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㈣·“一个好汉三个帮” -- 双石

共:💬75 🌺2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八路比不上新四军,还是头一次听说

细查一下还真有这种例子。

12月13日16时,攻击部队开始运动,19时半总攻开始。因地势平坦,河沟阻隔,韩军炮火攻击,至21时许,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团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楼,但此时新四军在东北、东南两线的攻势尚未展开,使韩军得以集中兵力在西线组织反击;22时许,新四军第一纵队经过近迫作业,越过濠沟,不久突破东小圩,占领了部分阵地。可是,此刻八路军在西线的进攻都处于间歇期,致使韩军得以在东线进行反击。进攻先头部队未能巩固住前沿阵地,后续部队受韩军炮火压制,无法向前运动。直到14日拂晓,曹甸东、南、西三面均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统一的进攻步调。虽突破韩军前沿阵地,但未能突破曹甸韩军的基本阵地。

曹甸久攻不下,而且伤亡较大。为此,陈毅及时地命令部队撤出战斗。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少奇于12月15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称:“我攻曹甸未下。此次战役,我伤亡共约2000人,消耗甚大,平桥虽被我占,但韩部及东北军尚有8000多人在车桥、泾口、安丰、曹甸一带……此次战役大概只能如此结束。苏北问题已成僵局,急切不能彻底解决。”

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中原局与华中总指挥部随即开始检讨曹甸战役。应该说这一检讨很有必要,需总结的内容也很多。比如战役的指导思想、战术的确定原则以及两军部队的协同指挥与作战风格的统一、缺乏攻坚武器和水网地带作战经验等。但刘少奇认为,曹甸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黄克诚的作战消极,有右倾表现。

  这样的判断,黄克诚觉得很突然,也很吃惊。他心有不服,但已不能改变中原局领导所形成的结论。刘少奇认为黄克诚长期担任政治委员职务,做思想工作是他的强项,但不适合带兵打仗。于是,他以中原局的名义电报中央,建议撤销黄克诚五纵队司令员职务,保留政治委员,由陈毅兼任五纵队司令员。这就是以后黄克诚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曹甸战役没有打好,华中局(中原局)领导认为我右倾,作战不力,撤了我第五纵队司令员职务。”但“陈毅作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需要照管全局,并没有到第五纵队视事。因此,我这个政治委员还得兼管司令员的工作”。

八路军的作战能力也是不平均的。黄克诚电报:

五纵队三个支队,原苏支〔2〕[苏支,指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为一支队,原二旅〔3〕[二旅,指八路军第四纵队新编第二旅。]为二支队,南支〔4〕[南支,指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张爱萍部〔5〕[张爱萍部,指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为三支队。

  (一)一支队共三个团,现共有九千人(六千老的,三千新的)。两个老团,一个新团增加外,战斗和工作均保持过去一军团作风。对统战策略掌握较差,现有进步,群众纪律较差,干部狭隘不能照顾全局,与地方党政和其他兵团关系均欠缺,估计为长期巩固基础,纠正不困难。

  (二)二支队两个团,均新团。[从]华北到华中,减员甚大,现共三千余人。火力弱,战斗力不强,开始情绪不高,最近较好。部队纪律和地方关系还好,群众称为老八路。干部文化、政治水平均低,部队战斗作风未锻炼出来。

  (三)三支队三个团,均新部队,约四千余人。两个团火力较好,战斗力相当;一个团火力弱,战斗力不强。各种制度开始建立,群众纪律较好。

  (四)总[纵]直一百余人,只有参谋处,供给、卫生、政治机关均未建立,对工作领导还说不上,干部没有办法解决。

  (五)六八七团从山西出发,半年来没有过一星期休息,很疲劳。没有新兵补充,完全依靠俘虏补充,现有一千七八百人。战斗力强,每[比]一支[队]老团稍差。群众纪律与地方党政关系、执行统战策略等工作过“左”。巩固半年来,行军未发生大问题。部队巩固亦较好,每月逃亡约二十到三十人。

“每月逃亡约二十到三十人”,还算巩固较好,可见为什么攻击的时候需要组织干部突击队了。

第五纵队各支队长名字没找出来。

最有可能的可能是卢绍武,广西人,做过代理支队长,支队长,但不知是在哪一个支队。

陈毅的迫击炮恐怕也只是聊胜于无,但部分老八路连这也没见过,应该也是可能的。何况,讲故事的,可能只是新八路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