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罗马史故事(作者 小蚂蚁):罗马的诞生 -- AleaJactaEst

共:💬29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侵掠如火II

第九节 冬去春来

“撤营―!”

联络兵还没有讲完会战的经纬,老西庇阿就明白了一切:在北意的罗马军主力,两个执政官军团,已经被汉尼拔彻底摧毁。在塞姆普罗纽斯带领下突围的一万将士无法直接后退返回营寨,他们向西方突围后,转北取道特拉比亚河下游渡河,直接退入了普拉孙提亚城。老西庇阿手下只有数千名守营士兵,根本无法抵御汉尼拔的围攻,所以老西庇阿立刻就发出了紧急撤营的命令。在老西庇阿的督促下,守营士兵迅速地将可以带走的辎重粮草武器等装上马背,一把火将营寨焚毁后,向普拉孙提亚城退去。

汉尼拔一仗彻底击败北意罗马大军,在高卢人中间造成的震动十分巨大。两个执政官军团!那可是罗马军每年的常备兵力,只一个早晨就被迅速地击垮,汉尼拔军的损失只有7000人和所有的战象,战死者几乎全部都是中军的高卢兵,而战象则是因为不适应寒冷的天气,在激战的酷使之后,已经无法从事今后的战事,除留下一头之外,全部被处死。汉尼拔的战胜所产生的震动效果彻底征服了高卢人,整个波河流域的部落大多都相继易帜,罗马的两个殖民城不久就成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汉尼拔的远征军任意在那里驰骋,不足一万五千的罗马残军束手无策。

面对首战的大捷,汉尼拔没有得意忘形,再次显示出他过人的冷静。他很清楚没有高卢人的参战当然无法取得这场胜利,但即使有这些高卢人的支持,要想击败罗马和她的同盟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波里比阿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详细地计算了罗马和意大利同盟的实力,指出他们可以提供70余万人的总兵力,认为汉尼拔以区区两万余众入侵意大利是大胆无谋的举动。这恐怕不是一个公正的论断,因为从以后的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出,汉尼拔对这个实力对比十分清楚,也有对策,这个对策就是彻底的离心战术。

对待那一万多人的俘虏,汉尼拔在了解了他想知道的情报后,就将罗马籍士兵和罗马同盟军士兵完全分开。对于前者,汉尼拔竭尽虐待之能事,不提供御寒衣物、不给足够的食物、也没有温暖的居住,让他们从事比牲畜更加苛酷劳役,让他们在饥寒交迫和苦役中死亡,对于已经不能从事劳役的人这就毫不留情地虐杀。对于同盟军士的态度则完全相反,汉尼拔不仅没有用绳索镣铐束缚他们,还向他们提供干爽的衣物,让他们在篝火边温暖冻僵了的身体,给他们足够的食物,当然不会让他们从事什么劳役,就象对待客人那样对待这些人。在大家都清楚地见到了这种两极差别之后,汉尼拔对这些俘虏说:

“我从来就没有与所有罗马同盟国为敌的意思,我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罗马。至于你们,我不会向你们的国家和家属要求任何赎款,而是无条件地还给你们自由。诸位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请将这里发生的事情和我讲的话详细地转告你们的同胞,并对他们说,只要脱离罗马同盟,汉尼拔就绝不会敌视他们,反而会当他们是自己的友人,并保证他们今后的独立、自主、和平与安全,决不食言!”

汉尼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拆散罗马同盟。只要罗马同盟离散,那么汉尼拔所要面对的就不会是70万大军,而是区区十万左右,以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和现在的事态发展,这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以对付的人数。

普拉孙提亚城,公元前217年初。

老西庇阿没有过多地抱怨塞姆普罗纽斯的愚蠢,他们从各自的痛苦经历中不难明白汉尼拔的优势所在,所以这次他们之间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放弃北意。他们手下兵力不过万余,困守孤城,无法发挥任何战略作用。不用奢谈什么光复北意,眼下他们的通信和补给线就都已经完全被汉尼拔切断。与其在此僵持自耗,还不如放弃北意,南下防守亚平宁山脉一线,以遏制迦太基军的进一步南下。于是他们留下少量的守备军坚守普拉孙提亚和克列摩那两城后,悄悄地撤出了北意。撤离行动在绵密的计划里进行,他们在敌人营寨的眼前,利用寒冷的夜晚,分次分批地撤离,奇迹般地没有折损一兵一卒。撤出两城的罗马军兵分两路,老西庇阿父子前往阿里密侬,塞姆普罗纽斯则前往北伊托鲁里亚的卢卡城,一东一西扼守从北意南下的战略要道。

罗马军撤离时,汉尼拔不在当地现场,等他得知罗马军全军而退得消息后已经为时太晚,无从追击,着实让他悔恨了许久,就这样他再次让自己命运的克星从手心中逃脱。北意大利战场终于全面沉静了下来,汉尼拔及其将士们丰衣足食地在富饶的土地上进入了冬营。

西班牙,公元前218年初冬。

老西庇阿的弟弟尼阿斯?西庇阿与执政官分手后,带领着罗马军从马塞出发,取海路直扑西班牙。尼阿斯小心地避过比利尼斯山脉,在山南的重要港口延波利亚登陆,使比利尼斯山的天险失去效用。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尼阿斯的作战计划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舰队和军队,迅速地在北西班牙开辟立足点,为来年的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登陆后,全军迅速向内陆突进,突然出现在镇守卡塔罗尼亚地区的迦太基军面前。

迦太基的守军由汉尼拔的弟弟汉诺指挥,兵力一万一千,还有当地部落的一些队伍,从数量上不及罗马两个联合军团,再加上毫无准备,一场会战就全军覆灭,汉诺和酋长都沦为罗马军的俘虏,他们的所有辎重粮草也都成为罗马军的过冬物资。对于周围的土著部落,尼阿斯的态度极为和缓,他以说服攻心为主,辅以武力威吓,不久就将他们一一收服。

镇守新迦太基的小哈士杜巴闻变大惊,火速带兵驰援,当他终于渡过埃布罗河时,一切都为时已晚,罗马军早已建好坚固的冬营营寨,附近的部落也早已被罗马完全掌控。完全没有友军相呼应的小哈士杜巴眼看难以挽回局面,就趁罗马人将全注意力放在征服西班牙内陆的时候,突然袭击了停靠在延波利亚港附近的罗马舰队,他烧毁和俘获少量的战船后就匆匆返回新迦太基越冬去了。

罗马,公元前218年底――217年春。

罗马军在北意大利的惨败给罗马市民的震动远远不如给高卢人的大。罗马市民,特别是平民阶层,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现在所面对的敌人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更没有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的战争与以往的是多么的不同。总的来说,他们从自己的军旅经验上依旧对罗马的百人队重装兵战术充满了信心,即使是北意的失利也显示出了罗马军的优秀之处:身处重围仍然有能力撕开缺口突围。如果不是汉尼拔这个卑鄙小人玩弄手段偷袭暗算的话,堂堂正正地在战场上交锋,罗马军怎会输与他?而且尼阿斯不是在北西班牙轻易地击破敌军,生擒汉诺了吗?

自信往往是宽容的基础,与罗马人满怀自信同样,他们也象以往那样的宽容。他们毫无责怪两位执政官的言行,相反他们极为准确地肯定了老西庇阿的正确战略:果断地送手下军团继续前往西班牙,只身返回意大利堵截汉尼拔。所以老西庇阿没有承担任何败战的责任,反而得以保留军政大权,以前执政官的身份被派往西班牙,继续指挥那里的战事。

与希腊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不同,罗马的共和体制没有排除贵族阶层。虽然他们的人数少,但是长期的从政经验和相对的富裕,使他们中间往往能够产生更优秀的领袖。当民主制度变成以多数人的权力侵犯和剥夺少数人的权益时,民主制度就会被毒化,成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只要我们回忆一下希腊亡国的经纬,就不难理解这种毒化正是希腊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罗马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通过立法,将贵族和平民的权利保护下来,使他们能够同心协力,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的潜力,而不是将能量浪费在相互之间的内耗上。在这样的体制下,双方都必须时刻清醒,将任何能够引发内耗的冲突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惩罚败战之将就是这种冲突的导火线之一。只要前线指挥官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他们当然有权独自判断处理军务,即使在完全集权制的中国不是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规则吗。身在后方的人没有经历当时的战事,谁又有资格在战斗完结后对将领当时的判断作出公正的判决呢?所以如果从战斗的结果出发来惩罚将领,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这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事情。惩罚了贵族的将领贵族会不满,相反,平民也会抗议。

也许有人会说,那前方的将士不就白死了,谁给他们伸冤呐?人死不能复生,杀了战败将军那些士兵的家属或许会在短期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但是由此所产生的内部分裂与冲突,会极快地消弱一个国家的能量,最终整个国家就有可能象希腊那样亡国,在那样的结局下又有谁会真正得到公正呢?这决不是说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因为罗马不是独裁体制,不追究败将的责任并非由独裁者决定,也不是他们以维护安定团结为借口的官官相互,牺牲大众的利益。在罗马共和体制下,民主的因素自然地给败将以其应有地位:塞姆普罗纽斯没有能够连任执政官,他从此在罗马政坛上销声匿迹。虽然根据罗马的法律,他会自动成为元老院的500名议员之一,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后来的下落和作为。这在罗马就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因为在政界出人头地是罗马人唯一可以立身扬名的途径。

这年冬季的选举,罗马人选出了两个新执政官:尼阿斯?塞维利阿和盖约?弗拉米尼乌斯。

罗马元老院和贵族们虽然不缺乏自信,但是远比市民们要谨慎得多,他们在听取了老西庇阿的汇报和战败的经纬后,隐约感到了不安,于是决定大举增兵,一下子就招集了11个军团,共十万人之众,创下了罗马建城以来的最高记录。

就这样,第二次布匿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战火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全面燃烧。

第十节 雾湖喋血

罗马元老院在分析了战局之后,同意了老西庇阿和塞姆普罗纽斯所作出的放弃北意的决定。那里的波河平原地势平缓,非常适于进行骑兵战,这是罗马军所不擅长的。在北意的两个罗马殖民城只有少量守备军,他们的生存则完全得靠他们自己了。幸运的是高卢人对城市没有兴趣,而汉尼拔由于没有携带攻城兵械,此时也无力攻打城市,更不愿意为了两个已经失去战略价值的孤城浪费自己的能量,结果这两个殖民城竟然侥幸地维持了下来。

为了消弱汉尼拔骑兵的威力,罗马元老院将防线设在亚平宁山脉南簏,一是利用亚平宁天险限制汉尼拔的行动路线,二是在山岳地区使汉尼拔的骑兵无法发挥优势。不过元老院对于汉尼拔的威胁还是估计不足。公元前217年罗马所招集的11个军团中只有四个军团放在了亚平宁一线,其中两个军团是去年在北意战败的,在得到人员的补充后依旧被派往北意前线。其余的军团被派驻地中海各地:西班牙地区两个军团,由老西庇阿兄弟指挥;西西里两个军团;撒丁岛一个军团;罗马城守军预备队两个军团。

