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看到一篇文章, 忍不住转过来。 -- 老醋花生

共:💬6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看到一篇文章, 忍不住转过来。

如果违反了版规, 请版主删掉。

控制、选择与理解——The Matrix的一个现代性解读

刘思达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3829

当机器与人的冲突在公元20世纪的后期不知不觉间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主题,并且延续到了公元21世纪的时候,这一纪年意义上的世纪划分本身已经开始令人怀疑。在一个所谓“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笼罩着电影艺术的却依然是属于所谓“世纪末”的那无可救药的绝望。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令人眩目的发展,使我们别无选择地越来越面临一个悖谬,一个关于控制的悖谬。

Matrix中人与机器的冲突,便是这一悖谬的生动体现。对Matrix的一种解读或许恰恰可以从这个悖谬入手,透视被社会理性化所塑造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在Matrix的第一部里,世界被描绘成一套精密的规则系统。在这一系统里,一切事物和行为都是理性的,都可以被量化为一套程序,无论是鲜美的牛排还是穿红衣的女郎。系统中的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控制,即使他们浑然不觉。现代社会理性化的后果在这里被推向极致,即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结尾所勾勒的“铁笼”危机:人类创造的一个理性系统摆脱了它的文化与意识根源,反过来开始控制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清教徒选择了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我们却在这种生活方式所创造的铁笼里出生、成长、被塑造。而Matrix将这一现代性(modernity)问题刻画为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则可以清楚地看到福柯思想的痕迹。理性化尤其是对技术的依赖使人们生活在一种隐形(invisible)的权力关系之中,而这种权力的突出表现就是控制。这种控制不是压迫(coercion),不是斗争(struggle),而是消极(negative)的和弥漫性(pervasive)的。现代人的生活因为这种控制成为涂尔干意义上的失范(anomie)状态,如Neo在片中所言,他们感到这个世界出了一些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world),却又不知问题出在何处。

逃脱这种控制的方法在Matrix里很简单,就是使你的思想自由(free your mind),从而打破这一规则系统。而神谕(the Oracle)这一角色的出现,以及福柯式的对意味着非理性(irrational)或者说反理性(anti-rational)的东方文化的推崇,则暗示着对抗规则系统的出路:信仰与理性、爱与规则在这里被明确地界分,一种类似于韦伯“克里斯玛”(charisma)概念的非理性元素成为了对抗理性化危机的方式。换句话说,一旦人们重新找到了信仰与爱,一切规则与界限(boundary)就会自然而然地丧失其意义,于是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

至此为止,这一思路是如此单纯而清晰。随着Matrix的系统故障(system failure),故事似乎可以很简单地结束。但正如韦伯所言,一切非凡(extraordinary)的事物都只能短暂地存在,克里斯玛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例行化(routinization)与继承(succession)的问题。于是,神谕、信仰与爱可以使规则系统发生故障,却并无法从根本上破坏它。人类文明对技术与规则系统的依赖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一旦摆脱这种依赖,人的生活就变得简单而乏味,正如Matrix中飞船上吃的食物一样。在Matrix中这种依赖还并非根本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禁欲与修行;而Matrix Reloaded则把它推到了极致,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不可分离。

在所谓“最后一座人类的城市”的机械层,Councilor与Neo的一段对话很值得注意:“我必须提醒你这个城市还活着是因为这些机器。这些机器使我们生存,而另一些机器却要消灭我们。很有趣,不是吗?权力(power)赋予我们生命,权力却又毁灭它。”当Neo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被人控制的机器和Matrix里的机器所拥有的权力并不相同时,Councilor便反问“什么是控制?”Neo回答控制就是当我们不需要这些机器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它们停止工作。此时Councilor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并不了解机器工作的原理,我们只是知道并相信,在机器运转的背后有理性(reason)的支配。同样,我们并不了解其他的人在想什么,我们只是相信他们行为的背后也有理性的支配。于是,这种人类对理性近似于盲目的信仰成为了理性化的世界正常运转的一个前提。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理性(reason behind everything),并且我们信仰它,这个观点使Matrix第一部中独立于理性与规则系统之外的信仰与爱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神谕(the Oracle)本身变成了一段特殊的程序,其存在的意义则是以预言(prophecy)控制整个人类的信仰,使人类可以坚定地与Matrix斗争。于是信仰只不过是另一套控制系统,和Matrix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脱离了Matrix控制的人类,却无可救药地陷入另一种控制之中。当预言被事实无情地打破,他们便又陷入另一种失范状态,而这也就是人类面临最大灾难的时候。

那么,在这样一种无法逃脱的控制面前,爱与情感又成为了什么呢?为了寻找key-maker,Neo被迫答应了贵妇的要求,当着Trinity的面深情地吻了她。在这里,爱成为了获致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再是目的本身。如果如贵妇的丈夫所言,一切事物都遵循因果关系(causality),那么爱与情感便失去了其所谓“反理性”的意涵,而落入了一种更高层面的理性(reason)的控制之中。虽然在Matrix Reloaded的末尾,如第一部一样,是爱使Neo救了Trinity,但此时的爱已经没有了第一部中那超越理性的神圣力量,而已经变成了理性控制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被预知。如Matrix的设计师(the Architect)所言,最终的问题在于选择,虽然选择的结果其实已经注定。

这便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当理性已经弥漫在整个空间、人们无法避免地处于控制之内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如何生活?这事实上是讨论现代性问题的根本意义。选择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要害。神谕(the Oracle)告诉Neo,你已经做出了选择,你只是来理解它。那么,理解选择的意义何在?如果一切都处于因果关系的控制之内,个体对其行为的理解便成为了一个仅仅属于个人的问题,或者说,一个个人伦理问题(a problem of ethic)。如李猛在《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一文的末尾所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那些社会理性化的纪律,没有任何伦理的意涵,更不用说与自由的关联,它就只不过是死板的条文、印在书页上的规章或者象机器一样空空转动的轰鸣,普通人的选择就是要么成为机器中的螺丝钉,要么躲在机器背后,唱一些怀旧的哀歌。”这便点明了“理解”对于个体自由的重要性。在一个理性化的世界里获致自由的方式,不是对理性与规则的盲目遵从,同样也不是对其无谓的反抗,而恰恰在于对个人伦理的塑造。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末尾所描绘的以赛亚的神谕,正是为了说明这个其实很平实而简单的道理:每个个体的守护神并不会出现在机器与程序的不息运转里或者人类节日的纵情狂欢时,而只能是在每个个体独特的生活体验中,等待着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服从。从这个意义而言,Matrix与人类斗争的最终结局已经并不重要,因为面对这样一种命运,即使是作为救世主的Neo,也必须理解自己的选择,并且承担自己的命运。无论是爱、信仰还是生命,最终都成为了个人的事情。于是,在那个曾经坚硬冰冷的“铁笼”里,就不再有反抗也不再有绝望,而只有平实的体验和行动。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