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民族主义(一) -- 井底望天

共:💬374 🌺1619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忽必烈还是挺看得起贾似道的

《元史·廉希宪传》有记载:昔攻鄂时,贾似道作木栅环城,一夕而成,陛下顾扈从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鄂州之战战况很激烈的,元史多处有记载。宋军战死逾万人,元军死伤无明确统计数字,但想必也不少。比如说上文提到的木栅环城,是在元军已经“穴城而入”的情形下。后来文天祥谈到贾似道也说:“已末鄂渚之战何勇也。”

至于说贾似道和忽必烈的密约,说有,说无,其实都没有很确凿的证据,都是建立由推论而得。但推论的基本事实是,贾似道和忽必烈的这次正面交手的结果是,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元军十余万精锐未能克一城。即使退一万步说,这结果是贾似道忽悠忽必烈而得,起码也证明,贾似道的忽悠功力也是相当了得。事实上元军东征西讨,兵锋之锐,还没见过谁动动舌头就让元人罢手的。

历史人物本来就很复杂,就算谈私德,贾似道嘛,就算说他坏,说他奸,但这坏,这奸,也不是千人一面。比如说贾似道为了推行均田政策,带头献了自家浙西的一万亩良田,你要说他公忠体国吧,这一万亩良田他是从哪弄来的呢?要说他中饱私囊吧,那推行国家政策先出的可是自己的血本。和贾似道时代接近的周密在评论他时说了一段话:“身殒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当时有人说贾似道有“纨绔气”。

关于宋末士子我再说几句,不是为了说服你,仅仅希望兄台在给读者一个结论前,能多给出正反数据及实例,毕竟这个结论和你全文的关系匪浅。

古人谈的所谓气节,和我们今天说的民族气节还是不一样的。古人的气节多指对政权的忠诚,而较少涉及今天所谓的民族观念,这两者是不能混在一起谈的。

举两个数据,日本学者曾经统计过宋末进士宋亡后的动向,当时统计了151人,出仕元朝者57人,隐居不仕者84人,情况不明者10人。这个统计没把殉国的统计上,后来国内学者进一步补充,统计了宋末进士共328名,其中以身殉国的71人,归降出仕的83人,隐居不仕的174人。隐居不仕可以讨论一下,一方面可视为消极抵抗行为,再另一方面宋末的隐逸之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权。另外中日学者在研究宋亡后各地风起云涌的民间抵抗运动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动辄聚众8千,两万的多是地方士绅。后人评价多是,“宋之亡也,忠义之士一何多乎?”

那么,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元末,在元末为政权死节效命的也是进士,史书上有“兵兴以来,凡死节效命,举进士,知经学者为多。”比如说守安庆的余阙说“余荷国恩,……今国家多难,授余以兵戎,……万一不幸,吾知尽忠而已。”获独步丁死节时说“余受国恩四十年,今虽无官守,然大节所在,其可辱乎?”而降明的危素走路脚步重一点,朱元璋还拿文天祥来讽刺他。

其实一代有一代的价值观。世异时移,刻舟求剑,固然不妥,以今度古,古人又何辜呢?

废话太多,唠叨了一点,兄台勿怪,后边我闭嘴看文了。

通宝推:李根,马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