从波河南下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东进,经阿里密侬,沿弗拉米尼乌斯大道翻越亚平宁山脉;另外一条是从克拉斯提丁西面的河谷翻越亚平宁山脉,经贞奴亚,沿第勒尼安海岸南下。为了防止汉尼拔的南下,这一年罗马的两个执政官都被派往北意的前线,尼阿斯?塞维利阿统两个军团驻扎在东部要地阿里密侬,负责防守弗拉米尼乌斯大道和安布里亚。盖约?弗拉米尼乌斯指挥另外两个军团屯兵阿雷佐,防守卡西亚大道和卢卡到阿雷佐一线。

汉尼拔早就知道了罗马人的计算和布局,为了不让罗马知道自己的行动方向,他将越冬营地设在了波伦亚城,不左不右不东不西,令人无法猜测其真正动机。汉尼拔在整个冬天都在密切地关注着罗马的政局和意大利半岛的局势。当执政官选举刚一结束,他就知道了两个罗马执政官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兵力和驻扎地。同时汉尼拔立刻对他们的出身、经历、和性格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对翻越亚平宁山脉的道路和环境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侦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大的谍报网给汉尼拔带来了极为详细的情报。

从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罗马军兵分两路,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防守东线的塞维利阿位于亚平宁山脉北簏的阿里密侬城,扼守着通往罗马的大道。这条路是从北意南下的最平整的路线,加上有罗马人修建的高速公路,移动起来十分便利。阿里密侬附近的住民是山地民族安布里亚,他们为罗马同盟提供极为有限的兵力,不过一万人。对汉尼拔来说,东进作战对罗马所能造成的震动效果实在有限,达不到分解罗马同盟的目的。相反,西线的罗马军防守着伊托鲁里亚地区,那里是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的地方。罗马人的许多文化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他们可以向罗马提供约五万人的兵力。不仅如此,汉尼拔认为伊托鲁里亚人因长期受到罗马的压制,有叛离罗马同盟的动机,只是他们还需要外力的推动。对汉尼拔来说更为幸运的是,驻守西线的执政官是性格比较激进的弗拉米尼乌斯,应该是个容易上钩中计的人物。于是汉尼拔就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第一打击对象。

另外,汉尼拔还发现,除了东西两条南下道路之外,中部地区也有适合大军通过的路线,不知为何罗马人和高卢人都不大重视。

公元前217年四月,亚平宁山路上的积雪期刚刚消融,汉尼拔军就全军出动了。他们既没有向东也没有向西,而是一头就钻入了亚平宁山脉,对此罗马人毫无察觉。与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时不同,这次汉尼拔的军队只带有少量的粮草。因为汉尼拔知道,如果自己胜利了,那就无须发愁粮草的问题。但是要是自己失败了,那么带多少粮草也无济于事。于是他的军队在进入战场时,就会再次面临生死的选择,求生的欲望就会再次发挥巨大的作用。

汉尼拔军的少量粮草和辎重走在队伍的先头,由精锐的西班牙兵和非洲兵押送。队伍的中间是最近加入战列的高卢士兵,汉尼拔与他们的交往时浅,不大了解和相信他们的实力,担心他们在翻越重山峻岭时吃不了苦而逃回高卢。所以他将自己的精锐骑兵放在队伍的最后,由自己的弟弟玛哥率领。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高卢兵的逃跑,二是为了监督催促高卢军的行军速度,说白了就是督战队。整个行程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比并无可描述之处,有时遇上些风风雨雨,对汉尼拔的士兵们来说应该都是小菜一碟,所以不久他们就越过了亚平宁山的最高点科林纳隘口,进入了庀斯多利亚地区。从那里转向东南后不久,汉尼拔就发现为什么罗马人和高卢人都不大重视这条通道的原因了。

亚平宁山脉的冰雪在四月阳光的照耀下迅速地融化,这些涓涓细流顺山势而下,渐渐行成许多溪流,当这些溪流汇集成几条大的支流时,水量已经相当大,加上这一年的降雪远比往年大,汹涌的河水在流入阿诺河前就失去了控制。泛滥的河水在庀斯多利亚和佛罗伦萨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烂泥地。在这片烂地上的行军十分艰难,所有的士兵都得在没胫的水中行走,不小心踏入泥潭就会浑身污泥,狼狈不堪。山上的雪水仍在不断消融,水势不但没有短期内退潮的可能,反而还有增大的倾向,所以汉尼拔一味督促全军赶路,不得拖延。经过三天四夜的连续奋斗,终于走出了洪区。没日没夜的行军使不少士兵筋疲力尽,他们无法找到一块干地休息,许多人只好相互依靠,站着打个盹。有时当一头牲口累倒了,士兵们就会挤在它们的尸体上休息。浑浊的泥水和空气使不少士兵患病,汉尼拔自己也染上了眼疾,红肿的双眼使他难以看清道路,只好在唯一幸存的那头战象上休息。等到他终于走出来的时候,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汉尼拔的一只眼已经接近完全失明,成了独眼将军。

驻守在阿雷佐城外军营里的弗拉米尼乌斯十分震惊,他正等着洪水退后进军卢卡,却完全没有想到汉尼拔会在洪区的东面出现,并在佛罗伦萨城外扎下了营寨。他立刻就派出急使前往阿里密侬,向同僚塞维利阿求援,希望能合兵一处,围歼汉尼拔。

弗拉米尼乌斯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当时的历史家都异口同声地给他穿小鞋,说他没有军事能力,现代的历史学家们也都纷纷迎合。但如果看看他的经历,我到认为他是个十分有能力的人。盖约?弗拉米尼乌斯为人直率,大胆勇为,面对困难总是充满信心。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坚定地相信国家之本在于民,所以他总是站在罗马平民一边,为他们分忧解愁。为此他深得罗马平民的支持,但罗马的贵族则不喜欢他。公元前232年,弗拉米尼乌斯当选保民官。公元前223年第一次当选执政官,其间率罗马军在北意与印苏布莱人交战大获全胜。虽然罗马贵族们以各种理由借口反对,但罗马市民投票同意他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此后他的声望便日益高升。公元前220年,他当选财务官,任职期间着手修建弗拉米尼乌斯大道,这是一条从罗马通往北意战略要地阿里密侬的重要道路。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通过了一条法律――克劳狄亚法。这个法律规定罗马的贵族不得拥有125罗马亩以上的土地、不得从事海上贸易。以前罗马贵族利用有利的地位,常常大量借用国有土地和进行海上贸易,其结果是加大了罗马的贫富差距,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利益,特别是侵害了骑士阶层的海外贸易,明显地属于不公平竞争。克劳狄亚法旨在缩小这种差别,所以深得罗马平民和中产阶层的支持。但弗拉米尼乌斯却因此遭到贵族的痛恨,所以后来流传下来的记载中,总是极力贬低弗拉米尼乌斯的能力和功绩。

汉尼拔和全军在佛伦萨外的到了足够的休息,然后汉尼拔便开始向东南前进。这不是一般的行军,而是一路烧杀劫掠,那真是彻底的三光政策。汉尼拔的目的当然不是收集粮草和财富,他在用漫山遍野升起的浓烟激怒弗拉米尼乌斯,试图诱使他出营决战。

弗拉米尼乌斯和手下的将官们一眼就看穿了汉尼拔的企图,如果现在出营应战,以罗马的兵力,特别是骑兵兵力的严重不成比例,恐怕不是汉尼拔军的对手。此时不如坚守营寨,等塞维利阿的援军到达。所以任凭汉尼拔如何挑衅,罗马就是不肯出营应战。

汉尼拔见挑衅无效,而塞维利阿的援军已经开始沿罗马大道南下,心中暗自着急。于是他更进一步南下,将劫掠扩大到罗马营寨的西南,还不时到营寨附近耀武扬威。弗拉米尼乌斯硬是铁石了心肠,闭眼假装没有看见,决不肯出营应战。这时,汉尼拔已经将附近的地形全部调查清楚,见弗拉米尼乌斯依旧没有出营的意思,便突然挥兵南下,晾下弗拉米尼乌斯不管,直奔科托那而去。

科托那城是通往罗马的交通要道,汉尼拔的行动无疑将弗拉米尼乌斯与罗马的联系切断了,而且也阻断了塞维利阿前来救援的道路,使罗马两军无法合流。弗拉米尼乌斯这下子可就坐不住了,他不能放任汉尼拔毫无阻拦地南下,使自己的防线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又不愿与汉尼拔对阵,于是他决定尾随汉尼拔军,以等待时机。如果运气好,塞维利阿的援军赶到时,说不定会象当年夹击高卢人那样围歼汉尼拔。

汉尼拔见弗拉米尼乌斯带领全军出了城,也不去理会,只是一味地向东南方向行进。几天后的傍晚,汉尼拔军抵达了特拉西梅诺湖畔,然后沿着北岸向东扬长而去。这特拉西梅诺湖是中部意大利最大的湖,在北岸和东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地夹在湖水和丘陵之间,通往培鲁西亚城的道路沿着这条平地向东伸展。汉尼拔早就将这里的地形了解清楚,所以他是有意在傍晚才进入这个平地的。进入湖畔地区的汉尼拔没有浪费时间,立刻就命全军分散在沿岸的丘陵上过夜,严令不得生火点灯,不得有声响。汉尼拔在这里设下了一个巨大的陷阱,等待罗马自投罗网。

当弗拉米尼乌斯的罗马军追到这里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弗拉米尼乌斯见前面的路径狭窄,又丝毫不见任何灯火和动静,就认为汉尼拔已经走到湖东夜宿,便命令全军在丘陵地带的外面结营过夜,等待天亮。这一切都在汉尼拔的计算之中。

第二天拂晓,弗拉米尼乌斯担心汉尼拔会走远,迫不及待地督促全军继续上路。这时特拉西梅诺湖面和周围覆盖着一层晨雾,更加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在这个时代,罗马行军时是几乎没有任何警戒规则的,全军将士排着队伍,一窝蜂地赶路,不会对前后左右的情况做任何侦察和警戒。弗拉米尼乌斯也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汉尼拔已经走出了湖区,象所有罗马军的行军一样,没有派出任何先兵侦察情况。

特拉西梅诺湖周围的能见度相当低,罗马军首尾不能相望。当全军都进入了湖边的狭长地带时,罗马军的前部遭到了汉尼拔军的攻击,而后面的士兵只听见前面有叫喊声,却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在大家犹豫的瞬间,从整个队列的左侧传来了叫喊声,同时伴随着“嗖,嗖!”的空气的响声,转瞬间,无数的羽箭、石块和标枪象下雨般地落下,罗马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混乱。弗拉米尼乌斯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敌军,也看不见敌军的位置,不过他十分明白罗马中了埋伏,于是下令后撤。还没等他的命令传下去,后队便遭受了汉尼拔的精锐骑兵的猛烈攻击,于是,罗马军的两个联合军团完全陷入了包围之中。

