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不光彩的杂种 Inglourious Basterds -- 颜赤城

共:💬71 🌺7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不光彩的杂种 Inglourious Basterds

昆汀·塔伦蒂诺是个极其优秀的导演。风格鲜明,质量可靠。他的电影都是一群不可思议的人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是平静的场面也可能突发巨变。有了这种心理预期,观众的心里就保持着紧张感。这就是品牌的效应。

所有人的表演都很精彩。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是导演和剧本成全演员。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就不可能有好演员。一方面是导演的指导,一方面是强烈戏剧性的剧本给演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昆汀总是不厌其详地把故事里的戏剧性发挥到淋漓,毫不遮掩。他的戏,看着过瘾。《不光彩的杂种》就这么很给劲的进行着,直到希特勒决定亲临剧情中的首映式,也就是他们要进行伏击的场合。到这个地方,感觉立刻变了。因为我们知道,希特勒并没有死于某个剧场的刺杀,那么我作为观众就知道他们的行动失败了。可是,随着故事的步步紧逼,他们离成功却越来越近。成功已经似乎不可逆转。

这时我的心理就有变化了。我要看他怎么编,怎么把这么成功的局面变成一个悲剧。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年代看的一个老电影。那时候央视每周日放一个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黑白片。其中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没有什么责任心的有钱人,非常热衷于打猎,并且身手不凡。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决定去刺杀希特勒。这个电影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我相信看过的人一定都还记得这个故事。这个人确实有本事,潜伏到希特勒的别墅附近,在有效射击距离内把准星对准了希特勒。扣动扳机。没有装子弹。因为他只是想证明自己,他对这场战争并不关心,置身事外。他已经证明了自己,非常的满足。但是想了想,拿出一发子弹,上膛。再次瞄准了希特勒。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他被卫兵发现了,组织了,抓捕了。

这只是电影的开场戏。后面讲他的逃亡,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玛丽。后来美丽的姑娘牺牲了。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成长为一个有崇高信仰的坚强战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

为什么它让人难忘呢?就是因为那份错失的遗憾。比如踢球吧,一个球员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是成功漂亮的破门得分。但是面对空门一脚射偏的记忆更加不可磨灭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这个电影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心理学和美学。姜文也讲过《甲午风云》那种不能伸张的感觉让他怎么也忘不了。道理是类似的。

讲了这么多,再回来看《不光彩的杂种》。下面有剧情透露,如果你不想知道就此打住吧。我在等待着结局,看他怎么结果这个故事。显然,他用了一个更加出乎意料的结局,就是希特勒被杀掉了,人们的所有愿望都实现了。看完之后,我心里就说,这是什么滥玩意儿?这是恶搞吗?恶搞得也很不高明。

我们对这种东西是有忌讳的。这是意淫。就好像一个人吹嘘自己并不存在的艳遇,这种行为很让人看不起。做了个梦,还要把一个梦大书特书,咂摸着回味。这是什么人呢?所以我认为把幻想中的希特勒之死和战争结束去掉就好了。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电影。

但是这种臆想确实很美国。《光荣与梦想》里有入木三分的精彩描述。“我们热衷于收集亮晶晶的毫无价值的垃圾。我们寄情于简单直接的可以解决一切烦恼的答案。”这种特性应该说即使优点也是缺点。

多数战争片,或者传统的战争片,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今年的战争片,《南京南京》和《不光彩的杂种》走了两个极端。前者讲了暴行的人行,后者视纳粹如猪狗,敞开弄他们就行了,不需要任何条条框框。什么初为人父的士兵,什么纯情的英俊军官,少跟我来这套,就是要弄死你!还是咱们中国人比较伟大富有同情心对不对?总是要替敌人着想。这两个电影里面就有两个不同,关于事实真相的不同,和关于态度的不同。哪一种解说更接近战争的真面目呢?我说不好。但是打起仗来,还是杂种的态度更正确。活下去,胜利,这是个道理。

通宝推:柴门夜归,秋末冬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