已在西方国家中废弃,但在日本的M90式火炮上,它又得到了复活。

  日本人尽管采用了多种办法,但在他们的武库中并没有别的专用反坦克武器。一旦战斗需要,所有的高炮都将被迫用于和坦克作战。起码有一次,在一个飞机场上,曾将20mm高炮从对空作战任务中抽调出来,安装在一辆简陋的木制手推车上,用于和进攻的坦克作战。至于位于散兵坑内的日本步兵,则很少有什么有效的反坦克手段。1940年曾经为步兵生产了一种磁性地雷,它可以紧紧地吸在坦克的任一部位上。这种手段促使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认识:这就是,向坦克投掷地雷将是消灭坦克的一种好方法――但作者本人并不这样认为――然而,不管怎样,磁性地雷还是值得称道的。后来,大约是1943年,又出现了另外一些手掷式装置。其中有一种就是一个装在木质基座上的空心装药,外面用丝带包裹着。为了产生空心装药效应,在炸药内制造了一个锥形孔,并且安装了一个简易的着发引信。这种炸药的有效作用范围据称是10 yd(9.14m),或者还要少一些。它不仅能将坦克彻底炸毁,而且也可以确保投掷手和坦克一起同归于尽。同时,日本还仿制了德国的“尿盆”(Scheissbecher)枪榴弹,但它除了可以对付轻型装甲车辆之外,实际上对坦克并未什么作用。

  日本人并没有过份相信传统的反坦克手段,他们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建立“坦克猎击”小组上。这些小组平时单独进行专门训练,战时才配属给步兵排。坦克猎击手能巧妙地渗入到盟军防线内,特别是渗入到坦克夜间停车场内。他们也伏击运动速度比较低或与步兵相脱离的敌方坦克,伏击点大多选在浅滩或十字路口附近。依照规定,他们应当首先破坏敌方的指挥坦克,如果能够发现它们的话。猎击行动事先都经过周密的协同训练,例如,一号士兵应当把一颗地雷扔到坦克履带下面,而二号士兵应当通过将燃烧手榴弹扔在发动机盖板上的办法来转移坦克乘员对一号士兵的注意力。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地雷推到坦克下面,具体办法是,由一名士兵躺在和道路平行的长条形堑壕内,待坦克靠近时,利用一根长杆将地雷推送出去。

  在冲绳岛,起码有一个日军步兵连是仅仅被用炸药包武装起来的。步兵搭乘坦克前进,当接近盟军反坦克炮时,步兵即跳下车使用手榴弹实施攻击,或者在坦克火力掩护下清除雷场,或者前出攻击进入他们防区之内的盟军坦克。而将头部伸出炮塔外面的盟军坦克车长,随时都有被专门分派担任此项任务的阻击兵射杀的危险。

  还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装置,就是刺雷(Lunge mine)。其实它只不过就是一个在一根6 in(1.83m)长的长杆末端放置着的大型空心装药地雷,长杆插在位于地雷顶端的一个套筒内,长杆顶端安有一颗向外伸出的长钉。地雷内部安有一个雷管,雷管的放置要求是,如果长杆沿着套筒向内的位移超过2 in(50.8mm),长钉即能将雷管引爆。在雷管与长钉之间装有一个保险销,在保险销拔出之前,地雷一直处于保险状态。在空心装药的底部安有3只外伸的支腿,其作用是用以获得最理想的炸高。这种刺雷的使用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使用者必须具有奋不顾身的勇敢精神。当坦克前进到离.作手几码远时,.作手应当首先拔下保险销,然后站起身来冲向坦克,并象拼刺刀那样,将刺雷刺向坦克。结果,炸药在将“舍曼”坦克彻底炸毁的同时,.作手自己也将被炸得粉身碎骨。后来“舍曼”坦克很快就学会了对付这种刺雷的办法,即没有步兵伴随,它们就决不越出雷池一步。

  日本人的另一种特产,是现场指挥起爆雷。当英国的第14军于1944年进入缅甸平原并开始把日军驱回到仰光时,他们才发现了这种新奇的反坦克武器。他们发现,在许多公路或土路的中间挖有很多小坑,坑口都经过精心而巧妙地伪装,每个小坑内弹头朝上放置着一发大型炮弹,有些坑道内放的则是航空炸弹。在每发的弹头上安有一只雷管,旁边坐着一名一手环炮弹丸、一手紧握手锤的日军士兵,待坦克行进至隐蔽坑上方时,士兵用手锤锤击雷管,引爆弹丸,从而将坦克底部装甲击穿。根据记载,还有些日本士兵是将几枚地雷捆在背上,然后爬到坦克下面或者迅速扑倒在运动的坦克下面,当地雷正好对准坦克底部中央时,迅速拉响导火索。还有一次,一名日军军官竟然独自一人握着指挥刀向坦克冲去,在刺伤多名坦克乘员以后,他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

  对日本人来说,反坦克战斗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或者说是代价高昂的战斗。与苏军不同,日本人并没有充裕的装备,而他们所拥有的少量装备又已大部无效。日军步兵被迫采用的一些奋不顾身的自杀性手段,仅仅能够用来对付在太平洋战区的为数不多的坦克,如果盟军能象在欧洲战区那样大规模的使用坦克,那么,日军就根本不可能会阻住它们。

  苏军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面临的是一种规模宏大、战术熟练的坦克进攻。面对着这种形势,苏军的回答并不是乞求于诡计,或致力于作战手段的多样化,而是集中全力大量生产结构简单、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火炮。二次大战结果证明,苏联的火炮取得了胜利,而德军的坦克被战胜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