汉尼拔的包围圈十分完美,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将全部军队都用于设伏的战例。在这个陷阱的底部,汉尼拔布下的是自己从西班牙和非洲带来的精锐重装兵,他们占据着一个不高的小坡,居高临下地阻挡罗马的前进方向。在罗马军左侧的丘陵上是汉尼拔的轻装兵、投石兵、弓箭手和高卢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罗马军全线进行长距离攻击。陷阱的封口,汉尼拔投入了机动性强的努米底亚骑兵。

在朝阳的映照下,位于晨雾上方的汉尼拔军可以辨认出罗马军的身影,而身在大雾中的罗马军抬头望去,只见大雾将阳光乱散射成的耀眼光幕,根本无法辨认敌军的动向,弗拉米尼乌斯也无法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没有队形,混乱万分的罗马军将士,包括执政官和将官都只能各自为战,结果不过是象无头苍蝇一般左冲右突,完全失去了作为军队的作战能力。

这根本不能算是战斗,而是名副其实的大屠杀,罗马军三面被围,一面临湖,无处藏身,情况是那样地绝望和惨烈。战斗只不过进行了短短的三个小时,罗马军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等太阳终于驱散了晨雾的时候,战场上尸首狼籍,一片地狱般的景象:两万五千罗马将士中一万七千阵亡,前军有六千人决死突围成功,逃到东面的一个小山上后,被汉尼拔的骑兵追及包围,全体被俘。跳水逃生而又侥幸躲过了迦太基军的枪林箭雨的袭击,狼狈地逃回罗马的不过区区千余人。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单人匹马奋力拼杀,但终寡不敌众,力尽落马,被砍的粉身碎骨,尸首无存,罗马将士的血染红了湖边的水。

汉尼拔的损失只有两千,而且又是高卢士兵的损失,自己带来的精兵几乎毫发无损。

罗马的一个执政官军、相当于罗马常备兵力的一半,就这样被彻底的歼灭了。

第十一节 狼烟四起

“罗马军在一场激战中被彻底击败。”

在罗马广场上,国务官(Praetor,又译副执政官)向罗马市民直言不讳地公布了战况的真实情况,没有任何语言的修饰。就这一句话让广场上的罗马市民目瞪口呆,他们一瞬间并不能把握和消化这句话的内涵。随着战况细节和阵亡将士名单的公布,大家终于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所产生的震动非常巨大,因为罗马市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经历过这么彻底的惨败了。

在处理战败情报一事上,元老院的自信和对市民的信任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们没有对市民做任何的掩饰,没有惧怕市民们追究元老院的责任。而得到元老院信任的市民不但没有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更加信任他们,坚定的团结在一起准备克服所面对的困难。掩饰不利的消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什么我军达到战略目的后向南方“转进”呀,在激战中消灭了多少敌军但是不肯实说自己的损失啦,数不胜数。国共内战时的国民政府没有勇气和自信向我们说明真相,后来的朝鲜战争我们多少年来都不知道自己的损失有多大,至于更近一点的中越战争中中方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至今也没有官方的准确消息。这种不信任态度并不止表现在对战况的处理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听惯了每年的政府报告中的大好形势,增长率有多高,各种粮食工业品的产量又上升了多少,数字详尽的令人难以置信,可是我们都没有听过准确的下岗人数,国企的亏空实情。不被信任的国民不会对政府有信任感,所以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流言就会被广为传播,其根源和责任绝对不在传播这些小道消息的市民身上。

闲话先放在一边,当时的罗马人虽然受到很大的震动,但是还没有陷入恐慌,原因是罗马在北意还有另外一支执政官军正在向汉尼拔军所在地行进。罗马市民坚信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失败不过是因为汉尼拔这个无耻卑鄙的小人使用诡计而已,如果堂堂正正地交战罗马军依然会取得胜利。

此时执政官塞维利阿还不知道特拉西梅诺湖的战斗结果,要想援助自己的同僚,他必须先沿罗马大道南下,翻越亚平宁山脉后再北上前往培鲁西亚与同僚合流。他带着罗马轻重兵一同行军,速度不快。为了能尽早减轻同僚的压力,他决定让手下的骑兵4000人先行驰援,自己与步兵随后。

汉尼拔很快就探得了塞维利阿的行动,知道罗马军骑兵的单独行动后,立刻就命骑兵大将军玛哈跋带领优势的骑兵精锐突袭罗马骑兵。

当罗马骑兵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培鲁西亚附近时,他们见到的不是友军,而是突然杀出的迦太基骑兵。毫无战斗准备的罗马骑兵立刻就被包围,两千人战死,两千人被俘。就这样北意罗马军失去了所有的骑兵部队,塞维利阿的部队成为光杆步兵军团,失去了与汉尼拔对抗的能力,通往罗马的门户对汉尼拔完全敞开了。

在短短的三天里,罗马人连续得到两个战败的坏消息,真是祸不单行。罗马城也立刻就陷入了紧张状态,因为汉尼拔军距罗马城只有约三天的路程,随时都会出现在城外。市民们在元老院的指挥下急忙加固城防,拆毁桥梁,让城外的人入城避难,准备即将到来的战斗。同时,因为两个执政官一个战死,另一个则不仅失去了战斗能力,还被汉尼拔切断了与罗马的联系,所以元老院决定推出独裁官来收拾局面。依罗马法律,独裁官任命是由执政官提名的,但是眼前的情况下这种可能已经不存在。元老院为了应急决定破例让市民选举独裁官,独裁官的副官也由市民选出,而不是让独裁官任命。

汉尼拔没有象罗马人担心的那样挥兵南下攻打罗马城,虽然他的将士中不少人劝他这样做。汉尼拔对事态的判断十分冷静,自己一路连战连胜,也分别对待罗马人俘虏和罗马盟国的战俘,目的就是想通过软硬两手达到分化罗马同盟的目的。虽然迦太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罗马同盟国还没有脱离罗马的,他们都紧闭城门,让汉尼拔的胜利消息象泥牛入海,毫无回响。不仅如此,罗马人在意大利各地的军事要地都建有殖民城,他们更是作好了战斗的准备。罗马城城高强厚,粮草充足,汉尼拔则缺少大型器械攻城,如果此时贸然攻打罗马城,必然会陷入苦战而损失巨大,而背后的罗马殖民城和同盟国也会纷纷出兵勤王,这仗不用打也知道不会有什么希望。汉尼拔知道没有罗马同盟的分解,自己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所以他认为眼下的要务不是攻打罗马,而是要向整个意大利展示自己的军威,使他们尽快认识到罗马是无力保护他们的家园的。汉尼拔让部队得到一定的休息之后,就突然挥兵东进,再次越过亚平宁山脉,向亚得里亚海岸一路烧杀劫掠而去。

罗马城内的紧张气氛顿时得到了舒缓,选举也有了结果:昆提阿斯?费边?玛克西姆当选独裁官,玛可?米努西阿斯当选为副官。

玛克西姆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门贵族,有十分丰富的军政经验,曾于公元前233年和228年两次出任执政官。他为人稳健、慎重、富有理性,生活态度十分规范,严格地遵守罗马的所有宗教条规和社会习俗,准时参加所有的祭奠仪式。但这不是因为他有虔诚的信仰,而是他的信条。他认为罗马的传说传统都是通过这些条规和仪式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信仰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作为一个贵族必须以身作则,极力维护国家的传统。这实际上是贯穿整个文明史的真理,信仰可以是一个宗教,一些传统或传说,也可以是某种理念:如儒家、法家、共产主义、中华民族、民主自由、宽容等等,没有共同信仰的国家注定是要分崩离析的。而分裂的小国最终能够得以重新统一的原因也几乎都是因为他们都在追求和寻找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信仰。

玛克西姆上任后立刻新招集两个联合军团,然后带领军团北上与塞维利阿的两个军团合流并接管了指挥权。塞维利阿被玛克西姆任命为海防总提辖,负责全面建立和指挥意大利沿岸的海防事务,防止迦太基海军的入侵和骚扰。布置好这一切后,玛克西姆便率领四个军团约五万兵力尾追汉尼拔而去。

罗马人的紧张并没能松弛太久,因为很快从意大利各地就传来了不断的呼救声,汉尼拔大军所过之处,无不被劫掠烧杀一空,惨状如同蝗虫经过一般,对罗马来说真是狼烟四起。

经过十天大摇大摆的行军,汉尼拔军毫无抵抗地到达了匹塞浓北部的海岸。一路上他对安布里亚地区河匹塞浓地区的肆意抢劫,使他得到了足够的粮秣财物,可以维持全军的整个春季的行动。这时汉尼拔的军队已经长途征战了一年,将士的服装铠甲武器都早就严重磨损,几乎就是衣衫褴褛。而且他们进入意大利之后进行了几次激战,部队也一直在快速地移动,人员和马匹都已经十分的疲劳,许多战马已无法进行激烈的运动。于是汉尼拔就让全军在气候舒适的亚得里亚海岸休假,他还将在特拉西美诺湖畔缴获的罗马军武器铠甲衣物装备自己的士兵。罗马的武器质量是当时最好的,因此汉尼拔军的战斗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不过从此与罗马人交战时,由于装备相同,罗马军经常十分混乱以至无法辨别敌友,后来罗马军的士兵就不许留胡须,因为迦太基人有留胡须的习惯。至于骑兵,那是汉尼拔的王牌,所以对战马的保养又是格外地不同:他们用陈年葡萄酒为战马进行按摩沐浴,使它们很快地恢复了体力和战斗力。

经过彻底的休息后,完全恢复了体力的汉尼拔军便沿着亚得里亚海岸南下,侵入了阿普利亚地区。在意大利半岛有五大平原,它们是波河平原、阿努河口平原、台伯河口平原、坎培尼亚平原和阿普利亚平原。这些平原都是意大利最富饶的地区,真个是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其中阿普利亚平原是仅次于波河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在这里汉尼拔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给养,加上地势平缓,正是骑兵用武之地。抵达阿普利亚平原后,汉尼拔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卢塞里亚和阿琵,并在亚得里亚海岸建立了与迦太基联系的基地。从那里,汉尼拔将自己如何翻阅阿尔卑斯山脉又如何屡战屡胜把罗马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喜讯送往了迦太基城。

