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故事】我对毛泽东时代晚期的一点回忆 -- 老兵帅客

共:💬153 🌺83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还是城里好

我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浙江南部,父母当时都是民办老师,上课外还要自己种田。我八十年代初开始上学,村小学是原来的娘娘庙改建的,大部分老师是民办或代课老师,学杂费在5到15元之间。我入学的时候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实行,所以小学升初中的比例不超过30%。我一个表哥和我同班,学习不是很好,我舅舅许诺我如果能帮他考上初中,就摆一桌酒席请我,可惜85年左右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这桌酒席也就没有了。80年左右还没分田的时候,我们家的粮食不够吃,父母商量着去买点红薯和米饭一起煮了吃,肉大概一个月能吃一二次,吃鸡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可能,不过那时候河里虾很多,在夏天父亲经常下河抓点虾来改善伙食。

小学毕业后我上了我们当地的乡中学,老乡们还是习惯叫它农中,因为以前农中的学生不能升学,只能回家务农。升学考就考语文数学,但是由於义务教育制的推广,所有应届小学毕业生都挤在这里,学生入学成绩相差最大达到100多分(总分200),学杂费在30到50元之间。还是有超过半数的老师是代课老师,我的第一个英语老师自己才刚刚初中毕业。但是这样的乡中学是不能给学生什么希望的,因为升学率太低,和我一起进校的大约有240学生,毕业的大概有120,当年考上县中学3,区中学6,以及若干职业学校。

89年的时候我初中毕业,考上县中学,这里的学杂费在100到150元之间。只有考上县中学以上的学校才有进大学的可能,因为哪个区中学如果哪一年有超过三个学生能考上本地的师范学院的专科的话,那就是大丰收了。但是大部分农村的好学生其实都没去上高中,而是上初中专了,因为可以马上转成城镇户口,但是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是可以考技校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上我们的区中学都困难。县中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正经学校毕业的,毕竟是全县的门面吗,还有若干外地老师在这里任教,差不多是生平第一次说普通话,尽管在大部分课堂里还是说本地话。该校的学生来自全县,有福家子弟,也有山区的穷孩子,除县城的外其他人都应住校,普通宿舍可以容纳16人,一实验室改建的宿舍可以容纳60人左右。

92年考大学,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好年景,当年录取率30%左右,达到五年的高峰。上线的学生在县宣传部的公告栏里公布,各乡镇还给各上线学生适当奖励,俺们村比较抠,才给了一价值200元的手表(去年刚退休),有的地方奖励达三千元。各位幸运儿按惯例要给班主任谢师礼。

去上大学之前先要去办理户粮转移手续,算是跳龙门的第一步吧,因为马上要从农民变成城里人了。可笑的是,粮管所的办事人员对我说,今年还余下四个月,你应该把你在这里的口粮补回国库,这样吧,你就给我200斤粮票吧,这不是瞎扯吗,我一个农民,哪里来的粮票?还好这时粮票已经快走入历史了,我交纳若干元的人民币也就行了。

我觉得的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以来,对农民的束缚是越来越小,发展的机会是越来越大,而风险并没有增加多少,毕竟我们原来退休金的没有,公费医疗的没有,粮食不够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死的大部分是农民,笑话吧?),出门要开介绍信和求购粮票,升学机会微乎其微等等。

我期盼,什么时候把对民工的种种限制也都取消了,毕竟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升学和参军逃离农村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