望眼欲穿的迦太基元老院终于得知汉尼拔不仅克服了千辛万苦翻阅了阿尔卑斯山,而且还连连击败罗马大军、征服了波河流域、控制了北伊托鲁里亚、安布里亚和匹塞浓的大片地区、一直深入到富饶的阿普利亚地区时,个个都激动万分。他们迅速将这个消息传遍了迦太基城的大街小巷,使全城都陷入了狂喜的兴奋之中。许多人激动的热泪盈眶,特别是那些在西西里失去了家园的人们,更是喜不自禁。抑郁了多年的受压迫之情终于发散了出来,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汉尼拔最终战胜罗马,迫使他们归还失土的日子不远了。

与迦太基城内的狂喜气氛完全相反,身在意大利的汉尼拔不但毫无喜色,反而有不少忧郁。虽然他连续彻底击败罗马军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意大利,他也尽力宽待同盟俘虏,希望他们能够向自己的国家宣传汉尼拔的策略,但他一路南下而来,依然没有一个城池对他开放,没有一个同盟国背叛罗马。尽管汉尼拔在城外所向无敌,此时他却深深地被罗马同盟的坚定团结所震慑,或许他在苦苦思索为什么罗马同盟会如此坚固,而迦太基的盟国稍有风吹草动就纷纷叛离?对于罗马同盟来说,他们也依然不了解汉尼拔,认为他只是个蛮族侵略者,就向高卢人一样。虽然汉尼拔连续取得了几个胜利,但是汉尼拔的真正能力还没有被认识到。我们不知道汉尼拔是否理解了罗马同盟与迦太基的盟国的差别之处,但可以肯定的说汉尼拔是认识到了罗马同盟国的心理活动,知道自己一定要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方能够击垮同盟国对罗马的信赖关系。

就在汉尼拔考虑如何捕捉罗马主力进行决战的时候,阿普利亚平原西面的山脊上出现了罗马的大军,那正是尾追汉尼拔而来的独裁官玛克西姆和他的五万余罗马军团将士。

第十二节 “胆小鬼”甘当“跟屁虫”,汉尼拔智设火牛阵

玛克西姆一路南下寻求汉尼拔军,终于在维毕努附近发现了汉尼拔的军营,便在距敌营约八公里处的瑷息城附近的一个山丘上安置了坚固的营寨。

汉尼拔行动迅速地带着全军来到玛克西姆营寨外面挑战,他将战表射入罗马营内,然后在外面列阵等候罗马军出来决战。左等右等不见罗马营内有任何动静,看看天色将晚,罗马军似乎不会出来了,就只好退回了营寨,而那罗马军也并不出来追击。

原来,玛克西姆接到战表后,连看都没看就扔进火里去了,军营里的将士该干嘛的干嘛,完全就当汉尼拔不存在。玛克西姆有他的打算和计划,说白了也十分简单。自从汉尼拔进入了意大利,已经有三位执政官与他交过手,老西庇阿、塞姆普罗纽斯和弗拉米尼乌斯,他们个个非死即伤,每战必败。短短半年,罗马军就为此付出了数万将士的性命,而活着的大都说不应该与汉尼拔交战。玛克西姆不想重蹈覆辙。如何能够维护手下数万罗马士兵的性命是首要大事,为此他不能战败。如何才能绝对不败呢?玛克西姆的战术就是不战:我不和你打,你如何赢得了我,而我又如何能够败得了?

实行不抵抗政策的玛克西姆从此就跟定了汉尼拔,汉尼拔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总是与汉尼拔军相距一天左右的行程。而且都是在平原边上的丘陵地带行走,轻易不肯走下平原。行军的过程中他一反罗马军从不派遣侦察兵的习惯,一定会在行进的路线两侧和队伍的前后设置警戒兵,部队前方警戒兵的后面是先锋部队,由骑兵和一些轻装兵组成。在先锋部队后面才是罗马军主力,最后则是后卫部队。这些部队之间都相隔相当大的距离,两侧的警戒兵要在沿途的两侧制高点上行进。这样的行军模式渐渐成为今后罗马军的规范,从此汉尼拔无法象在特拉西美诺湖边那样设伏,将罗马全军装入口袋里围歼了。每逢安营扎寨的时候,玛克西姆都要将营寨设在附近的制高点,也会派出一定的兵力占领周围的战略高地,防止汉尼拔突然围困军营。

玛克西姆就这样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地跟随着汉尼拔,处处留心不让自己的队伍分散到可以迅速相互支援的距离之外。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一旦发现汉尼拔的小股部队远离主力和骑兵,就会派出绝对压倒优势的部队,迅速地围歼他们。等到汉尼拔的大队人马赶到时,罗马军早就回到丘陵地带与主力合流了,这几乎就是游击战术了。玛克西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慢慢消耗汉尼拔有限的人力,通过一系列的小胜利使长期处在失败气氛中的罗马军士气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罗马军在附近,受到汉尼拔蹂躏的同盟国会认为罗马没有放弃他们,因此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向汉尼拔投降。汉尼拔在每次的这种小冲突中损失都不大,可是他的损失是无法在意大利补充的,所以人力对他来说十分的珍贵,他三番五次地向玛克西姆挑战,放出诱饵设置埋伏,希望能引诱罗马军进行决战或钻入他的陷阱,可每次都被小心多疑的玛克西姆识破而不能得逞,真是活活把他给气的七窍生烟。

玛克西姆虽然给汉尼拔带来了许多烦恼,可是罗马市民却不那样认为。他们觉得玛克西姆麾下有五万将士,竟然不敢与汉尼拔堂堂正正地对阵,实在是胆小如鼠,于是不满和抗议此起彼伏,他们称玛克西姆是“cunctator”。这个词与独裁官(Dictator)谐音,是“胆小鬼”、“优柔寡断”的意思。由于玛克西姆既不与汉尼拔决战又紧紧跟随汉尼拔,所以他们还给玛克西姆起个外号:汉尼拔的“跟屁虫”。

就这样双方消耗了一个多月,汉尼拔丝毫讨不到任何便宜,他终于明白玛克西姆是绝对不会与自己进行任何大会战的了。既然如此,汉尼拔觉得自己就没有必要玩玛克西姆的游戏,而是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重新按自己定下的规则来进行这场角斗。于是他突然挥兵西进,第三次翻越亚平宁山脉,侵入萨姆尼特地区。

萨姆尼特地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受到任何战火的侵害,那里的居民们安居乐业。可以想象,他们会有许多的财产,这正是汉尼拔最好的抢劫对象。汉尼拔在萨姆尼特的重镇贝内温图附近大打出手,不多时便收集了大量的粮秣财物,拿不走的就毁坏。那里的东西多得光是破坏就把汉尼拔得士兵们忙了个不亦乐乎。面对敌人留下的累累暴行,玛克西姆依旧只是在后面紧紧地跟随,不仅毫无与汉尼拔交战的意图,也没有任何阻止汉尼拔破坏的行动。他只是象以往一样,不时袭击那些落单的士兵。汉尼拔则当罗马军根本不存在,随心所欲地横冲直闯。在贝内温图得到满足后,汉尼拔军便沿着弗土努斯河谷北上,经阿利非、提隆,取道开来斯,侵入了意大利的心脏地区坎培尼亚。

坎培尼亚平原是意大利的几个平原中中最小的一个,东面是地勒尼安海,其余三面是绵延不断的山脉。虽然面积不大,但这里却是意大利中最富有的地区。这一带以卡普亚为首的城市密集,经济发达,一直就是意大利的经济贸易中心。如果将罗马比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坎培尼亚无异于是大纽约地区了。汉尼拔在这里依旧如入无人之境,而他能劫掠到的财物粮草的量之大,远非其它地方可以与之相比。

玛克西姆面对罗马内部的反对之声,丝毫没有改变战略的意思。他依旧沿着边缘的山峦地带尾随着汉尼拔。汉尼拔象是故意做给他看一样,三光政策实行的格外卖力。这种状态使整个坎培尼亚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希腊式露天剧场,汉尼拔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地表演,而玛克西姆则只有在观众席上观看的份。

汉尼拔侵入意大利的经济中心大打出手的状况,使罗马市民对玛克西姆战术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元老院也不得不向玛克西姆施压,希望他能够尽快结束这种被动的局面。还好,罗马市民也就是对玛克西姆的战术不满和抗议,并没有将事情发展成上纲上线的人身攻击,最多也就是起个外号嘲笑一下而已。这事如果发生在希腊,玛克西姆恐怕是要被市民们驱逐了。就算在我们中国,汉奸卖国贼的罪名也是绝对少不了的。

在罗马市民和元老院的压力下,玛克西姆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考虑到汉尼拔所在的位置在弗土努斯河的北面,能够允许大军离开或进入这一带的道路不多。除了汉尼拔的来路之外,还有两条。一条是沿阿匹安大道北上,渡过利里斯河,向罗马方向进军;另一条是沿阿匹安大道南下,在卡西利浓城北渡过弗土努斯河,取道卡普亚,经贝内温图前往阿普利亚平原。玛克西姆决定将汉尼拔封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实行围歼。由于这里离罗马比较近,容易纠集罗马大军迅速进入平原作战,即使一战不胜,汉尼拔也无法逃出此地。基于这个战略目的,他一面向罗马要求调兵,一面分兵把守各个交通要道。北口由自己的副官米努西阿斯镇守,中路是汉尼拔的来路,玛克西姆在隘口要道上布置了四千精兵居高把守。南路的要道是架在弗土努斯河上的桥梁,由卡西利浓城的住军把守。自己则在中路的山下扎下营寨,准备随时支援告急地点。

汉尼拔很快就探知了玛克西姆的打算。由于玛克西姆的大军一直尾随自己,所以坎培尼亚地区也没有一个城市向汉尼拔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汉尼拔很难在这个狭小的地区找到合适的越冬地。如果玛克西姆将所有出口封死,又不断调入军队与自己作对,汉尼拔的军队不久就会消耗殆尽。眼下汉尼拔所抢劫到手的财物粮草装满了所有的车辆和牲口,如果与罗马军交战,恐怕难以保全这些物资,而这些物资是汉尼拔能够在意大利长久作战的资本,这是汉尼拔所不能轻易失去的。这次是汉尼拔不想决战,他打算离开坎培尼亚,回到阿普利亚那边广大的平原地区越冬。

至于如何离开这个重兵围困的地区,汉尼拔早就胸有成竹。他命士兵筹集了两千余头公牛,和大量的干柴。等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汉尼拔就微笑着对既莫不着头脑,又十分担心自己处境的部下说,

“汉尼拔今晚从那儿离开坎培尼亚!”

说着,他用手指着自己的来路。那里可是有玛克西姆的重兵把守的地方,山下还驻扎有玛克西姆的主力,而且那是三条路中最难走的一条。一个不当心就会陷入玛克西姆的包围之中。汉尼拔的部将们都十分担心。对此汉尼拔只是笑而不语,他的部将们都习惯了默默听从汉尼拔的调遣,从经验上他们知道,听汉尼拔的没错,准能打胜仗,所以也就不去多问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天黑,汉尼拔让一些轻装步兵将干柴绑在牛角上,然后悄悄地将它们赶往北面的山坡。接近山口时,这些士兵们一齐将牛角上的干柴点燃,远远看去,就象是一条火龙。

驻守在中路隘口上的罗马军看见了那条移动的队伍,以为是汉尼拔的主力要强攻北口,于是纷纷放弃自己的岗位,向北面涌去。在山下的玛克西姆也见到了火光,他很怀疑汉尼拔会在夜晚强攻,以为汉尼拔最多不过是在移动军营,等天亮之后才会开战。自己又不想在夜晚移动,生怕中了汉尼拔的埋伏,于是严令闭营不出,等待天亮时再去支援。

就在这时,汉尼拔带领着全军和所有辎重,在浓厚的夜色掩护下,静悄悄地从玛克西姆的军营前通过,越过无人把守的中路的隘口,再次翻越了亚平宁山脉。等到天亮玛克西姆目瞪口呆地发现中计时,汉尼拔全军早就消失在群山之中了,没有损失一人一物。

第十三节 分裂

罗马。

汉尼拔从“跟屁虫”的眼前大摇大摆地走掉啦?

可不是嘛,人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当然喽,罗马军也没有任何损失。

他这个“胆小鬼”是怎么当的?数万人马就算不能打赢阵地战,可怎么连把守山口要道都做不到?这不就是废物吗!

汉尼拔智设火牛阵,全军无损地摆脱了罗马的包围的消息传来,罗马全城上下大概就都是这种对话了。之后罗马市民们就痛烈地抨击玛克西姆的失策,强烈要求元老院能迫使玛克西姆改变不抵抗战术。这事如果发生在希腊,玛克西姆的麻烦可就大了。在希腊,作战失利的将领所面对的是死刑,也就是说,不成功便成仁。玛克西姆的罪过就不是作战失利那么简单了,他整个就是不抵抗嘛,这搁在希腊立马就是卖国贼,万死不赦的罪。不过一个优秀将领的成长可不是用刀架在脖子上就可以完成那么简单的,那样做的结果不过是自毁长城而已。罗马人没有希腊人那么精明,他们不大会在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将领的作为,而是更加注重体制和法律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一切行为尽量在这个框架内进行。法律当然不能保证最佳结果,就象民主制度无法保证经济一定会发展一样。法律的效用只是使大家行为规范,不会产生无法制约的滥权。当法律遭受破坏时,无论当初破坏她是出于什么目的,其后果都是非常长远和深重的,大到可以灭族亡国。

罗马的法律对独裁官的职责有明确的规定:独自拥有绝对军政大权,可以不经元老院核准便宜行事。在这样的规则下,元老院也好市民也罢都没有合法权力去干涉独裁官的决定,更不用说去追究独裁官的行为过失了。他们能够做的恐怕只是在玛克西姆独裁官任期满了之后不再信用他,不再投票选他做任何事情。当然这种法律上的东西是无法排泄市民的不满情绪的,元老院也是左右为难:法律上他们不能干涉玛克西姆的行为,但是市民的声音和自身的疑虑也不能不向玛克西姆传达。

几天后,玛克西姆接到元老院请求他返回罗马的信,名义上是让他主持一个宗教仪式,实际上的目的是要他说明情况。罗马的各种宗教仪式和祭奠,有许多是需要有军政大权的人主持的。这些人是独裁官或执政官和国务官,当独裁官或执政官有军务在外的时候,这种事情往往由留在罗马城内的国务官主持,绝少有从战场上招回执政官主持什么仪式的先例。所以玛克西姆接到元老院的请求后,心里也明白其中的含义,但他没有拒绝这个请求。他将手下的军团交给副官米努西阿斯带领,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小心谨慎,按过去方针办事,绝对不要与汉尼拔决战。然后带着自己的卫队返回了罗马。

汉尼拔回到阿普利亚后,看上了富饶的基鲁尼―卢塞里亚一带,决定在这里建立冬营地。这里位于阿普利亚平原的北缘,进可以在平原上任意驰骋,退可以居高坚守,是个攻守兼宜的好地方。汉尼拔到达这里后,突出奇兵,迅速占领了基鲁尼城,并在城外的一个高地上设下了坚固的军营。然后,汉尼拔让士兵分成小股,散到四下的乡村收割丰收的果实,准备越冬的食物,顿时四下里又是乱得一片鸡飞狗跳。

米努西阿斯从玛克西姆手中接管了军权后,追随汉尼拔的足迹,没多久也回到了阿普利亚地区。他最初还想按照玛克西姆得方针办事,不过当他听说汉尼拔已经攻克了战略要地基鲁尼后,就开始有些急躁,加上汉尼拔军又故技重演,到处肆意烧杀掠抢,渐渐就按捺不住燃烧在胸中的复仇怒火。他开始沿着山脊开始向基鲁尼靠近,在汉尼拔的营寨不远的山头上安营扎寨。

汉尼拔当然也看到了罗马军的动向,他观察了附近的地形后发现,在两军营之间还有一个高地,它不但离罗马军营更近,而且地势较罗马军营更高,可以将其内部的动静一览无余。汉尼拔于是命两千士兵在天黑后占领这座高地。

第二天天一亮,米努西阿斯就发现了敌人的动向,这不是成心当我好欺负嘛,竟敢在我的头上动土?当时就带上优势罗马军一阵风般地杀上山去了。在山上的迦太基军没有想到罗马这次怎么会如此主动,所以并没有很好地准备,结果三下五除二地给罗马军赶了下去。米努西阿斯立刻就让全军移营到这个新占领的高地上。

汉尼拔开始感到了威胁,于是将主力在山下列阵,等候罗马军可能的进攻。米努西阿斯却也没有忘记玛克西姆的叮咛,只是在山上观望汉尼拔的动静,并不下山应战。汉尼拔左右不见罗马军下来,而自己的抢粮小分队也渐渐在各地收集了众多的粮草,他们的人手不够,就请汉尼拔多派人手搬运。汉尼拔见罗马军好象与以前一样不会出战,所以就将许多士兵都派出去运粮。

米努西阿斯见汉尼拔军分散在四处,而守营士兵人数大减,觉得有机可乘,就让罗马军作好出战准备。一天,他等太阳高挂,汉尼拔的运粮士兵都分散到各地后,便命令骑兵和一部分轻装兵下山去追杀那些小股抢劫兵。自己则带领重装主力杀往汉尼拔营寨。

汉尼拔见到罗马军的动向,立刻就知道情况不妙,他急忙派人去招回四散的士兵,自己则调兵守寨。转眼间,罗马的大军杀到寨前,汉尼拔手下人数不多,无法与罗马列阵对抗,只好闭营坚守。罗马军上下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这次终于得以发散,所以个个奋勇,人人争先。顿时寨内寨外弓箭标枪乱飞,喊声震天。汉尼拔虽然拼命指挥调度,无奈双手难敌众拳,罗马军渐渐逼近,他们已经开始破坏营寨周围用尖头桩做的围栅。如果罗马军拆除了这道防护,就会涌到寨墙前了,那时营寨的防守会更加困难。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骑兵将领哈士杜巴带领带4000人及时赶到,内外合力将罗马军的攻势破解了。米努西阿斯见四下里抢劫的迦太基兵被自己击杀不少,又给汉尼拔的营寨造成了相当的创伤,本来他也没有打算攻克敌人营寨,出了这口鸟气就够了。所以也就心满意足地班师回营去了。

第二天,汉尼拔就撤了被罗马人打得遥遥欲坠的营寨,退到基鲁尼城里去了。此后汉尼拔军在抢粮时就非常小心谨慎,让罗马军不再有得手的机会。与此相反,米努西阿斯则比以前更加大胆,开始到处寻机闹事了。

罗马。

玛克西姆冷静的分析和思路明了的战略构想,说服了大多数元老院议院。同时也让不少市民理解了他的目的。眼看他就可以回避来自内部的非议,返回前线的时候,米努西阿斯击败汉尼拔军的消息传到了罗马。这下可不得了了,一年多来连战连败的阴郁气氛被一扫而光,罗马全城陷入了狂欢气氛之中。米努西阿斯的战果在传播中被反复夸大,几乎就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好象战争马上就可以结束一样。而玛克西姆那有条理的解释顿时就变成了懦夫的狡辩,民意是多么的善变啊。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元老院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他们原来想补选一位年记较大的贵族出任执政官,以取代弗拉米尼乌斯死后的空位,但是得不到市民的支持。不仅如此,平民大会不顾元老院的反对,投票通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有法律效力的决定:任命米努西阿斯为同僚独裁官,享有与独裁官完全平等的权利。

这不是一条对罗马现有法律进行补充的决定,而是完全破坏了罗马法律的条文。其作用是使罗马国家的危机管理体制彻底失效,变成了与执政官同样的常时体制,甚至可能更坏。玛克西姆对此只有长叹一声,纵马离开了罗马城,驰往多事的前线去了。一贯严格遵守罗马传统的玛克西姆,这次也象以往那样准备严格遵守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荒唐决定。

罗马市民的决定传到米努西阿斯的军营,米努西阿斯恐怕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了,因为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那么一点胜利会换来如此大的荣耀。如果在往常,这点战果肯定连凯旋式都是没有资格举行的。罗马市民的过分嘉奖,使米努西阿斯更加渴望战斗,以回报大家的期望。正在他激动得难以自禁得时候,玛克西姆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返回了军营。

在往常,如果两个执政官合兵一处的时候,每个执政官各指挥军队一天,也就是每天轮流执政。可现在他们的处境是前所未有的,两人是地位相同的独裁官,而独裁官应该每天都有权指挥两个执政官军。结果他们两个就只好每天同时发号施令,这下子可就热闹了,他俩的意见如果不和这号令就根本没法下。而他俩的意见根本就不可能一致,玛克西姆一付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持久消耗战。而米努西阿斯处处与玛克西姆作对,反对他的所有决定,一心想与汉尼拔交战。没有多少天,玛克西姆就明白,这样的状态下根本就没法有效地指挥军队。于是玛克西姆就向米努西阿斯摊了牌,拿出两个选择任米努西阿斯挑:一是两人象执政官那样每天轮流指挥全军,二是分兵一半,各自按自己认为妥当的方式指挥。米努西阿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分兵,自己带着一半人马到距离玛克西姆营寨约5公里处另外安营。

汉尼拔立刻就敏锐地觉察到了罗马军的变化,加上他对玛克西姆和米努西阿斯两人的了解,认为有机可乘,便选择了不再受玛克西姆制约的米努西阿斯为对手。

米努西阿斯的营寨位于一个高地上,在汉尼拔营寨和米努西阿斯营寨之间还有一个小丘,附近虽然没有什么树林可供埋伏,但是却不乏灌木,沟坎坑穴乱石,地形相当复杂。汉尼拔于是将军队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被分成许多两三百人的小队,让他们在天黑后分散到小丘两侧各处埋伏,不得让罗马人在天亮后看见。一部分轻装兵在汉尼拔的带领下与拂晓时分占领小丘山头。大队骑兵和重装兵则在山后待命。

天亮后,米努西阿斯理所当然地发现了前方小丘上的迦太基轻装兵。一切都与上次他取得胜利时的状况十分相似,而且附近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更不要说树林了,所以他不认为汉尼拔可以设伏。于是他命轻装步兵在前,骑兵和重装兵随后,大举向敌人占领的小山丘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站在山顶的汉尼拔见罗马军全部出动,知道他们已经中计,就不断地向山顶增派小股援兵。米努西阿斯在后面眼看着前面就要得手,却见又有少量迦太基增援兵稳住了阵脚,越发急躁起来,只顾催促大军向前,心想那敌军在大军的压迫之下不会支撑太久。正在赶路间,忽然四下杀声大作,米努西阿斯环视周围,但见敌军如同从地下涌出一般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这还不算,汉尼拔同时投入在山后待机的迦太基骑兵,他们兵分两路从山丘的两边排山倒海似地包抄而来,紧随其后的是汉尼拔的步兵大队。

米努西阿斯知道这回中了汉尼拔的奸计,冷汗都下来了,心想这次完了,全军分散在半山之中,根本没有办法列阵抵抗,只有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地死缠烂打了。正在这个米努西阿斯万念具恢的时刻,却见玛克西姆的大军正如潮水般地冲了过来。

原来,玛克西姆自从米努西阿斯离去后,一刻都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惟恐他贸然出战,损兵折将。这天当士兵禀报玛克西姆说米努西阿斯已经带领全军出战了,他立刻登上塔楼观望。一见那环境玛克西姆就心知可能不好,于是立刻让主力披挂齐整,时刻准备驰援。当他见到汉尼拔的伏兵四起的同时,立刻就下令紧急出动,骑兵在前,一定要冲破包围救出同僚。

在汉尼拔的四面围攻之下损失颇重的米努西阿斯军终于在玛克西姆的奋力援助下突围而出,避免了又一场全军覆灭的悲剧。米努西阿斯羞愧万分,再也不敢妄言决战,心甘情愿地将手下的将士交给玛克西姆指挥,自己也俯首帖耳地听从玛克西姆的调度了。玛克西姆不计前嫌,当下将两营合并一处,消弭了分裂的状态。

第十四节 坎尼大会战

公元前217年底,罗马又到了每年一度的选举期。罗马市民选出了来年的执政官:伊密略?鲍鲁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和特林提阿斯斯?发罗(Gaius Terentius Varro)。鲍鲁斯曾于公元前219年任执政官,并带兵赢得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胜利,既有实战经验,又为人稳重,是元老院推荐的候选人。发罗是富豪商人之子,应该是属于罗马的骑士阶层。参过军上过战场,不过只是一介平头士兵,从来没有指挥经验,连百人队队长都没有当过,军事经验明显不足。但是他的态度相对比较激进,强烈主张投入优势兵力与汉尼拔决战,所以在罗马市民中间相当有声望。一个既不是贵族也没有当元老院议员老爸的人,在早年的罗马是不可能有当选执政官的机会的。单从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再次体会到罗马人的宽容和他们努力争取平等权力的实效。

意大利的战局没有丝毫改观,费边?玛克西姆和米努西阿斯两位独裁官合兵一处后就没有进行任何军事行动。不久,六个月的独裁官任期届满,他们就将手中的军政大权移交还了当年的执政官尼阿斯?塞维利阿和阿提略?雷古勒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阿提略是增选的执政官,以取代阵亡的弗拉米尼乌斯。两位执政官接管了军队之后也没有进行任何军事行动,原因倒不是他们太小心谨慎,而是汉尼拔根本就按兵不动。

汉尼拔设计围困米努西阿斯,几乎得手时却被玛克西姆营救了出去。当汉尼拔看见玛克西姆麾下的罗马军阵容齐整,临阵时毫无混乱,一切行进展开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准确,他就知道自己遇到了对手了。所以他当即收兵,不去追击,随后就着手建立坚固的营寨,守着充足的粮草早早地进入了冬营。在不远处监视的罗马军也只好这样耗着。

每当看到敌人如此大摇大摆底在自己的家园里越冬,罗马市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玛克西姆的告戒和米努西阿斯教训很快就被多数人遗忘,他们渴望着尽快与汉尼拔决战,以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坚定地认为,罗马军的数次失败都是汉尼拔使用诡计所致,他们甚至不承认特拉西美诺湖畔的惨败是战斗,认为只要堂堂正正地对阵,汉尼拔就一定不是对手。以元老院及贵族为首的另一些人则仍然持谨慎态度,他们仍然不能完全摸清汉尼拔的底细,琢磨不透他的用兵规则,除了象玛克西姆那样小心行事以外,当然也没有有效的对抗方法。虽然他们持相对慎重的态度,但是面对来自同盟国不断增强的压力,他们已经意识到决战是不可能避免的了。汉尼拔已经在意大利横行两年之久,所向无敌。罗马连续败战又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已经开始严重的伤害到了罗马的威信。虽然意大利同盟中还没有人背叛罗马,但是他们的态度已经有所动摇。如果再不显示力量,迅速解决这场战争,罗马恐怕既无法向盟国交代,也无法维持同盟的团结了。为此罗马征集的军队再次创下新的记录:西班牙战线两个军团,为收复北意投入两个军团,在西西里也陈兵两个军团以准备进攻非洲,而对汉尼拔的主战场则一下子就投入了四个执政官军共八个联合军团,看来罗马已经完全作好全线反攻的准备了。

公元前216年春,两位新执政官上任。为了应付大军团作战,他们立刻就任命塞维利阿和米努西阿斯为前执政官,继续在前线掌握军权,监视汉尼拔。阿提略?雷古勒斯则以年纪过大不适继续征战为由,告老还乡。新征集的兵团陆续前往基鲁尼集结,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士兵是当年在特拉比亚河之战时奋力撕破汉尼拔的包围网突围成功的勇士。全军合流后的总数将达到八万六千之众、其中骑兵约七千。

汉尼拔对罗马的动态十分清楚,也知道罗马上下开始倾向与战争。汉尼拔手下的兵力只有罗马军的一半,他不打算在罗马人准备好的战场上作战,特别是基鲁尼附近属于丘陵地带,并不适合汉尼拔的骑兵发挥优势。汉尼拔需要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为此他花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对附近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也作了周密的准备。同时他还需要时间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一些改革。在特拉比亚河会战中,汉尼拔使用的是典型的希腊重装兵方阵,那是他第一次与罗马的百人队方阵正式对战。他感佩罗马小方阵的高度机动性和突破能力,萌生了改变阵法的念头。在冬营期间,他着手这件事,将自己的大方阵分成小方阵,吸收了罗马百人队的高度机动性,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六月初,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汉尼拔再次开始了他的行动。为了避开罗马军的注意,他让营寨虚设灯火,乘夜色的掩护悄悄离开大营,向南方急行军而去。前执政官虽然不久后发现汉尼拔已经离开营寨向南进发,但却不解其用意,因为南方越发远离罗马,战略意义应该不大。他们对汉尼拔的行动莫名其妙,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行动,既没有警告南方的城镇加强防守,也不敢追击,惟恐又中了他的奸计。他们唯一做的是向罗马元老院不断汇报汉尼拔的动向,而元老院也吃不准汉尼拔的用意。

汉尼拔则目的明确,他一路强行军,在罗马军明白过来之前,就突然渡过奥非都斯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疏虞防守的坎尼城。

这坎尼城位于奥非都斯河南岸,是罗马在当地的重要储粮站之一。丢了坎尼就等于让这近九万将士丢了口粮。虽然他们还可以在意大利重新征集,但毕竟需要时日,而且需要量之大恐怕不是能够迅速解决的。汉尼拔的这个举动令罗马军狼狈不堪,不仅是因为丢失了粮草,更是因为坎尼位于当地的战略要地,控制着周围大片富饶的平野地区。当时已经快要进入收获季节,占领了坎尼就等于拥有了这些取之不尽的丰收果实。这对罗马来说意味着战争的延长,威信的扫地和同盟的分裂。现在元老院也好现地的执政官也好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与汉尼拔进行决战,挽回这个重大失误。

这一切都在汉尼拔的算计之中,连作战地点都是汉尼拔精心挑选的。特拉比亚会战也好,特拉西美诺湖伏击战也好,汉尼拔一直都是在自己选定的战场上作战。这是兵法上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否在自己选定的地点与敌人交战等于能否把握战争及战斗的主动权、能否抑敌之短扬己之长。名将汉尼拔当然比我更加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攻占了坎尼之后,便把军营设在地势平缓的奥非都斯河北岸。

在坎尼陷落后不久,罗马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向那里进发,不日间便来到了坎尼附近。他们在途中曾遭遇过汉尼拔小股骑兵的袭击,在罗马大军的重压之下,当然被迅速击退。执政官鲍鲁斯见奥非都斯河北岸一马平川,有利于汉尼拔的骑兵,所以下令全军渡河,在地势起伏的卡纽新城前扎下了军营,距离汉尼拔的军营约九公里。

第二天,执政官发罗便带领一部分罗马军前往汉尼拔处挑战。他在两营之间布下战阵,等候汉尼拔。汉尼拔一见罗马军出动,立刻就带8000轻装兵和全部骑兵约一万去冲击罗马阵。骑兵的高度的机动性使罗马军重装方阵产生了不小的混乱。发罗早就料到汉尼拔会以优势骑兵冲阵,为了弥补罗马骑兵兵力的不足,他将轻装兵和骑兵搭配在一起,布置在重装兵的两侧。这样做不仅弥补了骑兵数量不足的缺点,也使全阵明显加长,使汉尼拔无法使用两翼合围的战法。没有重装兵支援的汉尼拔军渐渐抵挡不住罗马重装兵的压力,苦战到下午,终于渐渐退出了战场,罗马军赢得了一仗。发罗立刻命罗马军将军营前移到战场一带重新安置,此处与汉尼拔的军营相距只有5公里左右。

罗马人当然没有察觉这是汉尼拔有意输掉一仗的目的,也没有问为什么汉尼拔只派出少量的部队,甚至都没有动用重装兵。汉尼拔的目的是高度的机动性,在输掉战斗的时候可以迅速全身而退。这个胜利使直肠子的罗马人信心大增,鲍鲁斯随即下令让三分之一的罗马军渡河,在北岸离汉尼拔营更近的一个高地上设下第二个军营,与距离敌营只有三公里多。这两个军营互为依靠,给汉尼拔造成的威胁极大,如果北岸罗马军对汉尼拔军营发动进攻,牵制汉尼拔的兵力,南岸的罗马军就可以直接进攻坎尼城,使汉尼拔首尾不能兼顾。汉尼拔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将主力营寨迁到南岸的坎尼城外。

在这种状态下两军进入了对峙。罗马军对汉尼拔的诡计心有余悸,总是不敢贸然进行决战,有一次汉尼拔已经全军列阵了,可是罗马军犹豫再三终究没有应战。军内的意见也不十分一致。发罗和军中的大部分将官认为罗马军有人数的优势,应该尽快决战。鲍鲁斯等少数人则仍然不大放心,希望多观察等待,没有十分的把握不要贸然行动。

汉尼拔知道罗马如今有点心虚,总怕又中了自己的计策。兵者诡道,年仅31岁的汉尼拔认为如果想要罗马军出来决战,就必须松懈他们的警惕性,决定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于是他每天满足于在周围抢劫这种小动作,也不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罗马人的两个营寨,特别是常常骚扰罗马军到河边取水的队伍。

这种小冲突各有胜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罗马军仗着人数的优势而取胜。而且随着时日的推移,罗马军开始感觉到迦太基人的渐渐有衰弱的倾向,出动的次数也在减少,看来他们在失去信心。罗马军则完全相反,他们有发罗指挥的第一次战斗的胜利经验,又有无数次小冲突的压倒胜利,信心和斗志都与日俱增,军内的求战情绪日益高涨,稳重派的影响不断下降,终于连鲍鲁斯也认为时机成熟可以一战了。

八月二日,一轮红日刚刚从天边升起,早已准备就绪的罗马军在发罗的号令下从南北两个大营同时出发,南营的主力渡过奥非都斯河后与北营军会合,然后在与汉尼拔军营隔岸相望的地方列下了战阵,向汉尼拔挑战。

罗马军留下约一万士兵守寨,约七万轻重步兵排下三列重装战线和一列轻装兵战线。由于罗马军人数众多,如果按以往的队形,罗马的这个阵势就会太长。迷信中军重装兵突破能力的发罗一反罗马军布阵惯例,让每个中队正面人数减半,列五人一排,纵深加倍成12排。这样就使罗马阵不会过长,但却成倍加厚,希望以此加强中军的正面突破能力。罗马军的阵势是这样的:

右翼是罗马骑兵阵两千四百人,他们靠在河边列阵。左翼是同盟骑兵约四千掠阵。

执政官鲍鲁斯指挥右翼军团和骑兵,执政官发罗指挥左翼军团和骑兵,右中军军团由前执政官米努西阿斯指挥,左中军军团由前执政官塞维利阿指挥。

罗马军总数庞大,但骑兵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八多,低于正常状态,可见罗马还没有从上次骑兵被全歼的损失中恢复过来。不仅如此,由于罗马军的人数众多,所以阵型相当拥挤,一贯以机动性强而见称的罗马百人队在新的阵型中转动不便,在加大了中央突破力的同时也失去了罗马军所特有的优点。对于贫弱的骑兵,发罗的意图是阻挡汉尼拔骑兵的进军速度,争取时间,让中军重装兵撕破汉尼拔中军,然后以优势的兵力分别围歼敌军。

“他们终于出动了!?”汉尼拔望着对岸的罗马大军,那真是旌旗蔽日,盔甲耀眼。连绵的罗马方盾形成道道铜墙铁壁,无数的轻重标枪化做层层枪林剑海。从罗马军的布阵上汉尼拔知道罗马这次不是想赚小便宜,而是要决战了,因为他们在河边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给汉尼拔列阵,就象当初汉尼拔在特拉比亚河边列阵时那样。看到罗马军狭窄的正面拥挤的队形,汉尼拔立刻就明白了罗马军的战略企图,一个大胆到几乎是疯狂的绝妙战略在这个年轻的武将的头脑中迅速结晶。汉尼拔极力抑制着自己的喜悦,假装漫不经心,拖到上午八、九点钟方才带领也是早就准备停当的军队渡河列阵。汉尼拔的阵型是这样的:

中间是八千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兵和两万五千凶猛的高卢新兵混编阵,一万两千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分列两边。左翼是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共七千人,由骑兵大将哈士杜巴指挥;右翼是汉尼拔的骑兵精锐:汉诺指挥的4000努米底亚铁骑。汉尼拔自己指挥步兵左翼,弟弟玛哥指挥步兵右翼。汉尼拔军总数五万六千,步兵骑兵比例为四比一,不但比例,而且骑兵的绝对数量也多于罗马军。

这样的布局本没有什么特色,奇异的是汉尼拔的中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中央突起的的弓形阵。这对罗马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怪的东西。当然,汉尼拔军的士兵和他们的武器装备就更加多姿多彩,两翼的非洲兵从头到脚清一色是罗马重装兵的武器装备,远远看去很难分清他们与罗马军的区别,这是汉尼拔最精强的部队;高卢兵则有许多是赤膊上阵,他们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冲锋陷阵时视死如归,一头红发如烈火般随风飞舞,手持圆盾挥舞大刀,令人望而生畏;西班牙兵身穿紫边白衣,外套连环甲,椭圆盾护身,善使锋利无比的西班牙短铁剑和铁杆铁头的细铁枪,突击能力和杀伤能力极强。

双方列阵完毕,罗马军执政官鲍鲁斯和迦太基军统帅汉尼拔都纵马在自己的阵前往来驰骋,大声地激励着自己的将士。鼓励他们为了祖国、为了妻小父老、为了生存荣耀,为了财富而战。

战斗以罗马军轻装兵的进攻拉开序幕,罗马军明显占上风。发罗于是下令让罗马军重装兵全线推进,他们首先与突起的汉尼拔军阵的正中发生激烈的撞击,超过十万人的战场上,雷霆般的战斗声响恐怕创下了意大利半岛噪音分贝的最高记录。两军的交锋就象行星的撞击一样地猛烈而炽热,在双方的接触面上,士兵的鲜血在迸溅涂抹,武器撞击所产生的火花在四散飞射,战斗的吼叫发出最强悍的轰鸣。在密集坚厚的罗马重装兵方阵的猛烈攻击下,汉尼拔的中军开始慢慢后退,那情景就象一个铁质的陨石撞击在泥土的行星上那样不可阻挡,而那陨石比行星更加巨大,泥土行星的崩溃是无法抗拒的必然命运。

如果汉尼拔的中军里只有高卢兵的话,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会与那行星一样,早晚会在罗马大军的重压下溃退,就象在特拉比亚河边那样。汉尼拔对此早有预料,所以他才将经验丰富的西班牙兵和高卢兵配在一起,以加强他们的抵抗能力。因此他们虽然在后退,但是依然有条不紊,没有产生混乱和溃逃。相对中军的苦战,汉尼拔两翼的非洲兵则稳如磐石,他们整齐地保持着队形,抵挡罗马军的攻击,却不主动发动攻击。

与此同时,当中军刚一接触,汉尼拔就命左翼骑兵突击,哈士杜巴于是率领手下七千铁骑从正面和侧面同时冲入只有两千四百人的罗马右翼骑兵阵地,罗马骑兵在哈士杜巴的猛烈进攻下,很快便被粉碎,少数侥幸突围的骑兵落荒而逃。

罗马的左翼骑兵与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相对抗,人数相当,所以他们在执政官发罗的亲自带领下勇敢地向敌人发动了进攻。不过,努米底亚骑兵的战术与罗马骑兵完全不一样,他们根本没有下马作战的意思,在远距离投出标枪和弓箭后,便迅速脱离战线。罗马骑兵见敌人杀来,就下马列阵,准备撕杀。可转眼见,努米底亚的骑兵有都掉头退了回去。于是又慌忙上马准备追击,这时敌人换了一个方向飞奔而来,又是一阵箭雨的袭击。一时间左来右往,双方僵持。

汉尼拔的中军在罗马军的猛烈攻击下,已经渐渐地由突起的弓形阵变成一条直线,进而又向后凹陷下去。那里的西班牙兵就象防弹玻璃中的高分子材料一样,吸收缓解冲击的能量,并将已经破碎的玻璃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虽然那玻璃已经在枪弹的猛烈冲击下已经凹陷,却不会破裂。

鲍鲁斯见中军就要得手而右翼的骑兵已经不支,他作出了可以决定胜负的关键决定,不去支援崩溃的骑兵重装阵,而是亲自带领一部分侧翼将士突入中军援助,希望能够在汉尼拔的骑兵取得全面胜利之前将敌人的中心撕开一个缺口。这时两军都在与时间作战,看谁能够坚持的住,谁能够先达到战略目的。

哈士杜巴在击破罗马右翼骑兵后,只派少数骑兵继续追击溃逃的罗马兵,主力则从罗马阵后向罗马军左翼奔去,从背后向罗马军左翼骑兵发动突然袭击。在哈士杜巴和努米底亚的前后夹击之下,罗马左翼骑兵彻底崩溃,他们在发罗的指挥下,拼死突围,狼狈地向西面退去。哈士杜巴见罗马骑兵已经完全溃败,就让努米底亚骑兵执行追击任务,自己则带领麾下骑兵开始从背后进攻罗马军。

此时,汉尼拔的中军已经退成一个巨大的凹字,形同一只大海碗,两侧的罗马军纷纷向中间靠拢,希望扩大战果,眼看就要支撑不住。这时在两侧一直不动如山的非洲兵在汉尼拔的号令之下开始前进,同时,等待在阵后的轻装兵向两翼分流,加入非洲兵的战阵,一同从两侧向中间进攻,将罗马军的两翼赶进“碗”里去了。一切的时机都经过汉尼拔的准确计算,几乎分秒不差,恰恰在这个当口,哈士杜巴的骑兵返回,将“碗”口封闭,于是整个罗马军就被汉尼拔装进了他所设下的完美的包围圈。四面受敌的罗马军正面的突击能力顿时减小,整个战线被压缩,渐渐地士兵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小,罗马相继失去了特有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虽然鲍鲁斯拼命鼓励士气,可是他们哪里转动的开?

于是战斗的结局已定,虽然罗马将士个个奋勇异常,在失去队形没有机动力的情景下,被汉尼拔军从外围一点一点地切割,激烈的拼杀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才结束,八个联合军团的罗马大军被彻底摧毁。

第十五节 狼狈的结局

坎尼会战的当晚,汉尼拔的军营里热闹非凡。除了部分骑兵仍在战场周围追杀侥幸逃脱的罗马兵外,汉尼拔的士兵都已经在黄昏后陆续返回了营寨。战斗了一整天的士兵们虽然早已疲惫不堪,但是空前的大胜利使他们无法抑制自己狂喜的情绪,两三年来的艰苦和担忧都随着罗马士兵的血和庆功宴席的葡萄酒而冲洗一光。在熊熊营火的映照下,一向不苟言笑的汉尼拔,也显出如释重负般的面容。他任由部下和士兵尽情狂欢,因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力量能对放松戒备的汉尼拔产生威胁的了。

兴奋的部将纷纷走到汉尼拔的面前向他敬酒,祝贺他的神机妙算,祝贺他的空前胜利。这时骑兵大将军玛哈跋对汉尼拔说:“元帅,今天是我们消灭罗马军主力的日子,但本将以为真正的胜利却不是今天,而应该是五天之后。那时你将要在罗马城内举行入城式,并在卡匹托尔山上吃晚饭。现在罗马人还不知道坎尼的战败的消息,请你让我带领骑兵精锐先行一步,连夜急行军,趁罗马不备,一举奇袭罗马城。我军入城的时候便是罗马人终于知道他们彻底被歼的消息的时候!”

汉尼拔微笑着抬起头平静地对他说:“我会考虑你的建议,这事不着急,你和大家先休息去吧。”

玛哈跋于是长叹一声,说:“唉!诸神公平啊,他们是不会将所有聪明才智都交给一个人的。汉尼拔啊,你是最懂得如何可以打胜仗的,可惜却最不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胜利!”

面对玛哈跋的感叹,汉尼拔只是笑而不语。他从不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告诉部下,这次也没有觉得有必要向玛哈跋解释什么。对汉尼拔来说,这些部下就是能够忠实地执行自己命令的人,而战略构思则不必他们瞎操心,这不他们一操心就又出臭招了不是?汉尼拔何尝不想攻占罗马?又何尝不知道一旦罗马陷落,她的那些同盟也都会树倒猢狲散?可偷袭罗马又谈何容易?罗马城的警戒系统之强,在当时无出其右者。这是罗马在当年遭受高卢人的突然袭击而被占领后设立的。只要汉尼拔军一出现在地平线上,了望哨便会报警,根本无法实现突袭的效果。想当初汉尼拔攻打弹丸小城萨干坦的时候,动用了超过十万人的兵马,费时八个月之久才终于得手。现如今手下兵力不足五万,自己带来的精兵已经不足三万,而且还没有攻城器械。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只会消磨自己有限的宝贵力量,这些都是无法在意大利补充的。一旦攻打失败,自己就满盘皆输,这样的风险汉尼拔是不会去冒的,一个有能力的将军是不会将自己的胜败放到赌桌上的。不去攻打罗马城,汉尼拔可以用这支力量,假大胜之余威迫使罗马同盟国离心。虽然会花点时间,但却不会将自己的生死存亡放到极为危险的一锤子赌博中去。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学家都对汉尼拔没有能够乘胜攻击罗马表示遗憾,但这正是军事天才与凡人的区别之所在。

罗马营寨。

侥幸冲出汉尼拔包围的罗马士兵有些断断续续地逃回了两个营寨,他们人数不多,给人的震撼力极大。他们人人挂彩,个个有伤,衣衫蓝缕浑身是血,真是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这些败兵的惨状和他们所带回来的惨败的消息使守营寨士兵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他们无法找到一个有权发号施令的将官,不知道应该死守营寨还是应该弃营撤退。河南大营派人到河北小营,希望他们放弃营寨到大营会合,或有希望固守一处。北营的士兵多不愿冒着被迦太基兵追杀的危险渡河,只有数百人在一个年轻将官的极力鼓动下前往大营。当然,他们在那里所见到的同样是令人丧胆的惨状。这寨子是没有办法守了,他们和一些还有体力的士兵共四千余人马便先后离开了营寨,向西面逃去。这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行动,没有人命令他们,也没有人阻止他们。在这些逃走的士兵中间,西庇阿也在其中,这是他第三次见识到汉尼拔军的厉害,也是他第三次虎口逃生。这个西庇阿就是出征西班牙的老西庇阿之子,两年前的特拉比亚会战之后,老西庇阿就将儿子交给了自己的友人伊密略?鲍鲁斯,也就是坎尼会战时的执政官。这是罗马贵族的传统教育方式,成年的儿子第一年跟随父亲出征,以后便交给其他的贵族见习,这样就可以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为将来进入政界打下基础。

指挥左翼骑兵的执政官发罗在会战开始不久就被迦太基军击败,他们被骁勇的努米底亚骑兵一路追杀得丢盔弃甲,没命地向西溃逃,在卡纽新城也外立足不住,一直逃到了维努西亚去了,等到他们终于摆脱追击的时候,发罗身边只剩下70骑相随,真个十分凄凉。参加会战的六千四百骑兵中,除了这七十人外,还有三百余人逃往它处,整个罗马骑兵等于被彻底消灭。

会战的第二天,得到充分休息的汉尼拔军开始打扫战场。战场上尸首狼籍,血流成河,到处是断臂残肢,那惨状连汉尼拔都难以直视。一个罗马兵的手臂和腿都被砍断,但是却依然用另外一只手死死地搂住迦太基士兵,用嘴紧紧地咬破他的喉咙不放,终于同归于尽。这样的现场记载,说明了罗马军在无望之中的抵抗是多么的惨烈。可惜多么勇敢的军队在错误的指挥下都无法逃脱覆灭的命运,罗马八个军团被彻底摧毁,阵亡人数超过五万。执政官鲍鲁斯、前执政官米努西阿斯和塞维利阿都陷入重围,他们与普通士兵一道勇敢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鲜血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与他们同时阵亡的还有随军参战的八十位罗马元老院议员,占罗马全体元老总数的四分之一。

迦太基军士兵们在战场上掩埋了自己的阵亡将士。汉尼拔十分敬重执鲍鲁斯的稳重和勇敢,特地下令找到他的尸体,隆重地厚葬了。他们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盾甲枪剑的军用物资,还有无数从阵亡人马身上扒下来的财物。下午,汉尼拔挥师包围了罗马小营。营内的罗马军士气低落,不久后就主动开营投降,随后罗马大营也在同样的情况下投降。

至此,坎尼会战告一段落。汉尼拔共俘虏罗马将士两万余人,侥幸逃脱的,包括逃到维努西亚的四千多人,不到两万。汉尼拔的损失相当轻微,约六到八千人,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军的高卢人。

孙子兵法有言:十则围之。坎尼会战中汉尼拔用兵如神,半数而围,以精密的计算和完美的调度,一举歼灭罗马有史以来最大的军团,创下了军事奇迹,也奠定了他在军事史上的不朽功名。

作为包围战的典范,这场战斗是西方国家军校的必修课,中国的军校也不会不教。正因为这样,后人对坎尼会战的研究甚详,相关资料汗牛充栋,甚至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坎尼会战的文章。同时也挖掘出许多疑问,如会战到底在左岸还是右岸进行、阵亡人数的准确数字等等。这些都不是我要追究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数都将罗马败战的原因归于执政官发罗,认为他是盲目冒进,同僚鲍鲁斯则反对决战。这无疑是受到了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和李维的影响,而他们则是听从了罗马贵族和元老院的说辞。仔细追踪战斗的经过,我们不难发现坎尼会战更本不是波里比阿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军到达坎尼三天之后爆发的,也谈不上发罗在自己掌管军队的日子里强行出兵决战。实际上从汉尼拔攻陷坎尼到会战爆发,中间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一方面汉尼拔人数上处于劣势,他当然要仔细观察,等待有利时机,不可能急于决战。另一方面,罗马军也相当小心谨慎,惟恐再次中计。但是,从罗马在年初便集结重兵一事我们不难看出,罗马军本来就是要进行决战的,所以很难相信鲍鲁斯拥大军而反对决战,他至多不过是等待时机而已。

当然在战术上发罗的确犯有致命的重大错误:临战改变罗马百人队的队形,使士兵们在陌生的布局下作战;拥挤的阵列使罗马军失去了特有的高度机动性;发罗在第一次与汉尼拔交战时曾用轻装步兵补强骑兵的不足,的确显示了他的军事能力。可惜不知为何在坎尼会战中他没有采用这个有效措施,或许因为相信罗马军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不必补强两翼,只要采取中心突破就可以获胜;过于热中冲锋陷阵,使自己在胜负未见分晓的时候就随罗马骑兵脱离了战场,使大军失去了主帅等等。

但是鲍鲁斯也犯有重大错误,他没能动用自己指挥的右翼步兵给骑兵以应有的支援,反而急于挥右翼步兵向中间靠拢,结果正中汉尼拔的计谋。这许多的失误和误算叠加在一起,造成了罗马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所以后人有说坎尼会战既需要有汉尼拔,也需要有发罗。言外之意是说,这样的结局是意外,可遇不可求。事实上,此后的战争史上没有一次战斗能够超过坎尼会战的,能够接近或等于坎尼会战的战役也少得屈指可数。因为象汉尼拔那样人才当然是凤毛麟角,而在一场会战中出现那么多失误的指挥官也难得一见。所以用坎尼会战为例来相信以少胜多的人应该深以为戒,不要以为自己是汉尼拔,敌人一定是发罗,而重蹈赵括带兵的悲剧。

如果罗马人对自己在特拉比亚河会战和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中的失败心有不服,认为那是汉尼拔的奸计所致的话,坎尼会战之后罗马人就再无借口了。因为双方在战场上都是以罗马人认为的堂堂正正的作战方式进行战斗的。往不好听的方面讲,罗马军是以大欺小,但是罗马军依旧失败了。这里公认的原因是罗马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战略观念,只是单纯迷信重装兵中央突破。不过,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在坎尼会战之前,当时的古代社会已经有了许多模范的战例,有了初步的战略展开的思想。远的有亚历山大、皮鲁斯,近的有哈密尔卡和汉尼拔。但由于罗马的军队是由任期只有一年的执政官来指挥,很少有长期连任的情况,所以他们的军事经验得不到积累和发挥。这种缺陷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已经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坎尼会战不过是罗马的这个缺陷所带来的众多苦果之一。所以,发罗也好鲍鲁斯也好,他们的错误不是他们明知故犯、一时疏忽或智力低弱,而是罗马当时的能力极限,换给另外的人也不一定就能表现更好。

对罗马人来说,通过这一战,也就明白了重装兵的不足,知道了汉尼拔为什么能一再取胜的最大机密:那就是强大的骑兵和他们的高度机动的作战能力。当然,数百年的传统不可能立刻改变,强大的骑兵也不是一日之间可以建立。汉尼拔的骑兵主力来自奴米底亚,他们已经有许多世代都以优秀的骑兵而闻名地中海世界。

坎尼一战,罗马失去了重装兵无敌的神话、也没有一支可以与汉尼拔抗衡的骑兵、更没有一个可以与汉尼拔相比的战略家,在战场上,罗马失去了所有的可以与汉尼拔抗衡的王牌。汉尼拔侵入意大利不到三年,罗马与他进行了四次大会战,每战必北,越战越惨,兵力损失超过十万,漫长的困苦将笼罩罗马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